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chǔ)。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
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
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jīng)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jié)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xiāng)鄰的資助下,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fā)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于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lǐng)王貴,湯顯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jié),“為什么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fā)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
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后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北宋定都于汴梁(今河南開封),并設(shè)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與東京開封府合稱四京。
公元960年,后周諸將發(fā)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后周末帝柴宗訓被逼禪位于趙匡胤。趙匡胤即位后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將兵權(quán)與財政權(quán)全部集中于中央,避免出現(xiàn)中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及西夏的戰(zhàn)爭中屢遭戰(zhàn)敗。靖康元年(1126年)發(fā)生靖康之難,金國兵臨汴梁,次年滅亡。
北宋的統(tǒng)治區(qū)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guān)為界;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于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并重金贖回幽云七州。
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為265.5億美元,占據(jù)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而1870年經(jīng)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英國人均GDP為3191美元。
北宋時期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jīng)濟文化繁榮,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guān)系在唐朝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guān)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lián)系,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
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斗,怎么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
這個平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翰林學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輩和上級,提起筆來,續(xù)詩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以后,看了這兩句詩,心里很不滿意。
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后園賞菊。
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xù)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
二、王安石難倒蘇東坡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卻不同,王安石提倡變法,而蘇東坡不贊成,所以兩人的關(guān)系不好.在宋神宗統(tǒng)治年間,王安石曾做過宰相,蘇東坡官卑職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島. 據(jù)說王安石曾出題刁難蘇東坡,他出了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要蘇東坡對出下聯(lián).這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原來那年是閏八月,陰歷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這個節(jié)氣,的的確確是不折不扣的兩度春秋.另外,對聯(lián)的第四字與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聯(lián)也具備同樣的特征,這就極大地增加了難度. 蘇東坡雖是奇才,但碰到這種挖空心思的怪題,想了好久也對不出來,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恥笑.不過,王安石本人當時并沒有亮出他的下聯(lián).蘇東坡挨了“整”,好比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時間過去幾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葉,對聯(lián)專家梁章巨才給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下聯(lián):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王安石再難蘇軾聯(lián) 相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出題三難蘇東坡學土(即蘇軾),其第三難,是出句求對,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東坡學士雖是奇才,一時卻尋對不出。
但后人,已代東坡學士對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蘇東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蘇東坡又被難住了,后人假托乩語,對了出來: 九溪蠻洞,經(jīng)過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蘇東坡的第三句是: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鎮(zhèn)江古名鐵甕,有金山、銀山、玉山。蘇東坡剛好游覽過。
但還是不能成對,至今仍無人對出,大家不妨一試。
宋姓來源:
宋姓的起源比較單一,出自子姓,以國為姓,為商朝王族直屬后裔。帝嚳之后裔契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賜予子姓。
后其子孫建立商朝。商朝末年,紂王荒淫暴虐,最終為周武王姬發(fā)所滅,建立周朝。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很順從周氏王朝,遂封之以商都帶,建立宋國,命他管理商朝遺民。戰(zhàn)國后期,宋國為楚國所滅,其后世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宋氏。
宋姓的繁衍變遷:
宋姓發(fā)源于河南。秦漢之前,宋姓人已經(jīng)在江蘇、河北、湖北、陜西等地繁衍。漢朝初年,河南和山東的宋姓人進人陜西渭河流域,又繼而西遷,進入甘肅,南遷進入今湖北。同時,山西的宋姓人也有遷往河北、河南等地者。
唐朝安史之亂以后,有宋姓人開始進入福建。宋朝時,宋姓人進入到北京、山東、江蘇、江西等地,之后,宋姓人開始遍及大江南北。
擴展資料
宋朝時期,宋姓大約有88萬人,約占中國總?cè)丝诘?.1%,排在第十六位。陜西為宋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宋姓總?cè)丝诘?9.4%。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河北、四川、河南,這四省宋姓占宋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東,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
中國形成了以秦川、冀豫為中心的兩個宋姓人口聚集區(qū),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qū)。明朝時期,宋姓大約有54萬人,約占中國總?cè)丝诘?.57%,排在第三十七位。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約占宋姓總?cè)丝诘?7.1%。
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西、浙江,這三省宋姓大約占宋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蘇、河北,三省又集中了25%的宋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宋元明600年間,中國總?cè)丝诩冊鲩L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長是負值。
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區(qū)姓氏,受到慘重的損失。中國重新形成了魯冀、贛浙蘇兩大塊宋姓人口聚集地區(qū)。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宋姓
宋元時期的成語故事:【東窗事發(fā)】據(jù)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佞幸盤荒》載,宋元間傳說,秦檜欲殺岳飛時,曾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
后檜游西湖,舟中得疾,見一人披發(fā)厲聲曰:“汝誤國害民,吾已訴天,得請矣?!睓u死后,在地獄備受諸苦。
王氏給他做道場,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對道士說:“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fā)矣?!焙笠蛞浴皷|窗事發(fā)”或“東窗事犯”概指此事。
亦用以喻陰謀敗露,自食惡果。【斷齏畫粥】形容貧苦力學。
典出《五朝名臣言行錄·參政范文正公》“公生二歲而孤”原注引宋魏泰《東軒筆錄》:“公(范仲淹)少與劉某上長白僧舍脩學,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jīng)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shù)十莖,……入少鹽,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p>
【鵝湖之會】比喻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辯論會。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
由呂祖謙邀集,意圖調(diào)和朱熹和陸九淵兩派爭執(zhí)。實質(zhì)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它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范的學術(shù)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在現(xiàn)在的江西省鉛山縣有一古寺,寺雖不大,貌也不驚人,但卻因南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這里發(fā)生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因而遠近聞名。
【分鞋破鏡】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南朝陳徐德言娶陳后主妹樂昌公主為妻,公主有才貌。陳亡之際,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鏡,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日后合鏡相會,又明陶宗儀《輟耕錄·賢妻致貴》載,宋程鵬舉被虜于張萬戶家為奴,娶張所虜宦家女某氏為妻。
妻見程才貌不凡,非久居人后者,屢勸程逃亡。程疑妻受張所使試探自己,即以告張,妻因此被張趕出。
妻臨行,脫繡鞋一只換程鞋一只,期望日后執(zhí)此相見。后因以“分鞋破鏡”喻夫妻分離。
【河東獅子吼】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罚骸瓣悜V字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賓客,喜畜聲妓,然其妻柳氏絕兇妒,故東坡有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師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河東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陳妻柳氏;師(獅)子吼,佛家以喻威嚴,陳慥好談佛,故東坡借佛家語以戲之。
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發(fā)怒,并借以嘲笑懼內(nèi)的人?!军S袍加身】后周趙匡胤謀奪帝位,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諸將替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帝,定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
后因以為典實。亦指登上帝位。
【黃龍痛飲】宋金交戰(zhàn),岳飛曾說要直搗黃龍府,與人痛飲。后遂以“黃龍痛飲”指徹底擊敗敵人,歡慶勝利。
【悔讀南華】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溫庭筠》:“令狐綯曾以舊事訪於庭筠,對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蚣较喙评碇荆瑫r宜覽古。
’綯益怒,奏庭筠有才無行,卒不登第。庭筠有詩曰:‘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后以“悔讀《南華》”為慨嘆學識淵博而不為人所容的典故?!炯绷饔峦恕克侮悡患s錢若水相晤。
錢至,見陳與一老僧擁爐而坐。僧視若水良久,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是急流中勇退人也?!?/p>
意思說錢若水做不了神仙,但也不是久戀官場的人。后錢官至樞密副使,年四十即退休。
見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后因以“急流勇退”比喻在官場得意時及時引退,以明哲保身。
【解鈴還須系鈴人】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
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庇墒侨巳斯文肯嗫?。
事亦見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三。后因以“解鈴須用系鈴人”、“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近水樓臺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zhèn)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此]之。”
后常用來比喻由于近便而獲得優(yōu)先的機會。【灸艾分痛】《宋史·太祖紀三》:“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
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焙笠蛞浴熬陌滞础庇餍值苡褠?。
【扣槃捫燭】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骸罩疇钊玢~槃。
’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p>
譯文: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么樣子。有的人告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p>
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把發(fā)出聲音的鐘當作太陽。
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庇檬置灎T就曉得了它的形狀。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后因以“扣槃捫燭”喻不經(jīng)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盲翁捫龠】宋蘇軾《日喻》。
岳飛之死
南宋愛國名將岳飛被冤殺,一般都認為是他力主抗金、反對投降議和的立場,同頑固堅持妥協(xié)投降路線的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因此被宋高宗趙構(gòu)以及秦檜之流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為了滿足金朝方面“必殺飛,始可和”的蠻橫要求,趙構(gòu)、秦檜遂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屠刀砍向戰(zhàn)功卓著、赤膽忠心的岳飛。岳飛無意中卷入朝廷內(nèi)部的復雜關(guān)系,出于公心仗義執(zhí)言而觸犯趙構(gòu)本人的利益,從而使其對岳飛產(chǎn)生猜忌、嫉恨,種下冤殺功臣的禍根。再來封建官場嫉賢妒能、打擊異己的險惡氛圍,導致岳飛成為宵小之徒蓄意陷害的對象,終于釀成千古同悲的“風波亭冤獄”。
仁宗趙禎,真宗子。
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親政。
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yǎng)母劉太后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xiàn)平平,宋王朝屢戰(zhàn)屢敗,軍事上處于弱勢地位。
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傮w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guān)于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貍貓換太子”的故事。
主人公的傳奇經(jīng)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于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
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后。后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jīng)過波折后被立為太子,并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
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于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guān)注。
盡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nèi)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jié)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后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后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后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后宮嬪妃之一。
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經(jīng)生過5個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于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
據(jù)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
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cè)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tài),也是真宗無奈之余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
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來的確產(chǎn)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
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jù)為己子,由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yǎng)。生母李氏懾于劉后的權(quán)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權(quán)傾朝野。后人或許是出于男權(quán)意識,或許是基于正統(tǒng)觀念,將劉后比作唐代的武則天,而對她當政非議甚多。
加上宋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確有一個能干的弟弟涇王趙元儼,便出現(xiàn)了許多傳聞,說劉后在真宗臨終時,以不正當手段排斥趙元儼,從而攫取了最高權(quán)力。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稱,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
后有人臆測,當時真宗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元儼攝政并輔佐趙禎。但劉后于事后派人對大臣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別無他意。
元儼聞聽此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成為劉后當權(quán)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到劉后的殘酷政治打擊,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后去世,仁宗親政。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據(jù)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
他最后一次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jīng)作好了繼承大統(tǒng)的準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更何況有皇后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
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
真宗當時已經(jīng)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后的權(quán)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并非毫無道理。
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后權(quán)同處分軍國事”,相當于讓劉后掌握了最高權(quán)力。
宋: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xù)求學。故事就發(fā)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
元:八面威風
元朝末年,朱元璋帶兵攻打元順帝,拿下集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便與大將徐達著便服渡江,被船夫認出。船夫喊號子:圣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賞了這個船夫。
明:兩袖清風
明朝正統(tǒng)年間,宦官王振以權(quán)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quán)貴,也應(yīng)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chǎn)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chǎn)。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diào)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我進京什么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清:萬馬齊喑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zhèn)江時看到當?shù)厝嗽诩腊萏焐瘢髟娨皇祝骸熬胖萆鷼馐扬L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p>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