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修建鎮(zhèn)北臺,目的是為了鎮(zhèn)守邊關,鞏固明王朝的統(tǒng)治。
明代中葉,榆林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邊塞衛(wèi)城,叫做榆林衛(wèi),明王朝的軍事治所延綏鎮(zhèn)設在200多里外的綏德州。由于蒙古族不斷侵犯邊關,榆林和綏德相距遙遠,等警報傳到綏德,增援部隊日夜兼程趕到榆林后,善于騎射、行動迅捷的蒙古兵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明成化年間,四川青神縣人余子俊出任延綏巡撫,他看出了這個軍事布防上的弊端,便上書朝廷,把延綏鎮(zhèn)治所于1473年遷到了榆林衛(wèi),同時擴建城池,增兵設防。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在延綏鎮(zhèn)以北的紅山設立市場與蒙古人貿(mào)易。
但自從貿(mào)易往來后,蒙古人變本加厲更是伺機南下?lián)寠Z財物,擄掠牲畜人口??紤]到邊城的安全,1474年,余巡撫在秦長城、隋長城的基礎上歷時4個月修筑起延綏鎮(zhèn)長城。
后來,為配合紅山市的貿(mào)易,又修筑了蒙漢互市場所易馬城,蒙漢官員經(jīng)過洽談、建起了舉行納貢儀式的場所——款貢城。1607年4月至次年7月,當時的延綏巡撫涂宗睿又在長城南北最險要的紅山上、款貢城西南角修筑起鎮(zhèn)北臺,居高臨下,用于觀察敵情和互市情況。
到現(xiàn)在,鎮(zhèn)北臺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榆林鎮(zhèn)北臺 鎮(zhèn)北臺位于陜西榆林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據(jù)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xiàn)存最大的要塞之一。臺呈方形,共4層,高30余米。臺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鎮(zhèn)北臺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臺頂外側(cè)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nèi)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huán)列,乃當年守臺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臺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zhèn)北臺建于1607年,屬于萬里長城防御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臺為正方形,四層,外砌磚石,占地500 鎮(zhèn)北臺0平方米。第一層高10.20米,第二層高8米,第三層高4.10米,第四層高4.40米,臺北額題“向明”二字,為萬歷時巡撫涂宗所書。臺的每層有石臺階可登,臺依山據(jù)險,巍峨挺拔。站在鎮(zhèn)北臺之頂遠眺,金沙藍天、碧澄水庫、逶迤長城、綠色林帶和欣欣向榮的城郊建設風貌相輝映,構(gòu)成了無比絢麗的彩色畫卷。你看那碧波蕩漾的紅 石峽水庫,你看那榆林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兩大奇跡:治理沙漠的輝煌成果——沙地植物園和沙漠運河——西沙渠、榆東渠;你看那榆卜界沙漠海子風光和郁郁蔥蔥的林帶果園;你看那秦長城的烽火臺遺跡和起起伏伏的黃土丘陵,還有16世紀漢蒙友好貿(mào)易的紅山市——易馬城、紅石峽和榆林古城,多么壯麗的畫面! 鎮(zhèn)北臺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臺”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jié)晶。
記得采納啊
鎮(zhèn)北臺位于陜西省榆林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據(jù)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xiàn)存最大的要塞之一。臺呈方形,共4層,高30余米。臺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鎮(zhèn)北臺有天下第一臺之稱,是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jié)晶。故陳運和詩贊萬里長城的一塊堅硬脊椎骨 鎮(zhèn)北臺,永在、上臺下臺演王朝 進戲出戲扮將士。
鎮(zhèn)北臺建于1607年,屬于萬里長城防御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臺為正方形,四層,外砌磚石,占地5000平方米。第一層高10.20米,第二層高8米,第三層高4.10米,第四層高4.40米,臺北額題“向明”二字,為萬歷時巡撫涂宗所書。臺的每層有石臺階可登,臺依山據(jù)險,巍峨挺拔。站在鎮(zhèn)北臺之頂遠眺,金沙藍天、碧澄水庫、逶迤長城、綠色林帶和欣欣向榮的城郊建設風貌相輝映,構(gòu)成了無比絢麗的彩色畫卷。你看那碧波蕩漾的紅 石峽水庫,你看那榆林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兩大奇跡:治理沙漠的輝煌成果——沙地植物園和沙漠運河——西沙渠、榆東渠;你看那榆卜界沙漠海子風光和郁郁蔥蔥的林帶果園;你看那秦長城的烽火臺遺跡和起起伏伏的黃土丘陵,還有16世紀漢蒙友好貿(mào)易的紅山市——易馬城、紅石峽和榆林古城,多么壯麗的畫面!
鎮(zhèn)北臺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臺”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jié)晶。故陳運和詩贊“萬里長城的一塊堅硬脊椎骨 鎮(zhèn)北臺,永在”、“上臺下臺演王朝 進戲出戲扮將士”。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圣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其為統(tǒng)理北方、統(tǒng)領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間神祇,又稱黑帝。
北帝廟為崇拜北帝的廟宇,亦常作真武廟、玉虛宮、玄天宮、北極殿等眾多名稱,當中又以武當山上的真武廟最為著名,而又多數(shù)散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帶各地,臺灣地區(qū)亦有建廟。北帝據(jù)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北帝
據(jù)《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jīng)》說,北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于大羅境上無欲天宮,為凈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屎髩舳倘眨X而懷孕,經(jīng)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誕于王宮。后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zhèn)于北方。
《佑圣咒》稱北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北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nèi)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北帝消滅龜精蟒妖于腳下的功勞又被元始天尊封其為玄天上帝。而北帝不僅僅統(tǒng)率所有水域的安全,他還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于正確方向,不會迷失于海上。
北帝肖像圖至于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游》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于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圣保德真君,后為避圣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北宋宋真宗、宋徽宗、南宋宋欽宗等屢有加封。
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古詩云:“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毕氘斈?,鼙鼓震天,馬嘶鏑鳴。將軍戰(zhàn)罷歸來,彈劍呼酒,分麾下炙,長煙落日,悲笳聲聲。于是便削石為紙,振河為墨,銀鉤鐵劃,直抒胸臆。個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后期,列強瓜分中國,英、俄染指西北,左于同治五年受命陜甘總督。其時,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爭。投降派謂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經(jīng)營,更欲放棄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謬說,以陜督之職籌糧備餉,又領欽差之命,提兵西進,一舉收復新疆,固我中華萬世之基業(yè)。其用兵之時更植樹千里左公柳,春風直度玉門關。他的老部下劉厚基時任榆綏總兵,就向他為紅石峽求字。他即大書“榆溪勝地”。左宗棠在陜甘經(jīng)營十多年,雄圖大略,邊情難舍。這四字雖贊榆溪,卻更贊西北。觀其書法,用筆沉著,結(jié)字險勁,雄踞壁上,隱隱肱股之臣,浩浩大將之風。
榆林春秋為晉,戰(zhàn)國歸魏,秦統(tǒng)一六國后為上郡地。東晉時匈奴人赫連勃勃在榆林西部建都統(tǒng)萬城,國號大夏。唐及五代時沒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nèi)道管轄。宋朝時榆林被北宋、西夏和金國反復爭奪占領。明朝設榆林衛(wèi),為邊防九邊重鎮(zhèn)之一。清朝設榆林府,民國設榆林道。建國后,榆林為地區(qū)建制,先后設有專員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為地級市。歷史上,秦朝扶蘇、蒙恬,漢朝李廣,唐朝尉遲敬德、郭子儀,宋代范仲淹、楊家將、折家將,明朝余子俊等名將曾鎮(zhèn)守于此。本市先后涌現(xiàn)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楊家將楊繼業(yè)、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重要英雄人物。
我個人的見解:自從從秦漢以來,榆林就是是北方一重址要塞,北有天險紅石峽,峭拔雄偉;更有鎮(zhèn)北臺傲然高踞。歷朝歷代以此作為英姿忠勇的標志。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