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脅藍尾鴝:別名藍尾杰_藍尾歐鴝_藍點岡子_藍尾巴根子,為雀形目、鹟科、鴝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洲(東部)、亞洲(中部、東部、南部)。我國主要繁殖于東北和西南地區(qū),越冬于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qū)。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岳樺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緣疏林灌叢地帶,尤以潮濕的冷杉、岳樺林下較常見。遷徙季節(jié)和冬季亦見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林緣疏林、道旁和溪邊疏林灌叢中,有時甚至出現(xiàn)于果園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叢和草坡。1773年命名,共2個亞種。
體型略小,喉部灰白。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成3-5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季。雄鳥上體從頭頂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內(nèi)側(cè)覆羽表面概灰藍色,頭頂兩側(cè)、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別鮮亮呈輝藍色,非常漂亮。
紅脅藍尾鴝形態(tài)特征 >
體長13-15cm。雄鳥尾主要為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具藍色羽緣。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輝藍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緣沾灰藍色。眉紋白色沾棕,自前額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轉(zhuǎn)為藍色,眼先、頰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雜以淡褐色斑紋。下體頦、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側(cè)灰藍色,兩脅橙紅色或橙棕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淡紅褐色或淡紫褐色。
紅脅藍尾鴝生活習性 >
既是夏候鳥,也是冬候鳥,在我國北方可繁殖,南方可越冬。主要為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間跳躍,性甚隱匿,除繁殖期間雄鳥站在枝頭鳴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叢間活動和覓食。停歇時常上下擺尾。
紅脅藍尾鴝飼養(yǎng)方法 >
繁殖期間主要以甲蟲、小蠹蟲、天牛、螞蟻、泡沫蟬、尺鑊、金花蟲、蛾類幼蟲、金龜子、蚊、蜂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遷徙期間除吃昆蟲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紅脅藍尾鴝雌雄分辨 >
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藍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藍色。前額、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頭側(cè)橄欖褐色,耳羽雜有棕白色羽緣。下體和雄鳥相似,但胸沾橄欖褐色,胸側(cè)無灰藍色,其余似雄鳥。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
紅脅藍尾鴝繁殖方式 >
主要營巢于海拔1000m以上比較茂密的暗針葉林和岳樺林中。雄鳥站在巢域樹尖上鳴叫,借以吸引雌鳥,配對后則和雌鳥一起尋找巢址和開始筑巢。每個巢營筑時間需7-10天。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gòu)成,內(nèi)面有時墊有獸毛和松針。巢筑好后即開始產(chǎn)卵。1年繁殖1窩,1天產(chǎn)1枚卵,有的間隔1天才產(chǎn)第二枚卵。每窩產(chǎn)卵通常4-7枚,多為5-6枚。卵白色、鈍端被有紅褐色細小斑點。孵化期14-1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3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