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貒螅诖榷魉伦g經(jīng)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書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xù)至今未變。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后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余年。
1981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
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chǎn)生了分歧。
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shù)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以數(shù)量多少為序,主要有下列說法: *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tǒng)一后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 14朝—有兩種情形: 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 2. 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 17朝—分兩種情形: 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 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并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shù)朝代,西安屬于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qū),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市曾經(jīng)是陜甘寧邊區(qū)轄市、西北行政區(qū)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陜西省省會所在地,現(xiàn)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qū)、四縣。
西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聯(lián)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jié)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yè)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
全省境內(nèi)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陜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余處,文物點 2 萬 1 千 1 百余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中國遺跡,西安古城墻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古城墻遺址。
近年,漢陽陵的開發(fā)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nèi)有 6000 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jīng)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jié)h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唐大明宮遺址等馳名中外的景點。
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nèi)及附近有西岳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臺、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qū),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余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一、名稱由來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
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 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
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
回國后,在慈恩寺譯經(jīng)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書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xù)至今未變。
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二、大雁塔與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guī)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jīng)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于達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償?shù)鼐蛯W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后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jīng)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于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jīng)卷,并專心致力于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
三、反清據(jù)點 辛亥革命前,同盟會陜西分會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動: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大聯(lián)合”即形成反清聯(lián)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會,會上多數(shù)人主張暫不宜主張“平均地權”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誤會,決議改為“主張土地國有”。這次會議,可認為是各派力量對革命綱領的協(xié)商和取得共識。
會議中決定是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使得反清聯(lián)盟進一步鞏固。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跟新軍及哥老會成員,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qū)的反清聯(lián)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zhí)行。
擴展資料:簡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的大慈恩寺內(nèi),是一座7層方形佛塔。該塔是西安市內(nèi)著名古跡及標志性建筑,同時也是西安市市徽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該塔始建于唐朝永徽三年(652年),起初是玄奘為保存佛經(jīng)而建造的塔,后曾因年久失修和戰(zhàn)亂而多次遭到損毀,至五代后唐年間才成為現(xiàn)在的造型。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開始出現(xiàn)傾斜,直至1996年時傾斜程度甚至達到1米左右,此后經(jīng)過保護才有所恢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雁塔得到了專門保護。1963年,大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時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
歷史 唐永徽三年(652年),為了保管從印度帶回來的數(shù)百部梵本佛經(jīng),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風格的藏經(jīng)塔。這座塔最初名稱為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稱為雁塔,最終與薦福寺內(nèi)的小雁塔相區(qū)別而被改稱為大雁塔。
而關于“雁塔”這一名稱的來歷,流傳較廣的說法認為是根據(jù)“埋雁建塔”的典故來命名的。初建的大雁塔只有5層,塔身為外磚內(nèi)土結構。
到了武周長安年間時,塔身已經(jīng)因磚縫之間長滿雜草而毀壞,武則天和王公們遂于長安年間捐資,將原塔拆除之后改建7層方形樓閣式塔,大歷年間被改建為10層,此后由于戰(zhàn)火原因被毀,此后再次被改建為7層。五代后唐長興年間(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曾對大雁塔加以維修,大雁塔此時基本定型。
此后慈恩寺在戰(zhàn)火中荒廢,時至北宋時期慈恩寺僅剩一座大雁塔,其余已經(jīng)毀壞殆盡。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內(nèi)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時又專門對大雁塔進行修葺,塔內(nèi)各層被重新安裝了階梯,并且在唐代塔身外加砌一層塔身。
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已經(jīng)出現(xiàn)傾斜。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大雁塔。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
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
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
回國后,在慈恩寺譯經(jīng)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書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xù)至今未變。
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雁塔與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guī)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jīng)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于達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償?shù)鼐蛯W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后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jīng)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于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jīng)卷,并專心致力于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
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
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
回國后,在慈恩寺譯經(jīng)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書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xù)至今未變。
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guī)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jīng)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于達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償?shù)鼐蛯W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后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jīng)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于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jīng)卷,并專心致力于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
辛亥革命前,同盟會陜西分會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動: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大聯(lián)合”即形成反清聯(lián)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會,會上多數(shù)人主張暫不宜主張“平均地權”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誤會,決議改為“主張土地國有”。這次會議,可認為是各派力量對革命綱領的協(xié)商和取得共識。
會議中決定是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使得反清聯(lián)盟進一步鞏固。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跟新軍及哥老會成員,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qū)的反清聯(lián)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zhí)行。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nèi),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
寺內(nèi)的大雁塔創(chuàng)建于公元625年,是樓閣式磚塔,高64米,共7層。該塔的得名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傳說玄奘在印度取經(jīng)時曾住在一座佛寺內(nèi)。
一天該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發(fā)愁。那天正好是菩薩施布日,一個和尚仰天嘆道:“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么日子!”他正說著,一群大雁飛來,頭雁墜地而死。
僧侶們個個驚愕萬分,以為菩薩顯靈,讓他們食其肉充饑。從此以后全寺和尚不再吃肉。
他們還在大雁落地處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大雁塔就是玄奘依照印度那座“雁塔”的形式設計建造的。
半個世紀后,薦福寺塔修成了,兩塔遙遙相對,風采各異,因薦福寺比雁塔小,人們就將它叫小雁塔,而將大慈恩寺里的雁塔改叫大雁塔了。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jīng)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度又有數(shù)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的名稱來源于印度傳說。佛教分為大乘和小乘,大乘吃素,小乘吃葷。一天,在一個小乘派寺院中,做飯的僧人因為沒有找到肉給方丈吃,仰天長嘆。正巧天上飛過一群大雁。飯僧于是就想,如果有大雁給方丈吃就好了。
突然真有一只大雁從空中掉在地上,飯僧很吃驚,就告訴了方丈,方丈驚異地說:“這不是雁,是菩薩顯圣舍身布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彼轮猩舜笫芨袆?,從此小乘派也不再吃肉了。為了紀念這只菩薩化身的大雁,便在雁掉落得地方建造一座五層的塔,名為雁塔。
慈恩寺的塔式仿照印度雁塔,所以也叫雁塔,為了和薦福寺內(nèi)一座較小的雁塔區(qū)別,所以,又稱大雁塔。
擴展資料: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guī)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jīng)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于達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償?shù)鼐蛯W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后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jīng)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于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jīng)卷,并專心致力于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大雁塔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