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的成語典故
墨子,戰(zhàn)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zhàn)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墨子主張舉拔賢人,一定要打破等級制度,將尚賢真正落實在政治上。賢良之士是國家之寶,要治國,先要萃集精英、廣納賢士,因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意思是江河里的水,不是從一個源頭流下來的,價值千金的白色狐裘,也不是由一只狐貍腋下的白毛積成的。狐貍雖不見有純白者,然將一只只狐腋下的一小塊純白毛皮,聚集起來之后,便可縫制成一件純白狐裘,輕柔難得,至為珍貴。所以墨子便用此來說明賢良之士的多寡,影響到國家的強弱興衰,所以國君應該親近人才,尊重人才,將人才聚集,并加以重用,國家才能強盛不衰。
后來「集腋成裘」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用集腋成裘造句
1) 生命之樹的綠意,由春的期待,夏的狂放,到秋的誠實,冬的淡泊,一葉、一葉地飄落;人生之書的頁碼,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頁、一頁地豐隆。
2) 每天改變一點點,我們的每一次小小的努力雖然看不出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積土成山,集腋成裘”,量變的過程中必定會迎來質(zhì)的飛躍。
3) 我們平日里只要多觀察,時間久了,寫作的素材也就自然集腋成裘了。
4) 哦!也許是吧!反正我一刻也沒閑著,每天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積銖累寸,積少成多,積年累月的如此這樣,就能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了。
5) 第一次修煉霸體訣,已經(jīng)初見了成效,雖然這些光點不是很多,每一種顏色的光點只有幾十個而已,但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陸青峰還是明白的。
6)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幾秒鐘雖然不長,卻構(gòu)成永恒長河中的偉大時代。
7) 積少成多,集腋成裘,螞蟻多了也是肉。
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成語示例
1、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回:誠所謂河清海晏,太平之世界也。
2、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潭州水西南臺道遵和尚》:“一言啟口,振動乾坤,山河大地,海晏河清。”
成語故事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伙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著,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么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里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毙姓叩溃骸安挥迷偎?,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nèi)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么。”……孫悟空三人經(jīng)過苦戰(zhàn),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后患,現(xiàn)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糾錯
河是黃河。河清海晏就是黃河水清了,大海也平靜了,天下就太平了。這種駢四儷六的文字是對仗的,“河清海晏”中“河清”就是和“海晏”對仗,這里“海清”和“河晏”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聯(lián)系不了,證明是錯誤的。至于搜狗拼音法有,那是因為它有聯(lián)網(wǎng)功能和自動生成功能,只要是用的頻率多的字它就會自動收集放到網(wǎng)上然后升級,所以有這個詞并不代表他正確,只是因為使用的頻率高,只能是錯誤使用這個詞的人太多。
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jīng)歷數(shù)年精心鑄造出來的。
據(jù)《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5把名貴的寶劍,這5把越王劍,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珍品。 關(guān)于越王鑄劍及越王劍在后世的傳奇,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
劍是兵器,然而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冰冷嗜血的兇器,慢慢地經(jīng)過文化之手的不斷摩挲,竟然成了一樣看上去很美的文化吉祥物,洋溢著一種類似浪漫的溫柔。中國人說起劍來,絲毫不為其原始的兵器功能所擺布。
劍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至商周,在我國歷史和文化中,被賦予極高的地位,所謂王者劍、君子器。劍貫穿了幾乎整個我國歷史君王賞賜、壯士互贈、美人定情,宣示權(quán)力、張揚誓約、銘表信義。
我國歷史上有種種神奇的鑄劍故事。如干將莫邪鑄劍,出自我國古代神話故事集《搜神記》,屬于小說家言。
但是,類似這種傳說,將劍化之以文,成了劍文化。其文化,借助劍之傳說,宣揚的是劍之外的東西。
公元前6世紀中葉,當中原各國動蕩之際,南方的楚、吳、越之間也開始了激烈的征戰(zhàn),一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吳楚兩國爭霸之際,與吳國相鄰的越國也不甘寂寞,乘吳忙于攻楚之際,經(jīng)常襲擊吳國。
公元前496年,伐楚獲勝回國的吳王闔閭趁越王允常新喪,王子勾踐即位,國勢未穩(wěn)之際,大舉興兵伐越。年輕的越王勾踐用奇謀大敗吳師,吳王闔閭負傷而死。
公元前494年,吳越大地又發(fā)生了一場慘烈的大戰(zhàn),吳王夫差一舉擊潰了越王勾踐。越王勾踐淪為吳王夫差的仆役。
在飽嘗失國的屈辱中,勾踐在苦苦地尋找一個人和一把劍。 勾踐聽說,有個叫歐冶子的人能鑄造削金斷玉的神奇利劍。
歐冶子在越國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后吞并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
少年時代,歐冶子從舅舅那里學會了冶金技術(shù),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chǎn)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
歐冶子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fā)現(xiàn)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chuàng)了我國冷兵器之先河。
以短勝長的目的訴求,必然導致短之精良鋒利,于是,當中原地區(qū)還是青銅器為主要武器材質(zhì)的時候,在百越的群山之中,生存安全的壓迫,激發(fā)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毅力決心,終于發(fā)現(xiàn)了越人精良的冶煉鑄造技術(shù),鐵兵器開始了。而此鐵兵器,一開始就是合金的兵器。
于是越王勾踐請來歐冶子,他不但為勾踐鑄造了湛盧、純鈞、勝邪、巨闕和魚腸5把名貴寶劍,還向越國傳授了鑄劍技術(shù)。而這把越王勾踐劍,無疑是出自歐冶子之手。
凡是傳統(tǒng)手工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時代必然是土地資源等匱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和產(chǎn)量不高的地區(qū)。浙江龍泉,這個浙南小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農(nóng)耕養(yǎng)活不了人,于是尋找別的活路,甌江兩岸的山里、甚至甌江河床里居然都是含鐵的礦石。這里更是群山環(huán)抱,柴薪取之不盡,甌江水恰好用來淬火。
神奇的是連周圍的山上都有天然的上好的磨刀石。于是龍泉迎來了越國的歐冶子!當時人們用天上飛落的隕石制作劍的刃部。
因為隕石中所含的鐵質(zhì)遠比青銅堅硬,但這種隕鐵非常稀少。后來,歐冶子終于找到了隕鐵的替代物,為越王鑄造了堅兵利器。
而且,相傳在那個時候,許多人都認為,鐵是一種低俗的材料會帶來厄運,因此,有惡金之稱,一般只用來鑄造農(nóng)具。王所用的配劍自然也就不會是鐵劍,當是合金所制。
《千字文》中說:“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本揸I是古代名劍,是傳說中劍祖歐冶子為越王鑄造的5把神劍之一。
撰寫《千字文》的周興嗣受制于1000個散字,只能舉巨闕為例,作為寶劍乃至兵器的代表。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于露壇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沖直奔,驚嚇了宮中的飼養(yǎng)的白鹿。
于是越王勾踐拔出歐治子剛鑄成的巨闕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時,手中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jié)。
隨后,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口大銅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大個缺口來毫不費力,就如切米糕般輕易。巨闕也因此而得名。
傳說當年在造巨闕劍時剩下了一塊鍛造所用的神鐵,于是歐冶子用這塊神鐵,造就了一把匕首“龍鱗”。這把匕首,后來受用于朝廷之中,因太過鋒利而被用于古時最殘酷的死刑“凌遲”。
據(jù)《越絕書》記載,歐冶子后來奉越王命為楚王鑄劍。他遍訪閩越,在龍泉秦溪山下開爐鑄劍,最后鑄成“龍淵”、“工布”、“泰阿”3把劍。
它們削鐵如泥,風吹發(fā)斷,能屈能伸,精美絕倫。敬獻給楚王后,楚王大喜,于是封歐冶子為將軍。
《越絕書·寶劍篇》中記載,當時的寶劍鑒賞大家薛燭曾這樣評論越王勾踐的“純鈞”劍: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鈑,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于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釋……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記載:“越王允常,即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天下第一劍山湛盧山之處。
當他見到湛盧山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jié)舍于此鑄劍。 歐冶子三年辛。
第一:歷代文獻資料里,自《孟子》以后,直至清朝,都沒有任何“旁鶩”的用例。我查過《成語典》、《佩文韻府》,《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等都沒有“旁鶩”這個詞。
第二: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如“魚與熊掌”、“齊人之福”、“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揠苗助長”等等,成語與原文之間都有密切的文字關(guān)系,保留了原文特別的字眼。比如“茅塞頓開”出于《孟子、盡心下篇》,原文是“茅塞子之心”,“頓開”是后人加的,而“茅塞”兩字才是這個成語的特殊字眼,凡是用這個典故的人,是不會改變這兩個字的;否則如果改為“葦墐”、“紙窒”、或者“布堵”,別人是不會認為出于《孟子》。同理可推,如果說“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要寫為成語的形式,也應該寫作“心有鴻鵠”或者“心無旁鵠”,而不至于改頭換面變成“心無旁鶩”的。想國語會應該不會說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吧。
至于“心無旁騖”的來源,最佳的線索就是梁啟超寫的課文。課文這一段說: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庇矛F(xiàn)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p>
試著將這段文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論點與線索:
第一:梁啟超解釋“主一無適”是用“做事”來說的,“忠于一件事”是指不要去做旁的事,而不是“不要想著別的事”,所以“不旁騖”也應該從“做事”上說的,“做”跟“想”是有差別的。
第二:朱子說“無適”的“適”,是動詞,往也;“無適”就是“無他適”的意思。和“適”字對應的就是“不旁騖”的“騖”字?!膀\”字《說文解字》說是“亂馳”,歷代用例也大多作為動詞用的;而“鶩”是鴨子,是名詞,與“適”字顯然不能相對。
第三:梁啟超既然在文章中引用朱子的話,可見他是熟讀朱子文章的。《朱子語類》中記載朱子多次談論“心的追求”以及告誡門人求學所應戒慎的事。比如其中〈釋誠意〉章記載朱熹的話說:
“今人當獨處時,此心非是不誠,只是不奈何他。今人在靜處非是此心要馳騖,但把捉他不住,此已是兩般意思?!?/p>
他在論〈小戴禮祭義〉章里批評道家說:
“今之道家,只是馳騖于外,安識所謂‘載魄守一,能勿離乎’!”
他也屢屢訓誡門人說:
“且做切己工夫,只管就外邊文字上走,支離雜擾,不濟事?!套釉唬骸囊谇蛔永铮豢沈\外?!藗€心,須是管著他始得?!?/p>
“科舉也是奪志?!瓰閷W之道,圣經(jīng)賢傳所以告人者,已竭盡而無余,不過欲人存此一心,使自家身有主宰。今人馳騖紛擾,一個心都不在軀殼里?!?/p>
“且將一件書讀?!抑鸲慰戳罘謺裕欢畏謺?,又看一段;如此至一二十段,亦未解便見個道理,但如此心平氣定,不東馳西騖,則道理自逐旋分明。”
“至孟子始說‘求放心’,然大概只要人不馳騖于外耳,其弊便有這般底出來,以此見圣人言語不可及?!?/p>
朱子談論到心要如何時,都是用馬部的“騖”字,而且當作動詞“追求”解。他教訓門人要以本心追求孔孟圣賢之道為“正馳”,而科舉、外邊文字、虛無道術(shù)等都是旁門左道,是“騖外”,學者不可受引誘而胡亂追求,失卻本心的正軌?!膀\外”、“馳騖于外”、“東馳西騖”其實都是“旁騖”的同義詞,所以應該是馬部的“騖”。
總結(jié)前述,“心無旁騖”這個成語不會出于《孟子》,而應源于宋代理學家程、朱之語;雖然當時并未形成為固定語詞,但意念已相當明確。
“旁騖”一詞,據(jù)查到清朝以后才有人使用,而梁啟超這篇文章是民國十一年八月在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的講演詞,說不定他就是第一個用這個詞的人,而他是根據(jù)朱子的話語來說解的。因此,“不旁騖”、“心無旁騖”字應該寫作馬部的“騖”而不是鳥部的“鶩”。朱子沒有用錯,梁啟超沒有說解錯,課本的編審委員們也沒有弄錯,更希望所有的中華士子不要誤認錯用啊!
(此篇文章轉(zhuǎn)載自國立高雄師范大學經(jīng)學研究所--蔡根祥教授)
恩德武威同時并用,是古來將帥、君王所重視的統(tǒng)御謀略之一。《百戰(zhàn)奇法·愛戰(zhàn)》云:“凡與敵戰(zhàn),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孫子兵法·地形篇》云:“視士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睂O武認為,統(tǒng)御部卒,必須用恩威并施之謀?!昂穸荒苁?,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p>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軍事家。當初李淵任隋朝官員鎮(zhèn)守太原時,與李靖有矛盾,李淵準備起兵反隋時,李靖曾想告發(fā)他。后來,李淵占領(lǐng)長安捉住了李靖,差點把他殺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見李淵與李靖之間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淵令李靖征討蕭銑,李靖初戰(zhàn)有功,李淵不計前嫌,論功行賞,使李靖深為感動。后來李靖在戰(zhàn)爭中又有失利,李淵大怒,嚴斥李靖貽誤戰(zhàn)機,要將他處斬,這時,又有人為之求情,李淵又放了他一馬,使李靖對李淵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決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銳大敗開州(今四川開縣)蠻族首領(lǐng)冉肇則,俘5000多人,乘勝收復開州、通州,為李淵奪取西南立下了汗馬功勞。
典故2: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也是運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領(lǐng)兵聲討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帶),馬謖對諸葛亮說,南中一帶的軍民倚仗地勢險阻,一直不服蜀漢統(tǒng)治,我們現(xiàn)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們離開之后,他們還是會叛變,所以,我們不如攻心為上,以心戰(zhàn)治之。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建議,當年5月份渡瀘水(今云南保山縣西北),擒拿了孟獲,為了徹底征服孟獲的心,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陣的方略擺給孟獲看,孟獲不以為然,說初次與諸葛亮打交道,不明虛實,只要像這樣的陣勢,我肯定能取勝,于是諸葛亮放了孟獲,孟獲不久又領(lǐng)兵來戰(zhàn),又戰(zhàn)敗而歸,被諸葛亮俘住,就這樣擒了放,放了擒,連續(xù)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獲時,他卻不肯離去,說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獲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領(lǐng)召集起來,宣布南中各地繼續(xù)為他們管轄,蜀軍不設(shè)官,不留兵,并將隨軍的衣物、糧草捐獻給了當?shù)毓俦匝a償連年戰(zhàn)爭給百姓造成的損失,得到了南中軍民的擁護。從此,夷漢相安無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