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jīng)、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
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jīng)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
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jīng)說法,當?shù)厝罕姺Q:“神光講經(jīng),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
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
神光在講解中,發(fā)現(xiàn)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p>
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
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
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
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fā)現(xiàn)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
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
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
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
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
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jīng)、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
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jīng)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
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jīng)說法,當?shù)厝罕姺Q:“神光講經(jīng),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
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
神光在講解中,發(fā)現(xiàn)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
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
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
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
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fā)現(xiàn)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
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
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
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
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
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
達摩是印度人,有名的婆羅門族。
公元520年,也就是南朝的時候,他從海路到廣州,開始中國之旅。 公元536年。
死于洛濱,葬熊耳山。 傳說故事: 傳說一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
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
吃完后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jīng)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傳說二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后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p>
又脫下自己的一只鞋給宋云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云回來后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
于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jīng)有一百五十歲。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據(jù)說,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十分精美的寶塔, 自云: “年一百五十歲,歷游諸國”,從未見到過,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后到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在此期間,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流行于世。
之后,他與弟子繼續(xù)北行傳法(《續(xù)高僧傳》中稱他為“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楞伽師資記》中也有“達摩禪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游洛至鄴”的說法)。但同當年在南方一樣,是非常得不順利(其中的道理,另文再談)。不僅受人“譏謗”,而且還遭到了光統(tǒng)律師、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終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起塔于定林寺。但是又傳,在他死后三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國時,又在蔥嶺遇到他。見他手攜只履,翩翩獨逝。當時宋云問他:大師到哪里去?他的回答是:回西天去。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如果宋云所說屬實的話,那就有可能是達摩本來就沒有死,而是重返故土了(《景德傳燈錄》中就有他“欲西返天竺”的說法)。 達摩是禪宗大乘派,普渡眾生。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武帝不能理解,(因此而面壁靜坐反思,后成為弟子犯了本門戒條),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達摩,又稱達磨,全稱為菩提達摩(Bldhidharma,?--528)意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也有說他屬于剎帝利種姓的。種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種社會階級制度。印度社會共有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農(nóng)民)、首陀羅(無技藝的勞動者和奴仆,或稱不可接觸者),可見達摩的社會地位是高貴的,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稱是釋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孫,即是印度禪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傳法。但是當時南朝的佛教重視講義理,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論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開始在洛陽一帶游歷,傳習禪宗。后來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禪時,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這種修行方法,又被稱作“壁觀”。后來傳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據(jù)說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說佛理,問他:“我修建了這么多佛寺,寫了這么多經(jīng)卷,度了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達摩回答說:“都無公德”。武帝問他“何以無公德”?他說:“這都是有求而做的,雖有非實”。由于他同梁武帝話不投機,于是便離開南京北上。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F(xiàn)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關于“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一葦”并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因為《詩經(jīng)》里面有一首《河廣》,詩中說:“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唐人孔穎達解釋說: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磥磉@樣的解釋是比較科學的。
“衣缽真?zhèn)鳌币彩顷P于達摩的故事,后人把這一成語用于得到老師的真本領的意思。據(jù)說達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個吃飯的缽盂,是從印度帶來的。這兩件東西,佛門認為是傳法的憑證,非常重視。那時有一個原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他到少林寺訪達摩,希望達摩授予真?zhèn)鳌5沁_摩閉門面壁,不理他。他便站立在門外不走,以表達自己的誠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動。到天明時已積雪至膝深。達摩仍不許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斷下,表示求道誠意。達摩問他做什么,他說:“愿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見他心誠,可以傳法,便傳衣缽,改名為慧可。這就是“立雪傳經(jīng)”、“斷臂傳經(jīng)”的故事?;劭捎谑侨〉昧硕U宗二祖的資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缽盂峰上,有殿房數(shù)間,內塑二祖慧可像,據(jù)說是他斷臂后養(yǎng)傷的地方,所以又名“養(yǎng)臂臺”、“覓心臺”、“練魔臺”等。慧可傳下來的衣缽,傳到六祖慧能,他是廣東人,衣缽也就帶到了廣東,到了明嘉靖年間,被一個提學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毀。
據(jù)史籍記載,達摩死后,還有靈驗。北魏有一個使臣宋云從西域回國時,并不知道達摩已死。路過蔥嶺(以前對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脈西部諸山脈的總稱,古代中國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常經(jīng)蔥嶺山道)時,見到達摩手里提著一只鞋,向西而去。宋云認識他,便問:“和尚到那里去?”達摩說:“回西天去。”宋云回京,向皇帝報告了此事,皇帝覺得奇怪,便命令把達摩的棺材起出來看。據(jù)說,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由此,又產(chǎn)生了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
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
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yè)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后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終身。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濱,葬熊耳山。??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jīng)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于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后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1、關于神光 時神光于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fā)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
經(jīng)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jīng)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
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蔥嶺時,適逢達摩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zhèn)巍?/p>
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圣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2、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 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
“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書中,都曾經(jīng)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里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p>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
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3、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
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huán)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huán)境清幽,佛業(yè)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
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
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達摩簡介: 菩提達摩是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據(jù)《續(xù)高僧傳》記述,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于洛濱。
據(jù)《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 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jīng)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