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 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孜孜不倦、囊螢映雪、發(fā)奮圖強、持之以恒、廢寢忘食、夜以繼日
業(yè)精于勤
暗室求物 傲賢慢士 閉戶讀書 博覽群書 布衣韋帶 穿壁引光 春誦夏弦 簞食瓢飲 讀書得間 廢書而嘆
焚膏繼晷 腹載五車 滾瓜爛熟 含英咀華 畫荻教子 開卷有益 立地書櫥 兩腳書櫥 磨穿鐵硯 囊螢照讀
牛角掛書 囊螢照書 七行俱下 然荻讀書 三余讀書 十年寒窗 詩禮之家 十行俱下 書香門第 十年窗下
碩學通儒 書聲瑯瑯 大璞不完 孫康映雪 徒讀父書 五行并下 韋編三絕 學富五車 尋章摘句 一簞一瓢
一介書生 引錐刺股 鑿壁偷光 映月讀書 源頭活水 映雪讀書 招賢納士 晝耕夜誦 折節(jié)讀書 暗室求物
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锖庑耐催@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xù)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
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
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懸梁刺股 形容發(fā)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刺股,語出《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fā)書。
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
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p>
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
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
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p>
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蛞浴皰鞝僦拧薄ⅰ芭=菚眮碇盖趭^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
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ǚ畔率覂葢覓斓尼∧唬┲v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p>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
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后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里流淚,嘴里“唏唏”,頓時,周身發(fā)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洼喰兄良t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wěn)。
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后,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
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涂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么?。
故事一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
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但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
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于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個飽學之人。
故事二1935年,只有小學學歷的金克木經人介紹,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負責借書還書。一天,他忽然想到:我為什么不能也像那些教授、學生一樣讀一些書呢?但如何在書海中尋到最有價值的書,令他一籌莫展。
后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索引”,就像他根據(jù)“索引”給借書人找書一樣,反過來,他也可以從借書人那里搜索到有價值的書啊!從此,借書人就成了他的“導師”。白天,他在借書臺和書庫間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閱讀那些被別人借過的書。
他的“導師”五花八門,但以畢業(yè)生為主,這些學生要寫論文,因此他們借的書都很有方向性。給金克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從十幾公里外步行趕來的教授。
他夾著布包,手拿一張紙往借書臺上一放,一言不發(fā)。金克木接過一看,全是些古書名。
待這位教授走后,金克木趕緊把記下來的書名默寫出來,以后有了空閑,便照書單到善本書庫中一一查看。日久天長,這個曾經的懵懂少年不僅靠自學精通了梵語、印地語、世界語等十多種語言文字,還在文學、歷史、天文等領域卓有成就,成為一代奇才,與季羨林、張中行和鄧廣銘并稱為“燕園四老”。
《司馬光》教學反思
上饒市一小 鄭熠敏
我在教學中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chuàng)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lián)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毕茸寣W生初步感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jù)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可愛的曹俊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xiàn)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懸賞
“好學”一詞素為稱道人治學態(tài)度之常用語。此語于《論語》書中凡多見。對此語涵義,《論語》中曾有兩處論及:其一見于《學而》篇,其中有云:“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贝颂帯昂脤W”之義可括之為“志學”,即以學為目的(即敏事、慎言且就正于有道),不以學為手段(即“求飽”與“求安”之類)。清季曾文正(國藩)公所言“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即屬此意。其二見于《子張》篇,其中有云:“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贝颂帯昂脤W”可括之為“日新”,即每日皆有進步(即“日知其所無”)?!洞髮W》中所引用湯之盤銘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此意也。
孔子言“好學”之原因何在?《論語·陽貨》中載孔子教育子路的一片話對此問題或可解釋,其原文曰:“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此對話乃孔子對行事魯莽弟子子路之告誡,告誡他在修德(仁、知、信、直、勇、剛)之時莫忘學。此語亦可視為對一般人勸學之良規(guī)。
既明“好學”原因,如何做方可謂“好學”耶?查《論語》書中,曾被孔子許為好學者僅三人,即孔子本人、顏淵與孔文子。其原文如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故而,依(《論語》)對此三人學行之記述,可將孔門所謂“好學”之表現(xiàn)概括如下:
之一:“好問”。如所周知,學問自問題來,無問題,一切知識、思想皆無從談起。故好學者必好問?!墩撜Z》中所言三好學者皆為“好問”之典范。若孔文子,能做到“不恥下問”;若顏淵,能做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若孔子,能做到“入太廟,每事問”。最能體現(xiàn)孔子“好問”傾向者乃孔子的求師思想?!墩撜Z》中有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庇衷唬骸靶l(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之二:“改過”。能夠切實糾正自身過錯乃好學之重要表現(xiàn)。對改過之重要性,孔子曾反復言之。他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猶也?!贝司浯蟮终f,好學者乃勇于改過之人。其高足顏淵,乃“改過”之典范,最為他人所難企及者乃其能做到“不貳過”。
之三:“足發(fā)”,即善于發(fā)揮,不拘泥于從師所學之義。在此方面,顏淵及孔子本人堪稱模范。如顏淵,孔子曾稱道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興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笨鬃痈咦阕迂曎濐仠Y為“聞一知十”者,自己僅“聞一知二”者。又,孔子本人亦長于發(fā)揮,他曾講:“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之四:“一貫”。一貫乃“一以貫之”之縮略語。其大意謂,人所學知識須有一中心思想,僅片斷、零星知識尚不足以謂之“學”。《論語》中關涉“一貫”之記述頗多,如:“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對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薄白釉唬骸畢⒑?!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ā!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庇郑鬃印安W于文,約之以禮”之說,亦可謂一貫思想之表述也。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鬃淤潛P的顏淵就有這種發(fā)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p>
(《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p>
(《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xiàn)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
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里仁》)體現(xiàn)了孔子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虛心好學的精神:“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如果有,是自覺修養(yǎng)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
精神。這樣,對于他們的缺點;意思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埃ā墩撜Z·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埃ā墩撜Z·公冶長》)都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
意思是: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tài)度和精神,也體現(xiàn)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一次衛(wèi)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
“三人行,出自于《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amp;quot,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必有我?guī)熝伞?,“擇其善者而從之:“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孔子說,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墩撜Z》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加以改正?!?/p>
這句話,待人寬而責己嚴;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胺蜃友刹粚W;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鬃诱f,而亦何常師之有,“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要注意改正。這樣的精神和態(tài)度, 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自己有的話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