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文化瑰寶,熏陶著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感染著人們的精神情感,啟迪著人們的聰睿智慧。
當我們徜徉在充滿魅力的文學(xué)作品中,領(lǐng)略令人神往的中外名著永不熄滅的光輝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引詩、用典,是大師們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們既是杰出的創(chuàng)作者,又是文化瑰寶的傳承者。
他們博學(xué)強聞,精美的詩文典故爛熟于心,在自己創(chuàng)作中隨手拈來,賦予新意,融為一體,運用自如,創(chuàng)造出美不勝收的經(jīng)典作品。閱讀大師們的作品,需要正確理解領(lǐng)會他們所引之詩、所用之典,這樣才能領(lǐng)悟大師們作品的精髓,感悟他們蘊含在作品中的真諦。
同樣,正確理解領(lǐng)會他們所引之詩、所用之典,也有益于我們自己的寫作,乃至創(chuàng)作,使我們達到另一番境界。
典的作用 以典入詩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宋玲)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guān)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nèi)涵與深度,即稱“用典?!庇玫湟彩窃姼璧囊环N修辭手法,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lián)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zhuǎn),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一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一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如:泊秦準(杜牧)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被0000。
典作“典故”之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地點、前人詩句、固定字詞五種類型。以上五種都是用典故,典故是指“典例故事”,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它包括了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等。
用典”亦稱“用事”,是指古典詩詞中引過去之有關(guān)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來比今事、今人,以抒發(fā)作者的個人情懷,增加詞句含蓄與典雅的一種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
典故。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literary quotation]。如:語出何典;典實(典故,史實);典證(出典和依據(jù))
典
allusion; ceremony; law; standard;
典
diǎn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本義:重要的文獻、典籍)
(2)
同本義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
典,五帝之書也…莊都說,典,大冊也。――《說文》。按,謂從冊,從大,古文從古文冊。
典,經(jīng)也。――《爾雅·釋言》
不可為典要。――《易·系辭》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
司晉之典籍。――《左傳·昭公十五年》
不遠而復(fù),先典攸高(重貴)。――丘遲《與陳伯之書》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后漢書·張衡傳》
(3)
又如:藥典;字典;釋典(佛經(jīng));法典;佛典;引經(jīng)據(jù)典;典志(記載政典的文籍);典墳(《三墳》和《五典》的省稱。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準則 [norm]。如:典型(常刑;常規(guī));常典(常法);典要(不變的標準);典式(典范,法式)
(5)
法律;法規(guī) [canon;law]
掌建邦之三典,輕典、中典、重典也。――《周禮·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為準則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規(guī));典誥(古代文體名。典指常法;誥指詔令)
(7)
典禮,儀節(jié) [ceremony]。如:盛典;開國大典;慶典(慶祝典禮);典重涂山(比喻典禮重要,規(guī)模宏大。相傳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會見諸侯的地方)
用典的話一般就是為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性。
我是這么認為的。典故之類的一般都是有據(jù)可依,有證可訪的,所以,如果用典的話就讓人讀來比較能夠容易相信,并且能從所用的典故上看出一個人相對而言的素養(yǎng)和作文水平。
當然,典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用了就好,切記要精而不濫。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guān)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 目錄 要求 作用 種類展開 編輯本段 要求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
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編輯本段 作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論有根據(jù)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即【文心雕龍】所謂“援古證今”也。
如李商隱之【有感】詩: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其中“蛇足”一詞,即引自【戰(zhàn)國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李詩即以此作為引證,使為立論之根據(jù)。(以喻勿另生枝節(jié)也) 方便于比況和寄意 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zhuǎn)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jù)事以類義”也。
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仇池石】一詩,即借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另如【唐詩紀事】卷十六引“寧王李憲見賣餅者之妻明艷動人,而強娶為妾,且十分寵愛。
翌年,寧王問‘猶憶餅師否?’其妻頷首。寧王召餅師進府,其妻面對故夫,淚流滿頰,凄婉欲絕。
時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動,寧王命做詩以記其事。王維詩云: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顯出女人之堅貞,使寧王深受感動,而讓其與故夫團聚。(按:典出【左傳】,莊公十四年,楚子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減少語辭之繁累 詩句之組成,應(yīng)力求經(jīng)濟,尤其近體詩有其一定之字數(shù)限制,用典可減少語辭之繁累。如: 覽古 李商隱 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長樂瓦飛隨水逝,景陽鐘墮失天明; 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詩中“長樂”一詞乃指漢之長樂宮?!緷h書】平帝紀:“大風(fēng)吹長安城,東門屋瓦飛旦盡”;“景陽鐘”之典出自【南史】:“齊武帝數(shù)游幸,載宮人于后車,宮內(nèi)深隱,不聞鼓漏,置鐘于景陽樓上,應(yīng)五鼓及三鼓。
宮人聞聲早起妝飾”?!盎娇汀币辉~乃指堯之許由也,【莊子】:“堯讓天下于許由。
許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又嚙缺遇許由曰:‘子將何之?’曰:‘將逃堯’。又史記:“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薄?/p>
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將所欲表達之意念,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故可減少語辭之繁累。 四:充實內(nèi)容、美化詞句--用典可使文辭妍麗,聲調(diào)和諧,對仗工整,結(jié)構(gòu)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nèi)涵。
如: 潭州 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zhàn)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fēng);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其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蒼梧。
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俺琛币辉~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
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zhàn)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wǎng)塵封,風(fēng)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煉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編輯本段 種類 典故之種類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五排) “渭陽”一詞出自【詩經(jīng)】唐風(fēng):“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
又如: 鄰水延福寺早行 陸游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yīng)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于【莊子】之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
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后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為“睡覺”。
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
因起舞劍”。此處借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如: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之四 元遺山 萬里荊襄入戰(zhàn)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