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車去蘇州的話在火車站坐406到來鳳橋,33到何山橋都行 自駕車的話走滬寧高速,開GPS走(默認你是從上?;疖囌境霭l(fā)),下高速后走北環(huán),然后沿西環(huán)往南,到楓橋路西拐就到了,總共100公里左右 寒山寺名稱的由來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8年),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
寒山長大以后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么辦呢?經(jīng)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于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fā)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
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
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shù)暮苫?,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經(jīng)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于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
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毒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F(xiàn)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據(jù)說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
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jié)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nèi)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愛的模樣,也稱“和合二仙”。據(jù)說也源于這個美好的傳說。
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搭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后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nèi)粤晳T地稱它為“寒山寺”。
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后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拾得后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磥怼昂秃隙伞痹缇透嬲]過:中日兩佃人民應該既“和”又“合”,而不應兵刃相見。
正因為如此,所以日本友人也特別喜愛中國的寒山寺。是呀,和平、合作、友誼、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強音!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
現(xiàn)在餐飲等公共場所、民眾家里經(jīng)常有此句做裱懸掛。“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jù)《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宋代王硅所書。
此碑因屢經(jīng)戰(zhàn)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于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
此后,寒山寺又數(shù)遇大火,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礫之間,現(xiàn)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征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shù)字而已。文征明《楓橋夜泊》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
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wěn)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后數(shù)十天,便倏然長逝了。
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是一位與唐代張繼同名同姓的書法家所書。據(jù)文史專家鄭逸梅老人記述,這位現(xiàn)代張繼,是應著名畫家吳湖帆之約而書古代張繼《楓橋夜泊》詩的。
詩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也。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爆F(xiàn)代張繼書古代張繼詩,由刻碑名手黃懷覺刻石,立于寒山寺內(nèi),一時傳為佳話。
可惜他在書寫《楓橋夜泊》的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而他書寫的這塊詩碑,現(xiàn)仍存于寒山寺內(nèi)。
唐玄宗時著名禪師希遷在此創(chuàng)建伽藍,題額曰寒山寺。
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唐代禪僧。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希遷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強。他反對鄉(xiāng)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tài)度堅決。希遷的禪法總結于他所撰的《參同契》。
希遷的禪法,還經(jīng)他的門下天皇道悟弘傳,到五代時,更衍為云門、法眼兩系,他們同樣著重在“一切現(xiàn)成”,都和希遷所主張的“即事而真”的宗旨一脈相通。禪宗五家中,溈仰一家早絕,其余四家除臨濟外,曹洞、云門和法眼三家,在傳承上都淵源于希遷。
曹洞禪后傳入日本,迄今傳習不衰。法眼的再傳也曾繁衍于高麗。對于國內(nèi)外的禪學界,希遷的禪思想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擴展資料:
希遷的門人頗多,著名的法嗣有藥山惟儼、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興國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顛等。惟儼在同門中最受希遷器重,他傳法于云巖曇晟,曇晟傳洞山良價,良價傳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
后曹山一脈中斷,賴云居門下單傳,到了南宋而再興。另一方面,道悟傳龍?zhí)冻缧?、信傳德山宣鑒、鑒傳雪峰義存而續(xù)傳于云門文偃,行化自南而北。義存的別系經(jīng)玄沙師備、地藏桂琛而傳法于清涼文益,為五家中最后出的法眼宗的開祖。
文益的再傳永明延壽(904~975),著有《宗鏡錄》一百卷,導天臺、唯識、賢首以歸于宗門,集禪理之大成。延壽又以禪來融攝凈土法門,開后世禪凈一致之風,尤為中國佛教從教、禪競弘轉入諸宗融合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石頭希遷禪師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內(nèi)楓橋鎮(zhèn),距市區(qū)約4千米,是蘇州著名的古剎。
始建于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因髙僧寒山曾在此主持,遂更名寒山寺。
唐天元年間詩人張繼赴京應試落第,返途宿于蘇州小舟山時,賦有《執(zhí)橋夜泊》詩一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執(zhí)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此,寺與鐘聲,名揚天下。
寒山寺山門前有黃墻照壁,上有“古寒山寺”題額,山門后是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環(huán)壁嵌有《金剛經(jīng)》石刻,共41塊。
碑廊嵌有寒山等的畫像及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文徵明、董其昌、俞樾、鄧石如、康有為、劉海粟等的詩文碑刻,都是珍貴歷史文物?,F(xiàn)該寺名聲遠播海外,每逢春節(jié)除夕之前,寺周圍數(shù)十賓館飯店客滿為患,遠自歐美旅游者尤其日本游人,不惜捐以千百元以爭取一撞除夕零時的大鐘,以祈來年得福,熱忱之高,出入想像。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要好的朋友。
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
后來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蘇州找到寒山,并與他一起皈依佛門。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擴展資料寒山寺屬于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chuàng)建寒山寺。
1000多年內(nèi)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nèi)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山寺。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
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寒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終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 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
他左右為難,怎么辦呢?經(jīng)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于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fā)生過的。
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
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 拾得經(jīng)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于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此時的寒山已經(jīng)是山上的主持,兩個好朋友就一同留在山上,從此山上這座寺廟就叫寒山寺。
參考資料 蘇州姑蘇旅游博客.新浪博客[引用時間2018-4-4]。
“寒山”二字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寫,“寺”字是清末書法家陶濬宣所題。
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后,該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別具一格,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陳列著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詩碑,其中當推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
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2噸。
大雄寶殿內(nèi)兩側壁內(nèi)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于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nèi)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
擴展資料:傳說故事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要好的朋友。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后來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蘇州找到寒山,并與他一起皈依佛門。
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山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