動物界是生物的一界,該界成員均屬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運動動物界、以(復雜有機物質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食的所有生物。動物界作為動物分類中最高級的階元,已發(fā)現(xiàn)的共35門70余綱約350目,150多萬種。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陸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農(nóng)田、水域以及兩極在內的各種生境,成為自然環(huán)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一、動物界概述
動物界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真核生物域?Eukaryota)中的一大類群。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tài)會在它們發(fā)育時變得固定,通常是早在其胚胎發(fā)育時,但也有些會在其稍后的生命中有個變態(tài)的過程。大多數(shù)動物是能動的,它們能自發(fā)且獨立地移動。
動物界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里面的一個組成部分,絕大多數(shù)動物是消費者,間接利用太陽光的能源來生長。?它們依靠其他生命體(如植物)作為其食糧。但也有少部分動物屬于分解者,以已經(jīng)死亡的生物體(有機質)作為食糧(例如蚯蚓)。
它們的遺體會被微生物分解成為無機物,再次進入循環(huán)。
動物界有著各種行為,塑造了生物圈的形態(tài)。這些行為可以看作是動物對刺激的反應。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比較有名的行為理論是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大多數(shù)已知出現(xiàn)在化石中的動物門多是在5億4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fā)時的海洋物種。?以目前遺傳學的研究結果來看,動物的祖先應是來源于多種原生生物的集合,然后發(fā)生細胞分化,而不是來自一個多核原核生物。
截止到2005年,人類已知世界上的120萬種動物,其中有超過90萬種是昆蟲、甲殼類動物和蜘蛛類動物。
二、進化
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表明,脊椎動物是由低等的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大致的進化過程是由與無脊椎的棘皮動物親緣關系密切的原始脊索動物中的半索動物或隱索動物到頭索動物或全索動物,最后可能由頭索動物或與其相近的種類進化出脊椎動物。由于原始脊索動物缺少硬體結構,不宜保存化石,因此至今發(fā)現(xiàn)的原始脊索動物的化石很少。
三、分類系統(tǒng)
分類系統(tǒng)是階元系統(tǒng),通常包括7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于目,目隸于綱,綱隸于門,門隸于界。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
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于亞科和屬之間。通常種下分類,動物只設亞種單元。
動物界動物分類學家根據(jù)動物的各種特征(形態(tài)、細胞、遺傳、生理、生態(tài)和地理分布)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7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6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