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孔子的故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圣人”.然而孔子認為:“余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么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xiàn)?。 ?衛(wèi)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后,衛(wèi)國國君孔文子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fā)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3]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wèi)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并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服氣了.。
逢蒙學射箭的故事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長生不老藥飛到月宮里之后,后羿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他恨嫦娥的背叛,可又沒有辦法報仇,于是整天借酒消愁。
后來有一個名叫逢蒙的人,仰慕后羿天下無雙的箭術,于是跑來要拜后羿為師。
后羿悲傷地說:“你看我這樣一個被妻子拋棄的人,有什么資格做你的師父呢?”逢蒙安慰他說:“您是全天下人民心目中最英明神武的英雄,您為老百姓除害治暴,造福蒼生,就算不能長生不老,將來也一定能流芳百世。
嫦娥拋棄您,只能說她沒眼光,您完全不必在意?!?/p>
后羿聽了逢蒙的話,心情好了一些,心想自己既然已經不能長生不老,這絕世無雙的箭術沒有人傳承也有點可惜,再看逢蒙一副靈敏的樣子,應該是個不錯的徒弟,于是便答應了逢蒙的請求。
授藝的第一天,后羿就對逢蒙說:“學射箭最基礎的一關就是不能眨眼,你先回去練習,練到可以長時間不眨眼了再來找我?!?/p>
于是逢蒙便跑回家,每天,當他妻子開始織布的時候就躺在織布機下面,雙眼盯著織布機的腳踏子,不管腳踏子是快是慢,逢蒙都盡最大努力不眨眼。
最開始幾天,逢蒙覺得眼花繚亂,頭痛不已,可是又不想輕易放棄,這樣過了三個月,逢蒙的眼睛終于可以在很長時間里一眨也不眨,甚至你拿著針尖逼近他的眼睛,他也不會眨一下。
于是,逢蒙歡天喜地地跑去見后羿,告訴他自己的進步。
后羿點點頭,又說:“第一步練好了,開始練習第二步。
要練習看東西,直到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把不明顯、模糊的東西看成明顯清晰的東西。
你回去好好練習,練成了再來告訴我?!?/p>
于是逢蒙跑回家,找來一根牛尾巴毛,又捉了一只小虱子,用牛尾巴毛拴住虱子掛在房間的窗戶上,每天就對著那只虱子看。
開始的時候,逢蒙覺得那虱子怎么看都是一般大,差點就想放棄了,但是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一個多月后,逢蒙漸漸覺得虱子在一天天長大。
又過了大約三個月,逢蒙覺得那虱子已經有車輪那么大了,再看看四周其他的東西,什么桌子椅子之類的,都變得跟山一樣大了。
逢蒙又從窗戶里看出去,竟然能看見幾百米之外深樹林中的一只蝸牛了,而且非常清晰,仿佛就在眼前似的。
逢蒙很高興,又跑去見后羿。
后羿也很高興,說“基本功已經練好了,可以開始練更高深的射箭技巧了。”
于是,從那天起,后羿便開始把自己天下無雙的箭法傳給逢蒙,一個嚴肅認真地教,一個勤勤懇懇地學,逢蒙的箭術提高得飛快。
再到后來,逢蒙的箭術幾乎跟后羿差不多了,慢慢地也跟后羿一樣成了天下聞名的神箭手,人們講到誰誰誰會射箭,總是把他們師徒的名字連起來說。
逢蒙獲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親愛的寶寶,無論我們學什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勤奮刻苦。
恩德武威同時并用,是古來將帥、君王所重視的統(tǒng)御謀略之一。《百戰(zhàn)奇法·愛戰(zhàn)》云:“凡與敵戰(zhàn),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薄秾O子兵法·地形篇》云:“視士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孫武認為,統(tǒng)御部卒,必須用恩威并施之謀。“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軍事家。當初李淵任隋朝官員鎮(zhèn)守太原時,與李靖有矛盾,李淵準備起兵反隋時,李靖曾想告發(fā)他。后來,李淵占領長安捉住了李靖,差點把他殺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見李淵與李靖之間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淵令李靖征討蕭銑,李靖初戰(zhàn)有功,李淵不計前嫌,論功行賞,使李靖深為感動。后來李靖在戰(zhàn)爭中又有失利,李淵大怒,嚴斥李靖貽誤戰(zhàn)機,要將他處斬,這時,又有人為之求情,李淵又放了他一馬,使李靖對李淵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決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銳大敗開州(今四川開縣)蠻族首領冉肇則,俘5000多人,乘勝收復開州、通州,為李淵奪取西南立下了汗馬功勞。
典故2: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也是運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領兵聲討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帶),馬謖對諸葛亮說,南中一帶的軍民倚仗地勢險阻,一直不服蜀漢統(tǒng)治,我們現(xiàn)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們離開之后,他們還是會叛變,所以,我們不如攻心為上,以心戰(zhàn)治之。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建議,當年5月份渡瀘水(今云南保山縣西北),擒拿了孟獲,為了徹底征服孟獲的心,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陣的方略擺給孟獲看,孟獲不以為然,說初次與諸葛亮打交道,不明虛實,只要像這樣的陣勢,我肯定能取勝,于是諸葛亮放了孟獲,孟獲不久又領兵來戰(zhàn),又戰(zhàn)敗而歸,被諸葛亮俘住,就這樣擒了放,放了擒,連續(xù)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獲時,他卻不肯離去,說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獲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領召集起來,宣布南中各地繼續(xù)為他們管轄,蜀軍不設官,不留兵,并將隨軍的衣物、糧草捐獻給了當地官兵,以補償連年戰(zhàn)爭給百姓造成的損失,得到了南中軍民的擁護。從此,夷漢相安無事。
成語“敬謝不敏”原是“謝不敏”,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里的子產壞晉館垣。
其典故是這樣的:鄭相公孫子產輔佐鄭簡公到晉國去,晉平公仗著是諸侯盟主借故擺譜兒沒有接見他們。子產派人怒毀賓館圍墻,把自己的車馬放了進去。
晉國大夫士文伯責問原由,子產列陳小國給大國進貢的不易,通過今昔對比,言說晉文公時如何善待來朝圣的諸侯,讓他們感覺賓至如歸,而今晉公的宮室綿延數里,卻讓諸侯賓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里, 還要面對盜賊和天災的威脅。 然后說無奈毀墻,只是希望有地方存放禮品, 并求能得到晉平公的恩惠早日獻上禮物,然后把圍墻修好再走。
經這樣一說, 晉君理屈詞窮,態(tài)度陡然一轉?!笆故课牟x不敏焉?!?/p>
即派士文伯前去道歉, 承認自己不明事理。后來不僅國君出來接見,而且還禮遇有加,鄭國君臣滿意且滿載而歸。
謝不敏中的“謝”是道歉,謝罪的意思,但到了“敬謝不敏”里略有變化,是辭謝,拒絕的意思。整個詞成了婉言推辭的客氣話,表示不能接受。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