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釋義: 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鬃訛樽x《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好多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痹唬骸凹傥覕?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p>
典故: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shù)闹亓俊?/p>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nèi)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zhì)了?!?/p>
閉門讀書的典故出自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p>
閉門讀書
成語拼音:bì mén dú shū
成語解釋:關(guān)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原意是獨自學習,而不與別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成語出處: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p>
成語繁體:閉門讀書
成語簡拼:BMDS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閉門讀書作謂語;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成語結(jié)構(gòu):連動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閉戶讀書
成語例句:
1 我在鄉(xiāng)村居住,一直在家閉門讀書,確實是孤陋寡聞。
2 只是家伯有命,讓在下專心閉門讀書,教導后輩子弟,因此不能答應元兄的邀約。
3 朕聽說恪兒這幾日在府中閉門讀書,跟著兩位先生可曾學到了什么?
4 沒有了依靠,林毅只能守著老宅過日子,一邊守孝一邊閉門讀書。
5 你在京這幾月倒也規(guī)矩,每日里不是去學堂上課,便是閉門讀書。
6 他們有時會待在家中閉門讀書,有人還在城內(nèi)書院中求學,各人情況不一,不可一概而論。
7 藍羽軍一統(tǒng)天下之后,他辭授海軍元帥,退役,閉門讀書,引為奇談。
8 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解讀:隨隨便便就交朋友,不如在家里閉門讀書。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個思想者對話,也是在認識朋友,而且還是了不起的朋友。
1、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名文不識大戶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敝魅寺犃?,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2、囊螢映雪
孫康家里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
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好問,后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3、負薪掛角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
4、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便于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jié)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nèi)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zhì)了?!?/p>
5、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
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fā)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fā)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xù)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qū)W問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guān)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決心發(fā)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于他經(jīng)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xù)讀書。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富有,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ぃ灰獔蟪?。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敝魅寺犃耍顬楦袊@,就借給匡衡書。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故事啟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锖庑耐催@浪費的時間,內(nèi)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恒心與毅力。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成語解析: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白話文:“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而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而不逮捕。張衡于是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的?!?/p>
【示例】: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鑿壁偷光”的志士。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解析】
廢寢忘食
1、解釋: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2、出自:《列子·開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白話文:“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地會崩塌,死亡所寄,不吃不睡的?!?/p>
3、示例:但得個寄信傳音,也省的人廢寢忘食。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一折
4、語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形容人刻苦努力
【反義詞解析】
目不識丁
1、解釋: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2、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p>
白話文:“現(xiàn)在天下太平無事,你們拉得兩石力弓,不去認識一個丁字。”
3、示例:我試問如果你母親要把你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俗商,或者一個中年官僚,或者一個紈袴子弟,你難產(chǎn)也不反抗? ——巴金《家》二十五
4、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鑿壁偷光
百度百科-廢寢忘食
百度百科-目不識丁
晉朝人孫康從小喜歡讀書,但家境貧窮,為了維持生計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孫康年紀雖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家里沒有燈所以不能讀書。
小時候,孫康問父親:“為什么別人家里有油燈,而我們沒有呢?”父親回答說:“油燈很貴,咱們要買油燈全家都要餓肚子。”小孫康很懂事,從此就不再提此事。
讀的書都是借的,又很講信譽,到時間一定要還,常常因為沒有時間看書而發(fā)愁。他曾經(jīng)嘗試在月光下讀書,但是太暗,眼睛疲勞。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潔,他忽然發(fā)現(xiàn),書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孫康非常高興,忙坐雪地里看書,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著雪的反射光線讀書。
此后,每遇到下雪,孫康不顧嚴寒,躺在雪地里讀書,時間長了手腳都長滿凍瘡,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他讀了很多的書。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許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之后,感動得淚流滿面。
擴展資料:
孫康“映雪”的故事與車胤“囊螢”的故事構(gòu)成了成語“囊螢映雪”:
車胤(約333-約401),字武子,東晉南平郡(今湖北公安,湖南安鄉(xiāng)、津市一帶)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
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后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自幼聰穎好學、立志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
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絹做的口袋里,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借著螢火蟲發(fā)出的微弱燈光,夜以繼日地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歷任中書侍郎、侍中、國子監(jiān)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為人公正、不畏強權(quán),后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世子元顯逼令自殺,死后追謚忠烈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孫康映雪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車胤囊螢
1、
:用螢火蟲照明讀書,借著雪光照明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2、
:把頭發(fā)掛在梁上,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發(fā)奮刻苦學習。
3、
: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
寫書,用熟牛皮條把
編編聯(lián)起來,做“韋編”。三:多次。絕:斷。反復研讀,以致編聯(lián)
的的皮繩斷了多次。指讀書勤奮刻苦。
4、
:冒著大雪在
的門前站著,形容
虔誠求教。
5、
:鑿穿墻壁引過光線。形容家境貧困仍刻苦勤學。
6、
:把書掛在牛角上,邊放牛邊看書。比喻勤奮好學。
7、晝耕夜誦:白天種地,夜晚讀書,形容抓緊時間學習,讀書勤奮。
8、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醒,不會懶惰。形容鞭策自己,勤奮不懈。
還有一些是形容刻苦的:
刻苦耐勞 攻苦食儉
刻苦鉆研
刺股讀書
十載寒窗 攻苦食淡
穿壁引光 勤奮好學 冬寒抱冰 夏熱握火 志堅行苦
鈍學累功 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
勤學苦練 引錐刺股 飲膽嘗血 絕甘分少
等等,有很多
成語詞條: 孫康映雪
成語發(fā)音: sūn kāng yìng xuě
成語釋疑: 1.晉人孫康刻苦讀書的故事。后用為刻苦奮斗的典故。
成語出處: 《藝文類聚》卷二:“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游不雜?!?
五代 李瀚 《蒙求》卷上:“ 孫康 映雪, 車允 聚螢。”
徐子光 注引《孫氏世錄》:“ 康 家貧無油,常映雪讀書。少小清介,交游不雜,后至御史大夫?!?
孫康映雪的故事
孫康自幼聰敏好學,但是家中一貧如洗,既沒有上學就讀的機會,甚至連在家里擠點時間學習都不可能。因為他白天要幫家里干活,從早晨一直到太陽落山,都沒有空閑時間。
孫康并不甘心就這樣服服貼貼當時間的奴隸,他覺得自己年紀輕,精力旺盛,只要有了學習的決心,總會擠出時間來的,于是,他開始利用夜間讀書,可是晚上讀書必須得點油燈,往往讀一個晚上的書,就要用去一燈油,而家里那樣困難的經(jīng)濟條件,一個月怎能買得起這么多燈油呢?孫康完全懂得這種困難,每當燈油燒干以后,他便靜靜躺在床上,在床上背書和默記書中的要領。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三天兩頭下一場大雪。冬夜,孫康蓋著薄被正蜷縮在床上,面對著北風呼嘯的窗口又在背書。背著背著,突然發(fā)現(xiàn)窗口越來越明亮起來,他甚至懷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陽的時候了,等他披衣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孫康心里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一定也可以用積雪照著讀書吧。想到這里,他便捧起書跑到門外,一個人蹲在雪地里,借著積雪映出的微弱亮光來讀。孫康蹲在雪地里讀書,雖然身上衣衫單薄,但由于他專心致志,注意力完全進入書里面去了,對于刺骨的寒風他全然不覺得,一直到了深更半夜,還在聚精會神地讀著。從這以后,只要有積雪,他就天天夜間去映雪讀書。雖然說:“窮人怕過三九天”,可是孫康卻盼望每年的冬天早點到來,盼望下大雪。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