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xué),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tài),強調(diào)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shù)诙煸缟洗蠹铱吹竭@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wù)撨@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lǐng)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zhuǎn)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lǐng)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jīng)》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北宗。
轉(zhuǎn)載地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xué),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tài),強調(diào)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shù)诙煸缟洗蠹铱吹竭@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wù)撨@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lǐng)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zhuǎn)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lǐng)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jīng)》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北宗。
這首詩叫頓悟,它是隨著另外一首來的,那首叫做漸進。
原文是“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意思是說人的身心就像菩提樹,明凈臺那樣圣潔干凈,一定要從自身做起,時時反省自我,不要讓自己的身心被世俗污染。這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chǔ),所以叫漸進,意思是要循序漸進,要一點一點進步。
這樣,對照你問的這首頓悟,也就是說當你進步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后,就會對此有更高一步的領(lǐng)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說本來就沒有菩提樹這種樹,明鏡也不是臺案,身心本來就是一種虛無的東西,是一種人們想象出來的東西,這樣虛無的東西到哪去惹塵埃呢?。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jīng)》。
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jīng)》是后人根據(jù)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
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lǐng)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現(xiàn)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
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nèi),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nèi),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wǎng)頁,我再談?wù)勎业目捶?,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養(yǎng)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guān)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凈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fā),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凈,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于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于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zhí)著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
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F(xiàn)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闡。
有時候如果通過了解佛教發(fā)展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教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對于理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義,也是這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笔欠鸾潭U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通過這首偈子,慧能確立了他在佛教禪宗中的地位,禪宗確立了在中國佛教中的最終地位。 禪宗最初由達摩傳入中國。
是作為一個無名的小派別進入的。當時赫赫有名的,占據(jù)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別。
但禪宗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并且最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這和禪宗六祖惠能對佛教的貢獻有關(guān)系。 六祖惠能在禪宗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
因為在六祖惠能時代,禪宗內(nèi)部產(chǎn)生了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還是“修心”成佛的爭論。這個爭論,是通過神秀和慧能的兩首偈子表達出來的。
以神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謂“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認為如果不付出個人的艱苦努力,難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過持戒,要身體修行,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避免沾染上世間的“雜染”。
這是當時禪宗一派的主流思想。 而惠能則嘲笑神秀的不徹底,他的觀點是,既然你神秀承認說“萬事皆空”,你的身體難道不是“空”嗎?既然身體也是“空”,你在“時時勤拂拭”什么呢?所以,慧能認為神秀的觀點是錯誤的。
慧能主張“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說,只有解決了心的問題,就可以成佛。因為身是“空”,但“心”是實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
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這樣一個理論體系。 惠能偈子的理論意義在于他從禪的角度出發(fā),最圓滿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關(guān)于“佛”的真實含義。
釋迦牟尼佛認為,所謂“佛”就是“覺悟”,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但怎么覺悟,釋迦牟尼佛沒說。
惠能則告訴人們,釋迦牟尼佛說的覺悟就在于人心中的一念之間,就是所謂“頓悟”。這確實是最準確地體現(xiàn)了釋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
其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從這個思想而形成的俗語,也是一個最典型的理念表述。 由于惠能的理論出現(xiàn),實際上標志著佛教的實現(xiàn)了最高發(fā)展階段。
并且在理論上戰(zhàn)勝了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在以后不長的時間里,佛教在中國的其他宗派基本上就消失了。
所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敝匀绱酥?,就是這首偈子在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禪宗在這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而且是佛教發(fā)展到最高階段的代表。 有的佛教學(xué)者認為,正是由于禪宗的理論形成,實際上使得佛教的最高發(fā)展階段是在中國得以完成。
這也可以用來作為解釋為什么佛教在印度最終消失的原因,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弟子沒完成最終完善佛教理論的這個使命,因而印度佛教沒有能力抗衡其他新興宗教的競爭,而最終被印度社會揚棄。 當然,在慧能之后,禪宗還有發(fā)展,比如德山宣鑒禪師的“呵佛罵祖”, 說,“我這里無祖無佛,達摩祖師是一個老臊胡,釋迎牟尼佛是干屎撅,文殊和普賢菩薩是擔(dān)糞漢”等等,這是把慧能的思想發(fā)展到極端的一個典型。
但盡管極端,還是沒有跳出慧能的思維軌跡。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慧能以后,佛教在理論上,再也沒有超出慧能的人物出現(xiàn)。
大體就是這些。
完整的應(yīng)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p>
這來自一個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個寺中修行,后來方丈要選擇接替他的人,就把這兩個人叫來,讓他們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詩)。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被勰茏龅氖牵骸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單從字面理解是這樣的: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顯然慧能的領(lǐng)悟比神秀高了一層,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本身也是凡塵俗物,以此自比說明還沒有徹底的超脫,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現(xiàn)出他對佛角教義更深的領(lǐng)悟。方丈打算把位置傳給慧能。但這個事情后來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兩個人開創(chuàng)了“南宗”和“北宗”,也就是所謂的“頓宗”(認為頓悟得道)和“漸宗”(認為漸悟得道),從此中國佛教兩大派系就產(chǎn)生了,不過從影響來看慧能更深遠些。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代
譯文對照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 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 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于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jīng)》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xué)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p>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墻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
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p>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托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p>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菽芩烊娜胧遥?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jīng)》。
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 法?!?/p>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以上就是中國禪宗歷史上最有名的公案。
至今仍有許多爭論。 下面我們看看王驤陸大居士的評語: 五祖云:汝等終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讀此文,不覺通 體汗下。
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guān)頭,一進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蓋已預(yù)知必有爭端,不幾明說后 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 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 末,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彼認無明為 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幻影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zhí)有一 幻鏡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已, 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見性,以見而未徹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無物不可方。
權(quán)作明鏡,假名為樹,抑又何妨。其病在本無一物, 偏于空矣,后人學(xué)之,不覺誤入斷見,不知當就究竟說,根本不 能污染,何懼塵埃之可惹。
惟對治神秀之執(zhí)有,使無前偈反成語 病?;虍敃r記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
至于菩提作樹, 以喻性也,明鏡作臺,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則非無,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無一物耶。下句何處惹塵埃,更顯著實,尤 乖性體,故未見性,蓋偏空也。
言本來無一物,落于斷滅見矣, 塵埃原非實體,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執(zhí)有,后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邊,不立中道,于無實無虛中,既不取涅盤,亦不立生 死,塵埃不塵埃,都無所計。
若徹悟本來,即知塵埃亦不離自性 菩提,惹與不惹,只在覺與不覺耳。此偈以對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
后云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來 矣,故不足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論義,應(yīng)知所擇。
余前曾作一 偈曰: 菩提假名樹,明鏡權(quán)作臺。本來不污染,說惹亦塵埃。
行者當知塵埃用表無明,無明非有實體,世人每執(zhí)為有,必 欲去之務(wù)盡,因此用功愈深,離題愈遠。今知無明與菩提不二, 體同用異而已。
五祖三更為說《金剛經(jīng)》,斷非依文解義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說到應(yīng)無所住二句,始悟體用一如,不以偏空為 究竟,遂大悟矣。可見菩提本無樹四句,乃悟后語,非徹悟后語 也。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嘆曰:奇哉奇哉, 即是此意。
啟祖五句,即是親證實相者,以本不生滅,故曰具足, 以本自清凈,無動搖,雖生萬法,生即不生,畢竟不污染,故曰 清凈本體,其義既圓,其見斯徹。此段最關(guān)緊要,為后世天下人 證明眼目,毋再猶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
是以不生滅中,不動搖中,能生萬法,體用一如,斯名具足。 雖生萬法,于本體畢竟絲毫無礙,故曰無動搖,而菩提清凈之本 相斯顯,此段妙在本來二字,六祖至此真徹透本來矣。
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門人炷香禮敬,何也?重法故也。 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況真見性乎。
此事本驚天動地,任何 世間大事業(yè),不能比擬其萬一也。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