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chuàng)造的農業(yè)文化加工玉石,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郊的紅山后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是20 世紀70 年代考古界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自被發(fā)現(xiàn)之后,這里接連出現(xiàn)了諸多的美玉,打破了遼河流域沒有遠古文明的看法,展示了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先民的藝術風采和社會文化發(fā)展情況。通過考古新發(fā)現(xiàn),人們意識到,在距今八千年到六千年之前,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這里存在眾多以農業(yè)為主,兼以牧、漁、獵并存的氏族部落,并形成過以獨具特征的彩陶器與玉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古老文化。
(紅山文化遺址)
我國玉器的發(fā)展距今至少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先民們制作的玉器之美、工藝之精,是世界罕見的。
在紅山文化遺址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玉器。有玉龍、雙龍首玉璜、玉豬、勾云紋玉飾、玉環(huán)、玉琚等等。這些玉器從玉質上來說,屬于透閃石,還有少部分的蛇紋石,多為墨綠色、淡綠色和淡黃色。
紅山文化的玉器中,以C型玉豬龍最為著名。這是一個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的玉器。它通體墨綠色,體卷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wǎng)狀紋和小菱紋裝飾。
這只玉豬龍是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玉龍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繩吊起首尾水平,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fā)展水平。
紅山文化雖然距今已有八千年了,但是先民們制作玉器的水平非常高。這些玉器都經(jīng)過了選材、切割、開料、拋光、鉆孔等制作流程,還運用了陰刻技術。
紅山文化的玉雕工藝制作技術綜合了審材、設計、開料、鏤孔、桯孔、研磨削切、勾線陰刻、陽刻、砣琢、磨光等工藝流程。從其制作的規(guī)范化、專門化程度來看,當時有可能已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玉雕的玉工甚至玉雕作坊等機構。
紅山玉器之所以能夠制作這么精巧,是因為當時的先民們掌握了砂繩切割技術。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這種技術。
(砂繩切割技術實驗)
在2009年,內蒙古地質礦產勘察院對玉器線切割技術做了一個復古實驗,將一塊長23.5公分、厚2公分,重527克,硬度為6.3摩氏度的岫巖玉作為實驗對象,用市場上的普通麻繩用水浸泡24小時后,配合解玉砂(含有石英和長石的普通河砂)一起,對玉料進行切割,來還原先民們加工玉的方法。
實驗開始后,這塊玉料被固定在實驗桌上,實驗者將麻繩上沾上解玉砂,放在玉料表面用力來回拉動麻繩。這項實驗從上午九點開始,十點十五分結束,在一個小時左右的實際切割時間內,切出了一個寬3毫米、內深20.4毫米、外深25.6毫米的波浪形切口。這說明通過原始的麻繩和常見的河砂,完全可以對玉質材料進行加工。
經(jīng)過與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的切口進行對比后,實驗人員發(fā)現(xiàn),用這種砂繩切割技術切割的玉的切面,與出土的玉器的切面非常吻合,都是波浪型切口;而利用現(xiàn)代機械進行切割的玉的切口,均為“一”字型,切口光滑平整。
(撲拉鉆)
這個實驗過后五天,內蒙古地質礦產勘察院又對玉器進行了鉆孔的復古實驗。這次是用弓式手動“撲拉鉆”,結合河砂作為實驗工具,也成功的對玉器進行了鉆孔,再次還原了紅山文化所處的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完全可以運用這些傳統(tǒng)辦法對玉器進行加工。
這些技術,特別是砂繩切割技術,是中國玉器技術史研究上的一次大突破,在世界玉器科技發(fā)展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要知道,美洲人學會這項技術的歷史不過三千年,比中國人晚了將近五千年。
現(xiàn)在已經(jīng)查明,紅山地區(qū)附近有豐富的玉料資源,以岫巖玉礦為主,新石器時代的紅山地區(qū)先民們有足夠的玉石可供開采、加工和制作,因而在不斷加工和制作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先進的加工技術。
(紅山文化的象征)
和紅山文化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凌家灘文化出土了一種專門的制玉工具——砣。它是用在弓上,專門鉆孔的工具。雖然紅山文化中目前還沒有砣的出土,但并不代表這一時期的紅山文化就沒有這種鉆孔工具。要知道畢竟是幾千年前的遺址,有很多東西還深埋于地下沒有被我們發(fā)現(xiàn)。同一時期的凌家灘文化有專門鉆孔工具,玉文化比凌家灘更為先進的紅山文化沒有理由不掌握這種方法的。從紅山文化出土玉器的形制、品位、規(guī)格和工藝上看,無論哪一點都不比凌家灘出土的差,這也是另一層佐證。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和內涵。她與海拉爾西沙崗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西遼河紅山文化等文化遺存一起表明了東北文化的薪火相傳,她是后來的商族、東胡、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的文明起源。
參考資料:呂軍:《紅山文化玉器研究》、安志敏.《紅山玉器的質疑和論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6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