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里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后,無數(shù)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xiàn)了無數(shù)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tài),蔚為奇觀。從此,龍 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其實,龍門石窟的產(chǎn)生自有其歷史緣由,但這則神話傳說,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也贊美了龍門石窟巧奪天工,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
龍門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狀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詩人們留下的“中斷若天劈,鑿山導伊流”、“崢嶸兩山門,共扼一水秀”詩句,是極好的寫照。又因地處隋唐“龍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稱“龍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這樣評價:“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最好的風景區(qū)。伊闕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時洛陽南面的門戶和屏障。 ,龍門石窟風景名勝區(qū)主要由龍門石窟、香山寺和白園等組成。這些景點或山青水秀,曲徑通幽;或奇峰怪石,流泉飛瀑,令許多游人流連忘返。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與敦煌石窟、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旅游區(qū)。龍門東西兩山為地質史上“古生代”石灰?guī)r,.石質堅硬,不易風化,宜于精雕細刻;又因近于魏、隋、唐帝都,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經(jīng)濟發(fā)達,交通便利,山勢天成,風景秀麗,氣候溫和,北魏、隋、唐時王朝又崇佛熱衷建造石窟,佛教發(fā)展迅速,洛陽曾長期是佛事活動的中心,所以龍門造像應運而生。它開創(chuàng)于北魏(約公元3年),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北宋諸朝,其開鑿時間達400余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有佛龕2300多個,佛像11余萬尊,塔70余座,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僅2厘米。這些大小不一的佛龕如蜂巢一般,密布在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綿延達1000多米,數(shù)量之多,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龍門石窟藝術表現(xiàn)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它是北魏王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地區(qū)先進而深厚的漢文化相融合、碰撞開鑿而成。因此,從開創(chuàng)之始,就具有世俗化、中國化的趨勢。而有別于西部、北部、西南部的石窟藝術。
日照龍門崮端午節(jié)活動:
6月20日—8月30日期間,龍門崮景區(qū)將舉辦第二屆夏日狂歡節(jié),推出“舞韻龍門”大型水上實景演出、水上極限運動極致演出、夏日狂歡啤酒音樂節(jié)、雜技演出、傳統(tǒng)文化展示、穿越時空六大主題活動,為游客奉上精彩的節(jié)日大餐;魯南最大水上樂園——龍門水上樂園將于8月歡樂開啟。
龍門崮風景區(qū)地處風光秀麗的日照市東港區(qū)三莊鎮(zhèn)龍門崮山。景區(qū)東距日照市區(qū)28公里,自然風光怡人。石人、石雞、龍門石、試心石、情侶石,石石有故事;天洞、仙女洞、望海洞、仙螺洞、文心洞,洞洞皆傳說。龍門崮植被茂盛,品種繁多,蘋果、山楂、大棗、柿子、李子、梨等經(jīng)濟園林遍野,蒼松疊翠,郁郁蔥蔥;芙蓉、國槐、柞樹等生態(tài)林遍布與屋巒溝壑中,春華秋實,林茂果香;山下湖光瀲滟,流水潺潺,更增添了龍門崮的秀美與靈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龍門崮神話傳說和民間典故頗多。據(jù)說劉勰年少時因家中貧困,常到龍門崮雞鳴寺中讀書,在文心洞靜心煉文,后著成文學批評巨著《文心雕龍》。龍門崮山頂處一懸峭壁,其頂端有三塊立聳立的巨石,似石門門,有一神秘圓洞,就是久傳盛名的“龍門”。相傳,很久以前一年適逢二月初二,這天上午突然電閃雷鳴,石破天驚,龍門崮懸崖峭壁的三石門徐徐而開,一條巨龍從門中騰空而起,這便是東海龍王鰲廣,后來便有了“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此情景恰巧被山腳處一牧羊人發(fā)現(xiàn),被龍王點擊成石,而永遠與山相伴。此外還有李半仙墓、鳳凰落垛不落崮、孫悟空學藝、神茶等傳說、遺跡等50多個,個個美麗動聽,令人遐思。
龍門石窟并不是武則天開鑿的,但是武則天開鑿了最大的部門
龍門石窟,始創(chuàng)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余年大規(guī)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余。就其營造史看,規(guī)模最大的開窟造像活動有兩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計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計110多年。這兩次是開窟造像的高潮,歷時計150余年。據(jù)1962年龍門文武保管所統(tǒng)計:兩山現(xiàn)存窟龕 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最大的造像高達17米多,最小的僅2厘米;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塊左右,佛塔40余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為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幾乎占三分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為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看經(jīng)寺等。龍門石窟在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東方雕塑的典型。特別是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態(tài)輕盈,神情優(yōu)雅,令人嘆為觀止。在龍門石窟的題記碑刻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著名書法家諸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泛濫。
舜啟用鯀的兒子大禹繼承父業(yè),治理洪水,禹的治水辦法是疏浚。玉帝命自已的小女兒下凡,化做涂山女,嫁給大禹為妻,幫他一起治水。
大禹疏浚黃河之洪水至山西省河津西北,陜西省韓城東北,分跨黃河兩岸,形狀如同門闕之山崖壑口,終將洪水疏導,此壑口稱之禹門。居住在黃河中的鯉魚卻被沖出禹門,驟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鯉魚們也無法溯流而上,返回故鄉(xiāng),因此鯉魚向大禹夫婦抗議著。
涂山女笑了:「我去請奏玉帝,能躍上豁口者,馬上化為飛龍,騰云上天,跌壞額鰓的,只能怨自己生來就是凡品啦,也別搗亂了…?!箯拇?,每逢暮春季節(jié),就有無數(shù)金色鯉魚循著黃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門下,奮力跳躍,偶有一躍而過者,便化為蒼龍,騰飛九天之上。
化龍飛升的禹門叫「龍門」,「一躍龍門,身價百倍」意即如此。 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也被稱作「登龍門」。
傳裝中,常以龍頭魚身的鰲魚來表現(xiàn)「鯉躍龍門」的典故。本堵表現(xiàn)滾滾江浪中,鯉魚在禹門下吐津迫,而躍過禹門成龍的鰲魚,展翅欲飛沖天的模樣。
一種說法是,在滇池岸邊,有一對真摯相愛的青年男女,男捕魚,女織網(wǎng),生活的很幸福,小伙子為了表達對姑娘的愛意,駕小舟到海子中為她采取海菜花,結果一去不返。一天又一天,姑娘思念著小伙子,悲慟欲絕,晝夜長哭,眼淚流了五百里,最后淚盡而逝,身軀化為湖濱山巒,長發(fā)則散于草海之內,從此,這山便稱為睡美人山。還有一種說法,是很久很久以前,西山還是西山,滇池還是滇池,但滇池那時候水很清,而且下面有神靈,傳說從西山跳下去就能到達傳說的神的所在,就能永生,就能快樂的生活。很多情侶在受到各方面壓迫,不能走到一起,就約定一起去西山跳滇池,多少年,有多少人上去,有男的跳,女的沒跳,女的跳,男的沒跳,或者兩個人都沒跳,這些兩個或者一個下了西山,結果當然是分手。終于有一天,有一對情侶雙方非常的相愛,毅然爬上龍門,跳了下去,結果他們沒掉進滇池,而是被浮云托上了天上,做了龍門的門神,他們恩愛的過著神仙眷侶的生活,也憎恨那些愛情不專一的人們,踐踏龍門的神圣。
為了避免悲劇的發(fā)生,也從此不讓人跳龍門了。當上了西山的情侶一路走來,如果門神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方對愛情不忠,就會讓他們分手,如果去了西山,下山分手,那不是壞事情。
另有一種說法是西山是斷情崖,而且是個千年不變的斷情崖,更是一個不變的詛咒!
千年前美麗而善良的姑娘和她心愛的男子在龍門相遇相知相愛,卻又在龍門分開,永遠天各一方。男子為了功名利祿拋下美麗的姑娘遠去他鄉(xiāng)。美麗的姑娘回到龍門哭干了淚(化為如今的滇池),心碎成灰,縱身跳下龍門,長眠西山腳下,成為如今的睡美人。姑娘縱身之即痛下了可怕而憂傷的詛咒:路經(jīng)此崖之情必斷!也許是上天看到聽到了美麗姑娘的心痛和絕望,讓這個可怕的詛咒永遠的留在了西山!從此以后,西山龍門成了斷情崖!
所以,對于情侶來說,西山的這些傳說,在人們心里不自覺地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認為西山有“情人分手”的寓意。
正是因為這些,西山這座美麗的山巒,恰恰飽含著對愛情的追求,對愛情的贊美?!扒閭H去西山就要分手”這種說法,在當代,以其說是一種沒有根據(jù)的迷信,在風之末端眼里,還不如說是現(xiàn)代社會里,現(xiàn)代人情感變化速度加快的一種反映。而當我們面對西山自古以來的愛情傳說和一系列事實,怕是應該好好對比、思考我們自己對愛情的態(tài)度?;蛟S,這才是西山在愛情問題上對我們的真正啟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