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币馑际钦f,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詞 目:上善若水 樸實無華現(xiàn)本性 無須出世無須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發(fā)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成語釋義
詞 目:上善若水
發(fā)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處: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因為圣人的言行有類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于眾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幾于道:幾,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yǎng)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于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引語]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yīng)該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評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后的七個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guān)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yīng)具備的品格。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fā)。最后的結(jié)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qū)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梢源硕我呐c《道德經(jīng)》第八章參照閱讀。
一、孫叔敖殺兩頭蛇
孫叔敖小的時候,到外面游玩,看見一條長有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著回家。
他的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剛才我見到了它,害怕離開母親死去?!蹦赣H說:“蛇現(xiàn)在在哪里?”回答說:“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jīng)把它殺了并埋了?!彼哪赣H說:“我聽說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會給他福氣的,你不會死的?!?/p>
等到孫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國的國相,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國人就已經(jīng)相信他是一個仁義的人了。
二、屈原背米
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dāng)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xiāng)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fā)現(xiàn)家中糧倉中的大米越來越少,他很是奇怪。有一天夜里,他發(fā)現(xiàn)屈原正從糧倉里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進了石縫里。
父親沒有責(zé)備屈原,只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后做官,把楚國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治學(xué),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被后世之人稱頌,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轉(zhuǎn)為大善。
三、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趕上胡賊攻打城池。朋友對巨伯說:“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趕緊離開!”巨伯說:“我從遠方來探望你,你卻讓我離開,為了茍且偷生而毀掉道義,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
這時胡賊已經(jīng)到了,問荀巨伯:“大軍到了,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留在城中?”巨伯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我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性命?!焙\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這么有仁義的國家!”于是調(diào)回外出打仗的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四、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dāng)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兹趧e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yīng)該拿小的?!?/p>
五、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nèi))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dāng)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fēng),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并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厚德載物,漢語拼音為hòu dé zài wù,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dān)重大任務(wù)?!兑住だぁ罚骸啊断蟆吩唬旱貏堇ぁ>右院竦螺d物?!?清 陳夢雷 《周易淺述》卷一:“地勢之順,以地德之厚也。厚,故萬物皆載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載矣?!崩?,象征大地。地具廣厚之德,故能載生萬物。借指人事,猶謂以厚德育人。 晉·潘岳 《西征賦》:“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觀夫 漢高 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也。乃實慎終追舊,篤誠款愛,澤靡不漸,恩無不逮,率土且弗遺,而況於鄰里乎,況於卿士乎?”
釋義: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dān)重大任務(wù)。
出處:《易經(jīng)》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厚德育人
大意: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nóng)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
“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xué)識培育學(xué)子成才。
若耶溪,今名平水江,是紹興境內(nèi)一條著名的溪流。溪畔青山疊翠,溪內(nèi)流泉澄碧,兩岸風(fēng)光如畫。
相傳若耶溪有七十二支流,自平水而北,會三十六溪之水,流經(jīng)龍舌,匯于禹陵,然后又分為兩股,一支西折經(jīng)稽山橋注入鑒湖,一脈繼續(xù)北向出三江閘入海,全長百里。
若耶溪源頭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據(jù)說就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的“樵峴麻潭”。昔日的潭址已沒入一九六四年建成的平水江水庫,庫區(qū)魚鷗成群,風(fēng)景秀麗。若耶溪流經(jīng)平水鎮(zhèn),這一帶以盛產(chǎn)珠茶聞名于世,解放后又新建了平水銅礦。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薛燭曾向越王獻策:“若耶之溪涸而銅出”。以后,歐治子就在這里鑄造寶劍?,F(xiàn)在的平水銅礦附近,尚有鑄鋪山和歐治大井遺址。
富有詩情畫意的若耶溪,使歷代的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唐代獨孤及的“萬山蒼翠色,兩溪清淺流”,孟浩然的“白首垂釣翁,新裝浣紗女”,李白的“若耶溪畔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丘為的”一川草長綠,四時那得辨“等詩句,都生動地描繪了若耶溪兩岸的美麗的風(fēng)光。此外,如唐代的崔灝、元稹、劉長卿,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明代的王守仁、徐渭、王思任等文人學(xué)士,也都泛舟若耶,留下了許多麗詞佳文
有為官者舒翰文,北人也。游歷江南,偶逢破落之女,名柔荑,為江南文字獄漏網(wǎng)之人。柔荑有纖手一雙,善織秀,且為知禮之人。文憐其苦無家,納之于府,為織娘。
文善書畫,所繪山水圖為名家所賞,多有收藏,賈于市,亦價不菲。然文所志者非此。仕于北,乃蠻荒之地??嘈慕?jīng)營,希冀有變。仕地缺水,文欲興修水利。奈何官銀缺損,遂變賣家產(chǎn),及所藏字畫,仍不足。天旱,地?zé)o收糧,民苦極。文雖有濟世之心,然無濟世之力,唯仰天長嘆:天不助我也!
是夜,人叩門。文不知何人,問及,來人答道:小女子柔荑,下人也,不為老爺所知亦不足為奇。文問何事?答道:曾經(jīng)禍亂,為老爺所助得免流離。一心報答,無從做起。今得知老爺為一方黎民疾苦所慮,愿助一臂之力。文苦笑道:吾為五品之官,尚無良策,汝豈非空談!柔荑問:老爺善畫否:文答:然?!袄蠣斂砂葱闹兴蕉嫞彳璨徊?,當(dāng)盡力繡之。
文笑道:知汝善繡,然縱有天工,何益?柔荑苦笑道:結(jié)果如何,不得而知,然日見老爺為民疾苦而憔悴,于心不忍,當(dāng)勉力為之。
文不忍拂其心,乃繪一幅江南山水圖道:此即為心之所愿。柔荑攜圖歸,臨行道:旬日內(nèi),小女子當(dāng)繡此圖,望老爺吩咐勿讓打擾。言罷即歸,閉門不出。是好
旬日內(nèi),文著人送食水,門不開。如此多日,均無聲息。文記其言,雖慮其饑渴,然不違其言。期至,文親赴其居,入室,見丈長織錦赫然在目。乃一幅江南山水圖。唯一不同處,己之居宅亦在其中。另有溪旁一青廬不曾有畫,青廬旁有桃林繁茂,一青衣女子拈花其中。
視柔荑,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矣。文心如椎刺,忙上前擁之道:一幅陋圖,何勞汝如此嘔心瀝血?柔荑道:得蒙救助,無機會報答。今得老爺相擁,死而無憾!有殘喘道:只是絲線不多,未能繡出花開之繁,當(dāng)以纖手指血染之。話畢,掙扎起身,將針刺之指在桃林之處涂染,朵朵殷紅,躍然錦上。文欲止之,回顧,柔荑已然氣絕。
文心痛如刀割,擁柔荑而失聲。忽有下人嘈雜驚奇,視之,織錦離機忬而飄,緩緩出門升空;眾人追隨而望,織錦升至天空,見闊。不幾時籠罩整個天空,仰望去,天上恰是一幅江南山水圖。烈日頓顯溫柔,和煦可人。文抱柔荑出,恰見圖上拈花女子招手,懷中柔荑頓時飄然而上與其合而為一。眾人莫不驚訝。涂忽墜,天地混暗,待得天明,北地已青山綠水矣,眾人歡呼雀躍,如是畫中人。從此,文所轄之地為北地江南。
文思其幻,皆柔荑所賜?;诋?dāng)初以下人而待之。常思而訪,無所得。一日,攜仆游山,迷途。逢一溪順流而下,得見一青廬。頗覺眼熟,細思之乃織錦中物,惑而進其中,一女子婷立中堂,儼然柔荑也。文未開口,柔荑已潸然淚下道:妾已在此等候多年矣!文與柔荑相見,如在夢中。多年相思,一朝重現(xiàn),遂擁而回府,諧姻。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1)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逼焦唬骸吧?。”
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p>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p>
【注釋】 (1)[祁黃羊]晉大夫,名奚,字黃羊。 參考譯文: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地方?jīng)]有長官,誰適合去補這個缺?”祁黃羊回答:“解狐適宜?!?/p>
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說:“很好?!?/p>
依著他任命了解狐。國都里的貴族都稱贊任命的對。
隔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少了軍事統(tǒng)帥,誰適宜擔(dān)任這個工作?”他回答:“祁午適宜。”平公說:“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說:“很對?!庇忠乐蚊似钗纭?/p>
國都里的貴州都稱贊任命得好。 孔了聽到了這些事,說:“真好啊,祁黃羊作的建議!推薦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薦自己人不回避兒子,祁黃羊可以說是大公無私了?!?/p>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jīng)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dāng)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jīng)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出謀辦事,結(jié)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jīng)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dāng)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jīng)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guān)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jié)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