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塔井
相傳金地藏的母親,因思兒心切,也親臨九華山。她面對金地藏修行的決意,自己也在九華山留了下來。
一日,金地藏對母親說:“這廣場中有一口井,井下別有天地,可超脫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獄之苦,登臨法堂“此后,一天黃昏,娘娘見兒子在池邊臺上作晚課,但她在井邊,卻又分明看到兒子在井底誦經(jīng),感到奇怪,便不顧一切,躍身跳下井去。
眾僧人急忙救人,卻撈不到。此時但見西邊天際,暮靄升騰,現(xiàn)出娘娘的身影。識者皆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法力,超度母親升天,嗣后,世人建七層鐵塔于井上,以志紀念。該塔原位于九華山化城寺廣場東南側(cè),清末被毀,后在原塔址掘井,恢復(fù)了當年廣場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擴展資料:
九華山典故:閔公施地
相傳九華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閔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yī)送藥,齋僧布道。人們都稱他為閔公。閩公家中,經(jīng)常開設(shè)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閔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
有一日,閔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臺的一個山洞里。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xiàn)齋僧百人的心愿;這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閔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并派兒子親自去南臺拜請洞僧前來參加。
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xiāng)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閔家。閔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后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
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xiāng)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愿。閔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fēng)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閔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lǐng)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
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fēng)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
閔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于地,說:“老朽鄉(xiāng)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愿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里領(lǐng)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p>
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閔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后來,閔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后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閔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九華山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地藏王菩薩道場、上古學(xué)仙修道圣地。保留著清朝皇帝乾隆御賜金匾“東南第一山”。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境內(nèi)。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景區(qū)方圓100千米內(nèi)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凌空。
2006年,九華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獲得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榮譽。2007年,池州青陽縣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獲得AAAAA級旅游區(qū)榮譽。2009年,九華山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獲得國家地質(zhì)公園資格。2014年,安徽省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獲得第四批全國文明風(fēng)景旅游區(qū)示范點。
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巖構(gòu)成,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臺、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最為雄偉。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風(fēng)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峰云海、平岡積雪、天臺曉日、舒潭印月、閔園竹海、鳳凰古松等。山間古剎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現(xiàn)存寺廟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只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余件。山中還有金錢樹、叮當鳥、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圣李白曾數(shù)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云:“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nèi),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 ”(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區(qū)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qū)。方圓120 公里,總面積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 117°,北緯30°。
閔 公 施 地
這時,九華山一代的主人,名叫閩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yī)送藥,齋僧布道。人們都稱他為閩公。閩公家中,經(jīng)常開設(shè)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閩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
這一日,閩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臺的一個山洞里。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xiàn)齋僧百人的心愿。
這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閩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并派兒子親自去南臺拜請洞僧前來參加。
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xiāng)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閩家。閩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后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xiāng)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愿。
閩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fēng)水,需要多大道場?”
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閩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lǐng)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
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fēng)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
閩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于地,說:“老朽鄉(xiāng)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愿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里領(lǐng)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苯饐逃X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閩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后來,閩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后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閩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園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臺、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華山風(fēng)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xiàn)有寺廟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fēng)景旅游區(qū)。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lǐng)風(fēng)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于海內(nèi)外。 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游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后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涌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云霧現(xiàn)奇松。自然風(fēng)光十分迷人。 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于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xiàn)于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臺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臺峰西“大鵬聽經(jīng)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jīng)而感化成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臺峰西“大鵬聽經(jīng)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jīng)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fēng)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維妙維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又有幽深巖洞,堆云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nèi)。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致,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fēng)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臺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guī)r瀑布、蓮峰云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臺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古詩欣賞 宋-王安石天臺一萬八千丈,歲宴老僧杖錫歸。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亂云緘翠綠。 唐-杜牧 凌空瘦骨寒如削, 照水清光翠且重。 卻??嘀仙詩格秀,解吟秀出九芙蓉。 唐-李白聞?wù)f神仙晉葛洪, 煉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廢井今何在, 不見長松見短松。
唐武宗李炎在位的會昌年間(841—846),推行道教,排斥佛教,此時九華佛教處于衰微階段;
兩宋時期,九華佛教略有發(fā)展。除先后修復(fù)唐代建造的佛寺庵院外,新建了凈居寺、圣泉寺等六所,使九華山的寺廟增至二十五座;
元朝短促的九十年間,由于世祖奇渥溫·必烈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拜西藏發(fā)巴思為帝師,所以九華山佛教無甚發(fā)展;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賜金修建化城寺,宣德二年(1427)、萬歷十一年(1583)、三十一年(1603)又屢次賜金修葺主剎化城寺和肉身寶殿。明代建造的寺廟有:天臺寺、招隱庵、德云庵、真如庵、華云庵、長生庵、龍庵、摘星庵(即百歲宮)等三十余所;
清康熙帝、乾隆帝屢次巡游江南,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欽賜“御筆”匾額。此后,九華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寺廟林立,僧伽云集;
咸豐八年(1858),太平軍與清軍激戰(zhàn)于九華,許多佛寺禪院毀于戰(zhàn)火。戰(zhàn)后,清廷當局出于政治需要,扶持佛寺恢復(fù);
光緒年間給甘露寺、百歲宮等寺三次賜予“龍藏”(《藏經(jīng)》)各一部;
辛亥革命后,各寺院互有興衰,仍保持著佛教名山局面;至抗日前夕,原有佛寺一百七十處(小廟在外),除已廢圮的五十三處外,尚有一百一十七處;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許多古剎被縱火焚燒,法華寺、九蓮庵、佛陀里、東崖禪寺等處佛寺、殿宇都化為灰燼,各寺院損失慘重;
解放后,宗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寺院、名勝古跡得到保護,佛寺珍藏的歷史文物得到妥善保管,宗教活動正常進行;
在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革”十年中,九華山佛教也受到很大沖擊,寺宇、佛像、歷史文物遭受損壞,宗教活動被迫停頓;
二十一世紀,九華山對外開放,國內(nèi)外至九華游覽風(fēng)景名勝的游客和朝山拜佛的佛教信徒絡(luò)繹不絕。名勝古跡,得到修復(fù)和保護,古老的寺廟建筑,大小七十八座,主要殿宇已修葺一新,全山佛寺所供奉的各種雕制佛像約一千五百余尊。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
因山巒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shù)為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詩,從此更名九華山。
它位于安徽青陽縣西南,面積100余平方公里,有99峰,以天臺、蓮花、天柱、十王等9峰最為雄偉。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
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變幻多姿;古剎叢林,遍布其間;晨鐘暮鼓,聲震遐邇。
唐劉禹錫贊其“奇峰一見驚魂魄”,宋王安石譽為“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古人把九華山美麗誘人的景色總結(jié)為,五溪山色、桃?guī)r瀑布、舒潭印月、東巖晏坐、平岡積雪、化城晚鐘、蓮峰云海、九子泉聲、天柱仙蹤、天臺曉日等十大名景。
九華山景色絢麗多姿,奇險幽雅,遠非十景可以概括,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移目換景,涉步成趣。特別是閔園竹海,面積達千畝以上,山風(fēng)起處,松聲竹韻,溪唱泉吟,別有一番情趣。
竹海之中的山道旁,挺立著一棵遐邇聞名的鳳凰松。它植于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
其主干扁平,鱗甲披身,兩股枝干一高一低,遠望極像一只綠色的鳳凰在昂首展翅飛向天臺,人稱“天下第一松”。 九華山的秀麗風(fēng)景,引得教徒們紛紛來這里選擇道場。
佛教于晉代傳入九華山?!冻刂莞尽酚涊d,晉隆安五年(401年),有天竺僧杯渡禪師到山傳經(jīng)布道,創(chuàng)立茅庵。
唐朝中期,又有僧檀號者居之。唐開元七年(719年),新羅國(今朝鮮南部)國王近族金喬覺渡海來華,上了九華山。
他虔誠苦修,影響漸大,時稱“洞僧”,唐貞元十年(794年)農(nóng)歷閏七月三十日夜趺跏圓寂,壽九十九。據(jù)說三年后開函時,“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jié)有聲如撼金鎖”。
時人認為他與佛教傳說中的地藏菩薩瑞相相仿,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即地藏王“降世”。于是,稱他“金地藏”。
據(jù)佛經(jīng)介紹,地藏菩薩是釋迦既滅以后、彌勒未生之前,眾生賴以救苦大悲菩薩,其誓愿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本湃A山自辟為地藏菩薩的道場后,便大規(guī)模興建寺廟,歷經(jīng)宋、元、明、清,日益興盛。
鼎盛時期,僧尼眾多,香火旺盛,出現(xiàn)了“九華一千寺,撒在云霧中”的盛況,享有“佛國仙城”的美譽?,F(xiàn)尚存古寺78座,佛像6300余尊,藏有明萬歷皇帝頒賜的藏經(jīng)及其他玉印、法器等佛教文物2000多件。
百歲宮內(nèi),還供有無瑕禪師的肉身坐像。 九華山的寺廟建筑,頗有匠心,別具特色。
從整體布局上,將九華山視為一頂天立地的仙人,以天臺為首,東為背,西為面,化城為腹,五溪為足;在局部布局上,又依托山勢,一破我國寺廟建筑莊嚴雄偉、軸線對稱的傳統(tǒng)手法,從散亂中求和諧,因地制宜地進行大膽而精心的安排,使之具有外形為白墻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卻復(fù)雜多變的特點。大小寺廟從山腳下的五溪開始,到九華街形成中心,再過閔園,修上天臺最高處。
這些寺廟,或依山就勢,或居高臨下,或高低錯落,或回旋曲折,形式各異,有疏有密。它們大多采用當?shù)厣酱迕窬拥慕ㄖ问剑跇銓嵵幸娗f嚴。
墻基用條石砌成;墻體多用塊石和泥板筑造,白石灰抹光。屋頂除少數(shù)大殿采用歇山大屋頂外,都是硬山兩落水,覆蓋當?shù)責(zé)频聂骱谏胀摺?/p>
寺屋一般為兩或三進四合院,設(shè)內(nèi)天井,主要佛殿放在后進。殿內(nèi)一般木格小窗,窗扇、門個別個槅或個供桌、神龕等制作精細,雕圖造型生動細膩。
現(xiàn)存具有代表性的廟宇有甘露寺、祗園寺、化城寺、站不住腳 栴檀林、肉身寶殿、百歲宮、上禪堂、閔園尼庵、天臺寺等。 祗園寺,位于九華山化城寺東、東崖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代幾經(jīng)重修和增建,規(guī)模為全山寺院之冠。
寺前鋪石雕蓮花、金錢圖案甬道。寺內(nèi)有彌勒佛、哼哈二將、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大型佛像。
大雄寶殿高約13丈,覆以金黃琉璃瓦,飛檐畫棟,金碧輝煌。殿內(nèi)的三尊敷金大佛,均有2丈余高,為九華寺廟佛像之冠。
兩側(cè)墻邊羅列著神采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大佛背后有巨型彩繪壁雕——海島,寬2丈余,高5丈左右。
大殿背后是兩丈多高的海島圖。海島中塑有觀音斗鰲魚等許多佛教故事立體畫。
抬頭仰望,如萬頃波濤蓋天而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祗園寺前殿入口門上為三層重檐寶塔式建筑,半檐懸山頂,黃綠色琉璃簡瓦。
入口為一拱門,門上有“祗園禪寺”匾額。四周粉墻在大片紅墻襯托下顯得十分突出。
化城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開山寺,坐落在九華山中心——九華街上。它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嶺,東有東崖,西為神光嶺,四山環(huán)繞如城。
相傳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僧杯渡曾在此筑室為庵?!毒湃A山志》記載,唐代至德二年(757年),青陽人諸葛節(jié)等建寺,請金喬覺居之。
唐代建中二年(781年)辟為地藏道場,皇帝敕賜匾額,名“化城”。明代宣德、萬歷皇帝,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書匾額并賜金修葺。
現(xiàn)存的廟宇,共有四進殿廳,除后進藏經(jīng)樓是明代宣德年間的建筑外,其余均為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整個寺院隨地勢有層次地逐級升高,莊嚴古樸。
寺廟門頭懸有“化城寺”匾額,門楣、斗拱和梁柱的鏤雕十分精致。特別是正殿。
九華山古屬于陵陽山區(qū),號九子山。
宋《太平御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九子山?!痹娤衫畎自逵吻锲郑ń癜不粘刂菔匈F池區(qū)),三上九華,唐天寶十三年(754)冬。
李白應(yīng)有人韋權(quán)輿、高霽的邀請,聚會于九子山西麓夏侯回家,寫下了《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詩有序:青陽縣南有九子山。
山高數(shù)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
按圖徵名。無所依據(jù)。
太史公南游。略而不書。
事絕古老之口。復(fù)闕名賢之紀。
雖靈仙往復(fù)。而賦詠罕聞。
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
時訪道江漢。憩于夏侯回之堂。
開檐岸幘。坐眺松雪。
因與二三子聯(lián)句。傳之將來。
詩文如下: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
--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quán)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
--李白 這首詩就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 這才是有根有據(jù)的資料,之前那位答得非常多,故事很精彩,但是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