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齊的故事
這兩個人是商朝的人,兩人都是孤竹國國王的兒子。國王喜歡小兒子叔齊并立下遺囑,立叔齊為以后的國君??墒鞘妪R不愿意違背立長子為王的規(guī)矩,請哥哥伯夷做國王,可是伯夷執(zhí)意不愿意繼承王位。為了讓弟弟安心做國君,伯夷偷偷走了,弟弟知道后也隨他離開王宮,四處尋找哥哥。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伯夷,兩個決定不再回到孤竹國,而決定投奔周國,過安穩(wěn)平靜的生活。
可是周武王正率軍討伐商紂王,他兩人上前阻止說“這種討伐不道德,周國屬于商朝的屬國,以下犯上,討伐君是不仁”。激怒周武王險些被殺,后來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齊認為周朝不仁不義,拒絕和周人來往,不吃周朝地里長出來的食物,最后餓死。是骨氣還是傻看你們自己辨別了
春秋時期,鮑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
他們兩人曾經(jīng)合伙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里窮呀?!惫苤賻状螏王U叔牙辦事都沒辦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這時,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不是管仲沒有才干,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zhàn)爭,而且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里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
后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的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zhàn)中,管仲曾驅(qū)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qū)車搶先趕回國內(nèi),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齊桓公登位后,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決辭掉相國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遠勝于己,勸說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國。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
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于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墒?,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guān)系的?!庇幸淮?,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fā)生內(nèi)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ìng)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fā)生了內(nèi)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
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辦事,結(jié)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jīng)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jīng)三次作戰(zhàn),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jié)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于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
鮑叔推薦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干,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
孤竹君死后,叔齊欲禪讓伯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
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樂于贍養(yǎng)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西伯昌已經(jīng)死了,伯夷和叔齊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立即上前阻止說:“此義人也?!?/p>
并攙扶他們離去。武王平定了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
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靠采集野菜蟲饑,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們常用這樣的話來感慨知己難求和得到知己的滿足。
“讀管仲、鮑叔牙方知何為知己!”管鮑之交才是真正能讓人感嘆的知己之交。
這則成語比喻知心默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這則成語源于《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贝耸婪Q管鮑之交者。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倆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后來他倆一起做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齊僖公死后,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于公子糾和小白。于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后來襄公死去,糾和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后來,正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樣,管仲成了囚犯。
齊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想處死管仲。鮑叔牙極力舉薦管仲為相,桓公最后采納了鮑叔牙的意見。
管仲知道后感嘆說:“我和鮑叔牙曾經(jīng)一起做買賣,賺了錢,我總是多拿一些。有人說我占便宜,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貧,理應多拿一些。’鮑叔牙后來家道衰落,我為他謀劃賺錢,結(jié)果反而令他更窮了。有人說我愚,鮑叔牙卻說:‘哪里是他愚,是我自己沒有好機遇!’我曾多次到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qū)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牙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zhàn),但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有人說我膽怯,鮑叔牙卻明白,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為歷代傳誦的佳話。可見真摯的朋友應當患難與共,為了國家的利益能不計個人得失,同心協(xié)力
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不食周粟》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
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nèi)穩(wěn)定,生產(chǎn)發(fā)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nèi)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p>
于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jīng)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
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wèi)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本桶阉麄z扶走了。
后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zhàn)于牧野,血流飄杵,由于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fā)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
但是當時各地都屬于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
在采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里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nóng)啊,虞夏?。∵@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
我們上那里去呢,真可嘆?。∥业纳鸵Y(jié)束了?!庇谑蔷宛I死在首陽山之上。
擴展資料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
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伯夷、叔齊死后,見于文獻記載的,最早贊美伯夷、叔齊的人就是孔子。
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后多次贊揚伯夷、叔齊?!安?、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保弧安?、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歷史上也有許多文人墨客對伯夷叔齊的稱贊,并寫成詩歌流傳下來,例如陶淵明的《讀史述·九章·夷齊》和李白的《雜曲歌辭·少年子》。
《讀史述·九章·夷齊》【晉】陶淵明二子讓國,相將海隅。天人革命,絕景窮居。
采薇高歌,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雜曲歌辭·少年子》【唐】李 白青云少年子,挾彈章臺左。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
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臥。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伯夷叔齊。
一、管鮑之交的成語典故:
管鮑之交,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里窮嘛!”
后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yǎng),其實,他并不是個怕死的人?!?/p>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后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p>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愿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于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nèi)政、開發(fā)資源、發(fā)展農(nóng)業(yè),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二、管鮑之交
1、【讀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2、【解釋】: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3、【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4、【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5、【例句】: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6、【近義詞】:生死之交
7、【反義詞】:點頭之交
8、【相關(guān)成語】:管鮑之交、鮑子遺風、視死如歸、管鮑分金、各為其主、陣前對壘
百里奚輾轉(zhuǎn)到虞國任大夫。
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晉國借道于虞以伐虢國,大夫?qū)m之奇以“辱亡齒寒”勸諫虞君,虞君因曾經(jīng)接受晉獻公的寶玉“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產(chǎn)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無能,很難納諫,便緘默不語。
結(jié)果晉在滅虢之后,返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
他以此為恥,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的人抓獲。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智,想用高價贖回他,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楚國人同意將百里奚交還秦國。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
百里奚推辭說,他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秦穆公與百里奚談論國事數(shù)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這時他已是70多歲的高齡。
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lián)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 他。
后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后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fā)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zhì),這才將兩國的關(guān)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guān)系應該是很穩(wěn)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機打敗已經(jīng)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