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典故來源于元朝文化。
一說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會擁有幾匹馬,以解決行路、運輸?shù)葐栴},牧民們常以養(yǎng)得駿馬為榮。有時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并附帶隨口夸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
起初,人們實事求是,好馬說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好壞、強弱,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一說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馬往往是一個將領(lǐng)權(quán)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贊美,就是拍拍他的馬、夸他的馬好。
逐漸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為夸贊的話是不一樣的,而拍馬的動作是一樣的。
這就是“拍馬屁”的由來。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國,建起了元大都,他們的文化也就逐漸滲透到漢文化中,“拍馬屁”一詞也就流傳下來。
也有人說實際上拍馬時決不能拍馬的屁股,但由于漢人很少騎馬,就把“拍馬”想象為“拍馬屁”了。至于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無定論,總之不要拍到馬蹄子上就好了。
拍馬,一種富有人生境界的學問。世態(tài)炎涼,奈它如何?是你適應社會,還是讓社會適應你?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擺在我們面前。
“無拍寸步難行”。~ 大拍馬,大成功:~ 小拍馬,小成功:~ 不拍馬,難成功。
~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訪問包括靈長類專家在內(nèi)的動物學家后,得出“辦公室的確有如叢林”的結(jié)論。因此,想要在辦公室生存,就必須謹記6條辦公室政治的“叢林法則金科玉律”,其中之一就是“對老板逢迎拍馬就會得到獎賞”。
《史記·卷九十二》:“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有一天,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者來找他。晏子把使者讓到屋里一起吃飯。結(jié)果吃光了所有的飯菜,使者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者回去后,把這事報告了景公,景公感嘆地說:"唉呀!沒想到晏子家的生活這么窮啊。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是我的過錯??!"于是,馬上派人給晏子送去許多金錢,同時又特別給了晏子往后可以多收一些稅和租子的權(quán)利,好讓他用這些收入養(yǎng)活賓客。
使者到了晏子家,說明了來意,晏子堅決不要這些財物和權(quán)利。使者只好回去向景公匯報,景公再次讓使者送去。就這樣,使者來來回回跑了多次,晏子還是不接受。
最后,晏子親自到景公那里,恭敬地辭謝說:"我的家里生活并不困難。用國君賜給我的俸祿,足可以使我的親戚朋友吃飽穿暖,甚至還有剩余去賑濟百姓??梢?,國君給我的賞賜已經(jīng)足夠多了,我一點也不窮。我聽說,如果從國君那里獲取許多財物,然后把它施舍給民眾,這種做法是做臣下的代替國君去征服民心,忠臣是不這樣做的。如果從國君那里獲取許多財物,卻又舍不得把它分給百姓,這種做法是把財物藏在箱柜里的行為,有仁德的人是不這樣做的。從國君那里獲得多余的財物,從而得罪有見識的人們。自己死后,多余的財物還不是成了別人的東西?這種行為不過是給別人做倉庫保管員罷了,聰明的人是不這樣干的。八百縷絲線織的布,一碗飯,就足能使一個人吃飽穿暖了,能夠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滿足了!"
景公聽完后,仍然不解地問晏子說:"當年我們的先君齊桓公,把登記入冊的五百社的人口和土地封賜給管仲,管仲沒有推辭,全都接受了?,F(xiàn)在,我給你這么一點財物,你卻推辭不肯接受,這是為什么呢?"晏子回答說:"我聽說,圣明的人考慮問題非常細致周密,但是也難免不犯一點過失;愚蠢的人如果能把問題多考慮一下,也不見得沒有一點可取之處。我想當年管仲也許會有他考慮不到的過失,而我的考慮或許會有一點可取之處吧!"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農(nóng)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相傳發(fā)明社的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發(fā)洪水的時候,句龍就讓人們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沒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規(guī)模是每丘住25戶,稱之為“社”,句龍死后,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祀,稱之為“后土”。烈山氏的兒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職,在其死后,被奉為農(nóng)神,也叫五谷神?!?/p>
“社”“稷”,反映我國古代以農(nóng)立國的社會性質(zhì)。兩者本來各不相干?!吧纭弊衷诩坠俏闹杏凇巴痢弊忠粯樱鳌啊蟆?,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說,社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時代,還可以看見這種原始崇拜的流風余韻。社,既與“土”本是一字,后來加上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稱。社祭的神壇也稱為“社”。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鄉(xiāng)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為睦鄰歡聚的日子,同時還有各種歡慶活動,“社戲”、“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F(xiàn)代生活中的“社會”一詞,也與社日活動有關(guān)。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為五谷之長,與社并祭,合稱“社稷”。根據(jù)《周禮·考工記》,社稷壇設于王宮之右,與設于王宮之左的宗廟相對,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緣,同為國家的象征?!抖Y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本褪菄c國家共存亡的意思。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guī)蹈矩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
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lǐng)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nèi)部矛盾爆發(fā),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gòu)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xiàn)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guān)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jīng)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zhuǎn)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nèi)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xiàn)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
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
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xiāng)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
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xiàn)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zhèn)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
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xiàn)對于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fā)報國熱情,已經(jīng)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
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于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xiàn)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fā)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diào),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diào)歌頭》),“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云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
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發(fā)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是以他為首的所謂“太祖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即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赟、王政忠。何時結(jié)成“義社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