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的來源
史前時期,人類的祖先以打獵為生,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充滿著危險的。因此,當陌生人相遇時,如果雙方都懷著善意,便伸出一只手來,手心向前,向對方表示自己手中沒有石頭或武器,走近之后,兩人互相摸摸右手,以示友好。這樣沿襲下來,便成為今天人們表示友好的握手。
關于握手禮來源的另一種說法是:中世紀時,騎士們都穿著盔甲,全身披掛后,除兩只眼睛外,其余都包裹在盔鐵甲里,隨時準備沖向敵人。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時就應脫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沒有武器,互相握手,這是和平的象征。
握手是大多數(shù)國家相互見面和分手時的禮節(jié)。
在國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最高,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
關系密切者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握在一起。 握手也有學問,當你跟對方握手時,目光一定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以表示你的專注和熱誠。
切不可一面跟對方握手,又同時東張西望,這樣顯得對對方不尊重,也不要注視對方的其他部位,而降低了對人的熱情。握手有先后秩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
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男士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出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時,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時要微笑致意。
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只握一下婦女手指部分,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后再握手。 1954年4月,朝鮮停戰(zhàn)不久,經中、蘇、英、美、法五國同意,謀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于4月26日召開,美國代表團團長杜勒斯下令,不準同中國代表團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頑固態(tài)度對待出席日內瓦會議的中國人員,成為外交史上的笑料。
5月30日杜勒斯回國后,由副國務卿史密斯擔任團長。史密斯對美國敵視中國的政策有所保留,想同我代表團接觸。
一天,史密斯主動同周總理翻譯浦壽昌攀談,夸他英語講得好,是地道的美國音,問他是在哪兒學的,還說了一些友好的話。浦壽昌將上述情況匯報給周總理。
總理說:“好?。〖热皇鞘访芩乖敢馔覀兘佑|,那明天休息時,我找他談談”。第二天,在王炳南的安排下,當史密斯走向柜臺喝咖啡時,即把周總理引去。
這時史密斯左手拿著雪茄,看見周總理向他走來,急忙用右手去端咖啡,以避免違反杜勒斯不準與中國人握手的禁令,只笑客可掬地同周總理打打招呼,贊揚中國是古老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美好的山川大河,還說他很喜歡中國的瓷器。日內瓦會議結束時,他主動與周總理交談,微笑著說,會議即將結束,能夠在這里與你相識,感到高興和榮幸,你們在這次會議上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希望朝鮮能夠得到和平。
說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開握手。 1958年4月15日在全國外事工作會議上,周總理在報告中曾提到此事說:“我們不能像杜勒斯那樣笨法,到日內瓦還規(guī)定一條,不準握手。”
經過長期的對立和斗爭,中美關系得到緩和和改善。握手,這個人際關系中最平常的禮儀,仍是美國政府領導人最敏感的問題。
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就特別注意握手的禮儀。他在回憶錄《白宮歲月》中寫道:“9日下午4時,周恩來到我住處,我在賓館門口迎接他,特意地把手伸出去,周恩來即微笑和我握手,這是將舊日嫌隙拋到腦后的第一步。”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tǒng)乘專機上午11時30分抵達北京機場。在抵達北京之前,他多次指使隨行人員為了糾正過去的失禮行為,他與夫人先下飛機,其余人員在機艙內等候,不能有其他美國人在電視鏡頭上出現(xiàn),等他和夫人走下舷梯與周恩來握完手,隨行人員再下飛機。
為此尼克松專門安排一名保安人員,在機艙內口阻攔,免得忽視他的囑告。尼克松與夫人走下飛機,距周總理還有兩步之遙時,便主動伸出長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周總理和尼克松會談時曾對尼克松說:“你剛才不是在毛主席那里已經說了嗎,我們握手了。
杜勒斯就不敢這樣做?!蹦峥怂蓜t說:“總理也不一定愿意同他握手?”周總理肯定地說:“不見得,如果他愿意的話,我會跟他握手的?!?/p>
尼克松說:“那好,我們再握一次手吧?!闭f完,他隔著談判桌主動地與周總理伸手相握。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