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在歷史上代表了頑強和不屈。
作為北部邊防重鎮(zhèn),依托太原,可稱王爭霸,而宋朝則“釘破并州渠亦亡”。 歲月,讓太原城改變了容顏,具有保家護園功能的老城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代替的是一座座現(xiàn)代高樓和一條條寬闊的街道。
城門樓是老人們嘴里的故事。總有一個念頭縈繞在心,揮也揮不去:想看看老城曾經(jīng)的風采。
很多人都會想:如果太原城還在,那…… 厚重的城門緩緩打開,此刻,相信大家和我們一樣驚喜,這些定格時空的老照片,變幻出百年前那座青色方城,大氣恢弘,錦繡壯麗。站在太原最高點鼓樓上,極目遠眺,遠處山巒疊嶂,汾水玉帶;俯瞰城內,商鋪林立,街市繁榮。
穿迎澤門,出拱極門,一下子經(jīng)歷了百年的歷史。 今日的太原城,是否還能辨出往日的印跡? 大南門 明太原城南西門。
初名朝天,后改迎澤,俗稱大南門。大南門內舊有大南門街,有清真寺、彌陀寺。
1955年大南門街并入解放路,大南關中街并入解放南路。 新南門 明太原城南東門。
初名太平,后改承恩,俗稱新南門。辛亥革命太原起義軍從此門入城,此后新南門改為首義門。
首義門街舊有基督教青年會、關帝廟等。首義關外有正太鐵路、鐵路警察局以及眾多汽車合作社。
1951年五一勞動節(jié)前,殘破城垣首義門被拆除,辟為五一廣場。 大北門 明太原城北西門。
初名鎮(zhèn)朔,后改鎮(zhèn)遠,俗稱大北門。舊日大北門街有天主教堂、明原學校及平民工廠。
大北門外有西北機車廠、西北電化廠、西北修造廠、西北化學廠以及牧羊場等。 小北門 明太原城東北門。
名拱極,俗稱小北門。小北門街舊有觀音堂一座,民國年間又建起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和一些軍營操場。
小北門外舊有太白鐵路管理所、西北木材廠等。 大東門 明太原城東南門。
初名來春,后改宜春,俗稱大東門。大東門在太原城八座城門中軍事位置尤顯重要,戒備森嚴,著稱“軍門”。
舊日大東門街有陸軍醫(yī)院,大東門外有三教圣道會。 小東門 明太原城東北門。
名迎暉,俗稱小東門。舊日小東門里有中華實業(yè)協(xié)會、中華實業(yè)季刊雜志社、山西省政府汽車管理股及大校場,小東門外有同蒲車站、鐵路管理局等。
水西門 初為宋太原城西金肅門,明初擴建太原城沿用作西南門。初名閱武,后改振武,俗稱水西門。
清代水西門街南為舊滿洲城,后來又有方山縣會館、第五實驗小學及鑌鐵祠;水西門外真武廟后有鎮(zhèn)河樓,相傳有兩頭鐵牛,還有舊教場、演武廳,后增模范畜牧場。 旱西門 明太原城西北門。
初名通汾,后改阜城,俗稱旱西門。旱西門低洼潮濕,城西北一帶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積于此。
街南有飲馬河,街北有西澤園、黑龍池、黃河套等積水湖。所謂“旱”,只是與地勢更低的水西門相對而言。
旱西門外即宋代柳溪遺址,明清時堙為荒灘野墳,民國年間曾置牧牛場。
清和園就和傅山有關系 把“頭腦”當做食品的名稱,大約始于十四世紀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
《水滸》中有“趕碗頭腦”的話,足可見那個時期,社會上已經(jīng)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時的頭腦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們還不夠清楚。
大原的頭腦是博山先生想出來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區(qū)的西村,醫(yī)道很好,人們稱他“仙醫(yī)”。
他寫的醫(yī)書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寧堂藥店的名藥“二仙丸”。
“和合丸”,當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處方來配制的。 傅山在頭腦中也配了兩味草藥——黃芪和良姜,這是頭腦與別的飲食不同之處。
黃芪味甘、性溫,功能是補脾胃、三焦而健肺,體氣虛弱者用之最有效。產于山西綿山者,溫補力強,叫做綿芪,良姜味辛、性熱,有溫中、下氣、消食等作用,醫(yī)家療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內寒。
良姜產于廣東高州(原府治在今廣東茂名)者質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這兩種草藥,就是為了預防和治療脾虛胃寒。
頭腦可以說是一種滋補劑。除頭腦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從前的飯館,都是在清晨掛上燈籠賣頭腦的。
這對就餐者來說,等于進行一陣晨間運動,既有滋補之效,又取鍛煉之功,一舉而兩得,這正是傅山發(fā)明頭腦的主要用意。由于輾轉傳播,頭腦生意曾擴展到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
頭腦從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湯里泡著幾塊羊肉。因之也有人叫“頭腦湯”。
其實頭腦的成分還是比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過的面粉)、藕根、長山藥,連同黃芪、良姜共計八宗,叫做八珍場。吃的時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藥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熱,有補虛、開胃的作用,自醫(yī)圣張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產后腹中不舒,這正是由于它能夠溫脾緩中的緣故。羊肉配以清熱化痰的藕和補脾除濕的山藥,就成了一劑溫補而不膩、清醇而可口的藥餌(傅山先生好用藥解二字,就是摻藥物于食品、憑食物祛病保?。?。
傅山先生擅書法,有人稱贊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寫家。他給經(jīng)營頭腦、雜割的這家飯館題了“清和元”三個大字的牌匾,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 頭腦雜割”一行四個小字 。
傅山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愛國主義者,他熱愛以朱元璋為正統(tǒng)的明朝,反對清朝和元朝(特別是清朝)的皇帝,他取頭腦之名就是要讓大家雜割清和元的頭腦,讓人們天亮前打著燈籠前來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陽曲回族朵家經(jīng)營 ,地址在太原南城區(qū)南倉街。
建國后擴大營業(yè),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橋頭街。每年一過國慶,頭腦便上市,許多人慕名而來、生意極好。
橋 頭 街 和 幾 種 風 味 宋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屹立于太原大地上千余年的古城晉陽,毀之于宋伐北漢的兵燹。越三年,宋將潘美在晉陽故城之北35里的三交城唐明鎮(zhèn),別建新城,史稱太原新城或宋太原城。
今橋頭街中段與海子邊交匯的地段,即宋太原城“朝曦門”外護城河橋的故址。而橋頭街之名正源出于此。
今橋頭街,東起五一路 ,西至柳巷與柳巷南路銜連處 ,與鐘樓街相直,是由原橋頭銜和紅市街兩條街巷合并為一。提起橋頭街,便使人想到太原的地方風味名吃:“清和元”的“頭腦”,“六味齋”的“醬肘花”,“認一力”的“羊肉餃”。
有著 300余年歷史的“清和元”回民飯店,坐落在橋頭街中段北側。它以其獨占太原十大名吃之鰲頭的風味——頭腦,譽滿三晉,遐邇聞名。
頭腦本名“八珍場”,是由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著名的學者、精于醫(yī)道的傅山先生所悉心炮制的一種滋補食品。據(jù)說,傅山中年喪妻之后,一直未續(xù),侍奉于母側。
其母年邁體弱,長臥病榻。為使母親康泰頤壽,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蓮藕、山藥、黃芪、良姜、煨面、黃酒、酒糟八種藥材和食物為原料的“八珍湯”,作為老人冬季進食的早點和調補品。
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精心調治服用,他的母親百病盡消,精神煥發(fā)。 未幾,清軍入主中原,傅山矢志亡明,嚴拒清王朝的高官厚祿。
為表示自己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憤恨 ,遂易八珍湯之名為頭腦 ,將配方和制作方法,傳授于太原城中一家姓朵的專賣羊雜割的飯鋪,并親筆為這家飯鋪書寫牌匾,取名“清和元”。他這樣做的良苦用心在于,飯店以清和元兩個少數(shù)民族所建的王朝為名,專賣頭腦和雜割 ,一但連起來讀念 ,即成為“頭腦雜割清和元”,便成為一句咒罵清元統(tǒng)治者的話,以泄心中積懣。
恰如傅山所料,這爿飯店的羊雜割本來就有些名氣,再加上風格別具的佳肴頭腦,以及與頭腦珠聯(lián)壁合的燒餅帽盒,一時生意興隆,飲譽并垣,名傳三晉,以至“頭腦雜割清和元”成為人們贊譽這家飯店的口頭禪,一直經(jīng)營三百載而不衰。需另書一筆的是當年的“清和元”在南倉巷的中段西側,民國間遷于今址。
西距清和元二、三百米,有一幢伊斯蘭風格的中層建筑,這便是清真認一力飯莊 。它以其久負盛名的產品羊肉蒸餃譽滿晉陽 。
據(jù)食品行家評述,認一力的餃子,形美味佳,皮薄餡嫩,肥而不膩,越嚼越香,是太原十大風味名吃之一。從流傳了數(shù)十載的當?shù)刭嫡Z:“要買東西開化寺,要吃餃子認一力”中,即可體會到其聲譽之高,影響之大。
認一力開業(yè)于1930年,創(chuàng)業(yè)者是一位。
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堯帝禪讓、禹鑿孟門等等。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fā)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zhàn)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jīng)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qū).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慈禧的身世之謎 據(jù)考證,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取名“王小謙”。
4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12歲時,又被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征為婢,改名“玉蘭”(蘭兒),并在衙西花園專設書房中獲精心培養(yǎng)。咸豐二年( 1852年),以葉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大量的歷史文獻也表明慈禧與山西長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慈禧用長治七里坡村韓印則的二老奶奶當奶媽,用長治小常村陳四孩作御廚,安排長治史家莊村原殿鰲擔任御前侍衛(wèi),并袒護他。
原殿鰲任御前侍衛(wèi)期間,因觸犯刑律,本當處斬,慈禧念其是同鄉(xiāng),免其死罪,并讓他到江西作官。慈禧特別關照長治籍官員、長治地方官和山西商人。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 8月29日,慈禧與光緒逃至大同,在此留住三日?!?/p>
兵荒馬亂中,仍“召見潞安知府許涵度”,“擢冀寧道”。 慈禧喜食長治人常吃愛吃的蘿卜、團子、壺關醋、襄垣黑醬、玉米摻粥、沁州黃小米等;好吸長治人愛吸的水煙,不吸關東煙(旱煙);愛看上黨梆子。
《壺關文史資料》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壺關上黨梆子戲“十萬班”進京為慈禧太后祝壽演出,轟動一時。慈禧看后親筆題詞“樂意班”,并欽旨不支官,不納稅。
慈禧善唱小曲,且多是山西民歌。一次,咸豐皇帝問慈禧:“為什么山西等地的民歌唱得好而滿歌卻唱不了?”她說:“我幼年隨父在潞安府長大,對那里的民歌熟悉?!?/p>
臺灣史學家高陽在《慈禧前傳》中說,慈禧“只認識漢字,不認識滿文”。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太后說,“我喜歡鄉(xiāng)村生活,我覺得那比起宮里的生活來自然得多了';西太后還有自己的田莊,每隔四五天,就要到田里去看一次。
“慈禧太后本是山西漢人”的觀點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支持和認同,并被《明清四大太監(jiān)叢書·皇妃身邊的貼心人——安德?!罚ū狈轿乃嚦霭嫔?997年版)和《西風瘦馬——恭親王奕忻傳》(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述所采納。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
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lián)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愿意投降秦國,打發(fā)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龁(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jīng)被秦軍攻占了。
王龁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zhàn),廉頗說什么也不跟他們交戰(zhàn)。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jīng)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zhàn)。
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p>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
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里。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
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龁,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
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理由。
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
’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jīng)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tǒng)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guī)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zhàn),必須迎頭打回去。
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
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
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qū),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后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筑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
秦國又發(fā)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
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于長安和洛陽。
強盛的唐王朝發(fā)祥于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后,遂以“唐”為國號。唐代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shù)次擴建晉陽城,并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并稱“三都”、“三京”,戰(zhàn)亂的五代十國,后唐、后晉、后漢、北漢,或發(fā)跡于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于舉國,傳為“龍城”。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jīng)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鎮(zhèn)崛起,嘉佑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jīng)戰(zhàn)亂。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擴建太原城,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其礦業(yè)、商業(yè)、手工業(yè),對全國的經(jīng)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zhí)全國牛耳”之譽.。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
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
后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
戰(zhàn)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并稱為戰(zhàn)國七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
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于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長安后,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
五代時期,后唐 、后晉 、后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jù)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
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
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于太原,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tǒng)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
“精衛(wèi)填?!?、“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fā)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
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zhàn)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jīng)濟繁榮,人口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