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仞宮墻圍墻有萬仞高,用以稱頌孔子學識淵博高深,一般人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wèi)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
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
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jīng)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弊迂暵犝f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nèi)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shù)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現(xiàn)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隋朝時,隋煬帝楊廣酷愛花草,在長安(今西安)公里面有很多奇花異草,但聽說在揚州有一種花叫做“瓊花”,花大如盆,莖高一丈,手腕那么粗,芳香四溢數(shù)十里,他很好奇,便下令要到揚州去觀賞。
當時的路線經(jīng)過西安太原,隋煬帝和太原的留守使(即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有過節(jié),于是在離太原還有一百天路程的時候傳令,命李淵建造皇帝的行宮,本意想皇宮如此大的規(guī)模,李淵在百日內(nèi)無法交差,就此定罪把他給除掉。
但是李淵依靠在太原的威望,百姓的愛戴和團結,終于在隋煬帝到太原之前把行宮建成,當隋煬帝到的時候大吃一驚,不但皇帝的行宮建好了,而且建造的還很豪華大氣,雖然隋煬帝的計劃未能得逞,但是他看見李淵建造的自己的行宮非常愜意,便說:“可嘆,可嘆,萬丈高樓平地起。”,以此贊嘆李淵建造行宮速度之快。
出處】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唐·韓愈《調(diào)張籍》詩
【釋義】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指不自量力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李白、杜甫剛?cè)ナ啦痪茫陀腥藢@兩位詩人的作品妄加詆毀,韓愈對此很不滿意,就寫給好友《調(diào)張籍》一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钡玫綇埣馁澩?/p>
【示例】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龍盤虎踞成語典故有三
【出處】: 漢·劉勝《文本賦》:“條枝摧折,既剝且刊,見其文章,或如龍盤虎踞,復似鸞集鳳翔?!?/p>
1. 與諸葛亮有關典故:三國時期,劉備為了聯(lián)吳抗曹,派諸葛亮去吳都建業(yè)去游說孫權。諸葛亮到了建業(yè),看到秣陵的山勢地形,感慨地說:“紫金山山勢險峻,像一條龍環(huán)繞建業(yè),石頭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著,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p>
2. 龍盤虎踞的典故
“虎踞龍盤”,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三國時蜀國的丞相諸葛亮,同吳國的皇帝孫權論南京的地勢時,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
南京,古稱金陵,又稱建業(yè)和建康,是六朝的國都。所謂“六朝”就是三國時的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前后六個朝代。宋代張敦頤編的《六朝事跡編類》,對于金陵的勝跡、城闕、樓臺等等,分門別類地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考查,其中也引述了諸葛亮論金陵地勢的兩句原話:“鐘阜龍蟠,石城虎踞?!?鐘阜,即鐘山,又名紫金山,在今南京市東郊。石城,又名石頭,或石頭城。金陵和石城,事實上早已合為一個南京城了。因此,南京除有金陵、建業(yè)等古稱外,還有一個別名,叫石頭城。晉代作家左思的《吳都賦》有一句道:“戎車盈于石城?!痹⒌溃骸笆?,在建業(yè)西,臨江?!庇肿ⅲ骸笆^城中置府庫軍儲,故曰:戎車(軍用車)盈于石城?!笨梢?,當時的石城,同金陵雖然靠近,卻是彼此分開的兩個城。 金陵東邊是岡巒綿延的鐘山,象一條世巨龍似地盤伏著,西邊是巍然屹立的石城,象一只猛虎似地踞坐著。這就是所謂“龍蟠虎踞”或“虎踞龍蟠”。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個字,卻把南京的雄偉地勢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
為什么要用龍和虎來作比喻呢?除了形象的原因而外,還有所謂“左青龍”、“右白虎”這個形容好地勢的說法,所以把東邊的鐘山比作龍,把西邊的石城比作虎。 在諸葛亮之后,一般就把“虎踞龍盤”這句成語來代表南京?!绑础弊侄鄬懽鳌氨P”字,例如,南北朝作家庾信的《哀江南》賦中,就寫作“虎踞龍盤”。唐代詩人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中,有一首說:“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p>
3.龍盤虎踞典故之三
清末民初,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前朝太監(jiān)業(yè)隆開密謀復辟,導致各地軍閥四起。各地都被軍閥勢力控制,導致民不聊生。以孫中山為首的愛國義士,紛紛站出,決心瓦解業(yè)隆開、袁世凱的復辟夢。李秉霄、鐵鶚、馬強等這幾個原本不相識的義士,為天下大義,歷經(jīng)種種磨難相聚到一起。這幾人雖然性格迥異,人生經(jīng)歷大不相同,但卻都有著習武之人的萬丈豪情,在幫助孫中山的過程中,紛紛上演了一段屬于自己的傳奇經(jīng)歷。面對種種的內(nèi)憂外患,李秉霄等人卻更加堅定,誓與國家同命運、共進退。他們身上不僅傳承了精妙的中國武術,更有為了民族大義激昂慷慨的一腔熱血。在李秉宵等人的努力下,愛國義士先后經(jīng)歷了“廣州大戰(zhàn)業(yè)隆開”、“火燒少林寺”、“保衛(wèi)國寶”等事件,令業(yè)隆開、袁世凱、松井等人的陰謀紛紛破產(chǎn)。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