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
顓頊的裔孫皋陶,是堯的理官。皋陶的后裔在舜、夏、商三代,都擔任理官,于是便以官為氏,改姓理。
商末時,商紂王昏庸無道,理征因堅持正義、敢于直言,被商紂王殺害。理征死后,他的妻子帶著兒子理利貞逃亡,靠吃李樹的果實保全性命。理與李同音,理利貞便改姓李。
擴展資料:
遷徙分布:
春秋戰(zhàn)國時李氏即已遷入今山西、四川、河北、陜西境內,并開創(chuàng)了隴西房和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到東漢、三國時,李姓向東北已發(fā)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已發(fā)展至今寧夏一帶,向東南又發(fā)展至今江蘇,向南已發(fā)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向西南已發(fā)展至今云南。
唐代,李姓人口有三次遷徙。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為避難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后在福建創(chuàng)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于莆田、晉江,后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fā)展,分布于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李廣射虎:形容武藝高強,勇猛過人。典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漢李廣曾在藍田南山中射箭,把草中的石頭當成老虎,發(fā)箭便射,箭頭竟然陷入石中。后李廣防御匈奴,居右北平,又親射猛虎,終將虎射死。
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封,命途乖舛。典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漢將軍李廣,抗擊匈奴,屢建戰(zhàn)功,有飛將軍之城。李廣從弟李蔡,名聲不及李廣,卻封為安樂侯,位至三公。李廣部下因軍功封侯有數(shù)十人,唯獨李廣終未封侯。還有李代桃僵、李氏斷臂、李賀詩囊、李郭同舟、李膺門等。
先秦時期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
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于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yǎng)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shù)。
《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后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jù)《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后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
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于苦縣。
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于段,為干術大夫。
李宗之子李同為趙供緝垛墾艸舊訛馴番沫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云、李恪。
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陜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
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后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zhàn)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
后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漸增多。
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zhàn)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zhàn)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陜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chuàng)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chuàng)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9774.html?wtp=tt。
1、李白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p>
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
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后大笑不止,并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shù)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
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2、李世民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zhàn)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fā)現(xiàn),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
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fā)現(xiàn)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fā)百中,終于逃出追擊?;⒗侮P之戰(zhàn)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后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
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只,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斗。
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3、李靖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見微而知著。
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來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唐太宗聽后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這是侯君集想要謀反。
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學盡臣的兵法,是他將有異志啊?!?/p>
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shù)步尚未發(fā)覺。
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說:“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敝霖懹^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后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
4、李冰 關于李冰治水的傳說,東漢以后不斷有所增附,唐代導江縣(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開始流傳所謂李冰之子李二郎協(xié)助治水等神話。
在民間傳說中,神話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廣記》有傳,范成大指稱冰擒神鎖鎮(zhèn)于伏龍觀。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說:“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jù)了兩川。”
該書又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xiàn)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發(fā)掘出一尊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5、李廣利 敦煌沙州附近有貳師泉,又名懸泉,泉水從石頭中間涌出,出水量可以隨著飲水人的多少而變化。
傳說這個泉是當年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大宛的時候路過此山,人困馬乏又沒有水喝。貳師將軍以手拍石,對天盟誓,又拔出佩劍刺向山體,山時間立即有一股泉水噴涌而出,解救了三軍的干渴。
為紀念這件事,當?shù)厝藢⑦@個泉水命名為貳師泉。在20世紀初發(fā)現(xiàn)的敦煌遺書中,有《貳師泉賦》與《貳師泉詠》兩篇文學作品贊頌李廣利開山引泉的事情。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李姓。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shù)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jù)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夠環(huán)繞地球一圈半。
據(jù)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后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里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fā)現(xiàn)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李姓來源: 1、源出嬴姓: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后為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認為李姓起源于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后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并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
故凡李氏子孫, 常于宅旁種李以為象征,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
周武王滅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慶的巴南區(qū))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qū)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
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shù)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后,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后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后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shù)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李家龍宮始建于唐中葉,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shù)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毀于米喇印兵火。
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龍宮毀于兵災。
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李家龍官,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筑——亦稱“北極宮”。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屢建屢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 陸續(xù)增建—新。
龍宮前部有戲臺和五座樓,后部有龍宮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謂曰"前五樓后五山",均為兵災所毀,現(xiàn)五樓和三座假山夷為平地,只存有龍宮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假山兩座。今僅存牌樓,稱頭天門。
李氏族人還繪制保存有李家龍宮圖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隴西四中時古建筑全部簡易改修。
1993年9月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北天第一門做了恢復原貌的維修。
1、李白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p>
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
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崩畎茁牶蟠笮Σ恢梗⒉灰詾楸挥夼?,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shù)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
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2、李世民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zhàn)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fā)現(xiàn),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
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fā)現(xiàn)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fā)百中,終于逃出追擊?;⒗侮P之戰(zhàn)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后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
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只,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斗。
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3、李靖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見微而知著。
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來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唐太宗聽后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這是侯君集想要謀反。
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學盡臣的兵法,是他將有異志啊。”
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shù)步尚未發(fā)覺。
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說:“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敝霖懹^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后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
4、李冰關于李冰治水的傳說,東漢以后不斷有所增附,唐代導江縣(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開始流傳所謂李冰之子李二郎協(xié)助治水等神話。
在民間傳說中,神話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廣記》有傳,范成大指稱冰擒神鎖鎮(zhèn)于伏龍觀。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說:“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jù)了兩川?!?/p>
該書又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xiàn)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發(fā)掘出一尊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5、李廣利敦煌沙州附近有貳師泉,又名懸泉,泉水從石頭中間涌出,出水量可以隨著飲水人的多少而變化。
傳說這個泉是當年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大宛的時候路過此山,人困馬乏又沒有水喝。貳師將軍以手拍石,對天盟誓,又拔出佩劍刺向山體,山時間立即有一股泉水噴涌而出,解救了三軍的干渴。
為紀念這件事,當?shù)厝藢⑦@個泉水命名為貳師泉。在20世紀初發(fā)現(xiàn)的敦煌遺書中,有《貳師泉賦》與《貳師泉詠》兩篇文學作品贊頌李廣利開山引泉的事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李姓。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