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宗教——佛教創(chuàng)始人佛陀,生活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北印度,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取得成就的人)。
他的父親凈飯王,在尼泊爾邊境的迦毗羅衛(wèi)城中治理釋迦族的國家。拘利族的公主摩訶摩耶,是凈飯王的王后。
五月的月圓日,印度的樹和花枝繁葉茂,果實滿枝,人、鳥、獸都心情歡暢。這時摩訶摩耶王后已身懷有孕,依照當時的習俗,正從迦毗羅衛(wèi)城去提婆陀訶城的娘家分娩。
當她行至兩城之間的藍毗尼園,在盛開的婆羅花樹下手扶樹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個兒子。 藍毗尼園,位于波羅奈(現(xiàn)在的貝拿勒斯)以北的100英里處,在該地可以看到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
即將成佛的悉達多太子降生處,三百一十六年以后,阿輸迦王在這個著名地方樹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紀念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五行,九十三個阿輸迦時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釋迦族圣人佛陀降生處”字樣仍然依稀可見。
石柱“像刻時一樣脆”,在過去曾被擊中。公元七世紀中葉,中國的譯經(jīng)兼旅行家玄奘還看到過這根石柱。
后來在1896年被發(fā)現(xiàn)并鑒定為藍毗尼園遺址,要歸功于當時著名考古學家孔寧漢先生。 母后摩訶摩耶產(chǎn)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由其妹波奢波提.喬答彌將太子撫養(yǎng)成人。
太子雖然是在物質(zhì)極其豐富而豪華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但是他的父親未忘記給他應受的教育。太子精通了各方面的知識,在武藝等方面,超過了別人。
但是,太子從幼年時代起,就被慎重關注著。太子長大時,其父的熱切希望是,他應結(jié)婚成家,作為他當然的繼承人。
但他卻擔心太子受到當時婆羅門的感染而去過苦行生活。 根據(jù)當時的習俗,太子年十六,就與拘利族善覺王和波蜜塔王后的獨生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結(jié)了婚。
耶輸陀羅與太子同歲。太子雖然享受人間榮華寶貴,并不缺乏任何東西,無憂無慮,但是他父親的關懷卻使他成為“囚犯“、成為世俗心理的人,但所有的努力,均不起作用。
凈飯王盡量不讓太子看到人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幸事態(tài),這些更加促使悉達多太子的好奇心,更加提高他尋求真理、尋求解脫的決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成熟,太子開始思考人世間苦惱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根源。
據(jù)書上說,他看到了四種景象:首先他看到了一個完全無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個皮包骨、極端不幸且可憐,并患有某種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隊悲痛的人群,抬著他們可愛親人的尸體去火化。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
但是第四種景象,卻使他長久難忘。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態(tài)度安靜、沉著、超然和自立。
他得知這是一位出家過清凈生活的人,是要尋求真理、解決生命之謎的人。出家之念,于是在他的心里開始萌生。
在回宮的途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深思,一種令他心悸的苦惱和不愉快的情感,于是在他的心里引起了共鳴。他越是與宮墻外的世界接觸,他就越相信世間缺少真正的快樂。
在一個靜寂的月夜(七月的月圓日),他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 生命的青春年華,在老年中結(jié)束。人的官能,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刻,卻不起作用了。
當疾病悄悄地進入體內(nèi)時,強壯的身體突然失去活力和健康,最后死亡的降臨,這似乎是突然的或意外的,結(jié)果是結(jié)束一期短暫的生命。他相信一定有解脫這種苦痛的辦法,有逃脫年老和死亡的辦法。
這樣思考之后,他的“青壯驕”、“無病驕”和“生命驕”都沒有了。他看清了這三種虛幻驕傲的危險,被一種強有力的迫切要求所征服,即探求不死、了脫生死,不但為自己探求,為自己解脫,也為一切苦惱眾生探求,為解脫生、老、病、死而努力。
他的深切悲心,促使他尋找菩提和佛果;現(xiàn)在悲心鼓勵他走向偉大的出家,為自己打開俗家生活牢籠的大門;悲心使他作出毅然的決定,直至最后別離時深情地向懷抱嬰兒熟睡的愛妻看一眼,也絕不動搖自己的信念。 當時他二十九歲,正當華年,在美麗的耶輸陀羅為他生產(chǎn)獨生子羅侯羅的那天,別離使他更加悲傷和心酸。
他自己離開了王宮,卻以超人的毅力和決心舍棄嬌妻、愛子和慈父以及具有權(quán)威顯赫的王儲之位,打扮成一名貧窮的苦行者,隱遁于幽靜的森林深處,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開始尋求生命的永恒真理,尋求脫離煩惱的最高境界——涅盤。 為尋求醫(yī)治人生生命的方法,他自己承擔了這一高尚使命而毅然出家。
他曾追隨阿邏.迦羅摩和郁陀迦.羅摩子兩位著名仙人,他希望他們作為導師,會指示他解脫的道路。他修了定,并盡可能達到了最高的定境,但是不滿足他的愿望。
他們的知識,他們玄妙經(jīng)驗的境界,不能滿足他所渴望要追求的東西。因此,他離開了他們,去繼續(xù)尋求他尚不明白的東西。
他到處漫游,最后到達伽耶尼連禪河畔的優(yōu)樓頻螺,他被這里的幽靜的密林和清澈的河水所吸引。他發(fā)現(xiàn)這里是他繼續(xù)尋求菩提的理想地方,于是就決定住了下來。
隨他一道修苦行的阿若喬陳如等五人,都贊成他的決定,并陪伴他一起修行。這五位是:喬陳如、跋提、婆頻、摩訶男和馬勝。
在印度,許多修苦行人,認為過去有、現(xiàn)在仍然有的一種觀點,即通過嚴格的自我節(jié)制,就認為能夠除罪,達到清凈,最后獲得解脫??嘈姓邌踢_摩,決定嘗試一下這種信念的真實性。
于是他就在優(yōu)樓頻螺開始了一種。
1、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
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chuàng)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jù)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nèi)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恒河邊有個迦毗羅衛(wèi)國,國王叫凈飯,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后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后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后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圣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后,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jīng)·卷第二》、《大壯嚴論經(jīng)·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3、七步蓮花 摩耶王后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游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
花園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
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jīng)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
他身上發(fā)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xiàn)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
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后,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
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托付她撫養(yǎng)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鐘愛。
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xié)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帶領玩耍。后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jié)婚,撫養(yǎng)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jié),身體異常健康,發(fā)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5、出游感苦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于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游,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游,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游,見一死者,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游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后,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6、夜別妻兒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
說若能滿四愿,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
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后便出了房間。
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wèi)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7、夜渡凡塵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
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墻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后。
佛經(jīng)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zhí)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fā)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于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發(fā)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
佛陀被謗的因緣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呢?
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廣學多聞,精通各家學問,含括天文圖讖、占相藝術(shù)之學等,連對外道的教誡、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時,有另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凈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yī)藥等物品供養(yǎng)博學多聞的延如達。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凈音一見到這位婆羅門,即非常恭敬景仰,并以上妙飲食供養(yǎng)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畢,即展現(xiàn)神通,飛回他的住所。當時國內(nèi)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贊嘆不已,覺得有這樣一位圣者在國內(nèi)實在是一大福報,所以也歡喜供養(yǎng)辟支佛,凈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yǎng)。
延如達聽說了此事,覺得凈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嫉妒,不僅到處誹謗說凈音與辟支佛有不凈行,所以才會大力供養(yǎng)辟支佛,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灏偻勇犃司偷教幧⒉ィe國人民都開始懷疑了起來,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后來,辟支佛現(xiàn)十八種神變,入于涅槃,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辟支佛實是持戒清凈。
佛陀說完了這段因緣,又告訴大眾: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梵天是優(yōu)填王,凈音就是今世毀謗我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是現(xiàn)在五百羅漢弟子,因為前世我失去供養(yǎng),心生嫉妒,和你們一起毀謗圣者;死后,我們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今生我雖已成佛果,但業(yè)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因果是歷然不虛的,因此你們要學習,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不要造惡,你們看看現(xiàn)在的我,煩惱已斷盡,圓滿一切善法,拔濟一切眾生,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你們要好好地學習,修善斷惡,就能圓滿佛果。
大眾聽完佛所開示,皆心生警愓,現(xiàn)場五百羅漢、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說奢彌跋宿緣經(jīng)·卷二》
省思
古德云:‘因果昭昭,絲毫不爽?!鸱ㄖv三世因果,并非迷信,而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積極的人生觀,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時時覺察覺照,種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凈的身口意三業(yè)而來,深信此理,以此自我勉勵,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魔王當?shù)茏?/p>
有一天,阿難在樹林間坐禪,忽然覺得心神無法入定,有些問題想請教佛陀,便來到佛陀的住所,請佛陀開示。
阿難問:‘世尊!憍陳如、跋提離、婆沙波、阿奢輸、摩訶男這五大弟子,是因為什么樣的因緣,讓他們能夠最先得道呢?’
佛陀告訴阿難:‘憍陳如等五大弟子,前世與我有因緣存在。我曾經(jīng)用我的血解除他們的饑渴,使他們安寧快樂,今生遇到我修成佛道,所以他們能先受到度化解脫。’
阿難又問:‘世尊!您用血解除他們的饑渴這件事,是什么樣的情形呢?’
佛陀說:‘過去有位國王叫做慈力,他生性慈悲,經(jīng)常教導人民行十善,使全國人民心向善念,不做任何壞事,處處充滿和諧良苦的氣氛。因此,所有邪魔都不敢侵犯逼迫,沒有人的精氣血肉可以吃,所有鬼怪都變得憔悴沒有力氣,就快餓死了。
這時有五位鬼王鼓起勇氣,變成夜叉冒險來到國王面前,對國王說:
“慈悲的大王!我們仰賴人的精氣血肉才得以存活,但全國人民在您的教導下,都修行十善,使邪惡無法勝過正道,斷絕了我們的飲食來源,我們就快無法存活了。好心的大王,求您幫幫我們吧!”
國王聽了他們的話,十分憐憫鬼族,心中決定要幫忙他們,于是拔起劍往自己的身體刺去,一連刺破五個地方,頓時血流如注。
國王說:“這是我布施給你們的,你們自己取用吧!”
五個夜叉各自拿著器皿來接受國王身上的血,隨手取來便隨手飲用,喝飽滿足后才停止,他們受到國王的恩惠,內(nèi)心感激無比,不忍心立刻離去。
國王對夜叉說:“你們內(nèi)心的貪嗔癡三毒像火一般熾熱盛大,所以投胎墮入鬼道,過著不快樂的生活。你們應當勤奮修持十善,洗去罪惡的污垢,恢復你們清靜自在的身體。我今天以身上的血救助你們的饑餓,使你們暫時得到安寧快樂,等到我成佛之后,我法身受了戒定慧的血,應可幫助你們消除貪嗔癡三毒,使你們獲得涅槃,不再墮入輪回?!薄?/p>
說完這段因緣,佛陀對阿難說:‘阿難!你應當知道了,當時的慈力王就是我,而五個夜叉就是今曰的憍陳如等五大弟子。因為我曾答應先行度化他們,所以我一開始講說佛法,那五大弟子便最先得到開悟解脫,而能早早登到覺醒的岸上?!?/p>
佛說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chǎn)豐厚,又多才多藝,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jié)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于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么,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jié)果了??上В瑥R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來的兩年里,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fā)了一樣,無影無蹤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xiàn)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
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女孩變成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 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 但女孩都覺得沒什么,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 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后一年,一個采石隊來了, 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 運進了城里,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 于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 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fā)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xiàn)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么?為什么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祖:“你吃了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經(jīng)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shù)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shù)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 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會出現(xiàn)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最后一天, 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么俊美, 女孩癡癡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 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 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
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 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 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干, 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后,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xiàn)。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p>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jīng)很好了,愛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佛祖:“哦!” 女孩:“他現(xiàn)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就在這一刻,女孩發(fā)現(xiàn)佛祖微微地嘆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松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jīng)修煉了兩千年?!?佛曰: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那么,我的前世是積攢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換得與你相識相知?。
佛祖拈花一笑出自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并請佛說法。
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fā),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tài)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計別的都在默思)。
于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zhuǎn)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fā),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tài)——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diào)和,美好的心態(tài),這是不能用內(nèi)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
這種心態(tài)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而釋迦牟尼最后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tài)的最好證明。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