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耽是桂陽人,在漢文帝時得道,人稱他為蘇仙。
傳說蘇耽的母親潘氏在郴江河邊洗衣,手指繞上五彩彩帶。五彩彩帶竟神奇地鉆入潘氏肚里,于是潘氏未婚有孕。
潘氏在牛脾山腳的山洞里生下了蘇耽,然后就匆匆的棄子離去了。幾天后,潘氏因想念兒子,跑回山洞正好看到白鹿給孩子喂奶,白鶴伸展翅膀給孩子御寒。
最后潘氏終于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一同生活。 蘇耽從小就明事理、很孝順母親。
有一次,母親生病卻想吃臭豆腐,而當(dāng)?shù)爻恢莩菦]有。蘇耽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前往縣市去買臭豆腐了。
回來后,母親問兒子,你這是哪來的?蘇耽說,這是去縣市買回來的。母親疑惑的說,去縣市來回有百余里,這怎么可能在幾個時辰就買得回來,你這不是騙我嗎? 蘇耽說,對了,我在買臭豆腐的路上剛好遇到舅舅,他說明天會過來呢,您如果不信,明天可順便問他就知道了。
隔天蘇耽的舅舅果然來了,舅舅談到昨天確實曾在湘潭碰到蘇耽。母親聽后還是一臉茫然。
蘇耽自小聰穎,有次到蘇仙嶺山上放牛,在山腳的一座小橋碰到一位仙翁,給了他一本醫(yī)書。從此,蘇耽放牛時就認(rèn)真看醫(yī)書。
說也奇怪,別人家的??偸莵y跑,而蘇耽的牛不用管,自己吃飽自己回來,因此蘇耽能更安心的看書。后來,蘇耽學(xué)會了醫(yī)術(shù),時常為鄉(xiāng)親采藥治病,藥到病除。
后來人們將蘇耽遇仙的這座小橋叫做遇仙橋。 由于蘇耽濟世救人、孝母愛人,德行昭著,上天感動,召其上天,位列仙班。
蘇耽成仙前,曾對母親說,郴州不久將發(fā)生一場瘟疫,只要用屋前井旁橘樹樹葉合著井水一起熬煮湯藥,就可治病。蘇耽升天后不久,果然郴州發(fā)生了瘟疫。
潘氏用橘葉熬井水,解了這場瘟疫。事后,才有"橘井泉香"這個典故。
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蘇耽,將牛脾山改名為蘇仙嶺,并在山頂修了寺廟,稱為蘇仙觀。
【蘇耽井】參見地理部·水流“橘井”。唐杜甫《八哀詩·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
【橘井】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蘇仙公(蘇耽)漢文帝時得道,“乃跪白母,曰:‘某受命當(dāng)仙,被召有期,儀衛(wèi)已至,當(dāng)違色養(yǎng)(奉養(yǎng))。即便拜辭,母子歔欷。母日:“汝去之后,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日:‘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yǎng)。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薄疧喻孝事父母,或指仙丹妙藥。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dāng)z彬州》:“彬州頗涼冷,橘井尚凄清。”另參見倫類部·親眷“蘇耽井”、九流部·神仙“蘇耽宅”、九流部·醫(yī)藥“橘井”?!鹃倬繀⒁姷乩聿俊に鳌伴倬薄L贫鸥Α度牒庵荨罚骸伴倬f地宅,仙山5;舟航?!?/p>
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睎|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xué)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rèn)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佛印又問:“草頭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那么魚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狈鹩」笮φf:“那就把魚拿下來吧?!碧K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狈鹩枺骸安恢下?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狈鹩〔恢捞K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碧K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dāng)”。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狈鹩⌒π卮鹫f:“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p>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xiāng)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 當(dāng)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xué)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xué)生之一,另一個是后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 據(jù)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xué)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于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鐘,常穿道袍,游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zhí)祗K大加贊賞,而《后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jié)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于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xué)老師張易簡道長并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 開篇即言夢見小學(xué)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yīng)現(xiàn)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并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jié)果試卷拆封后才發(fā)現(xiàn)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fù)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guān)于《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nèi)容:“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dāng)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于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dāng)然耳’。”歐陽修聽畢恍然大悟。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后,不該又吊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jié)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zé)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么要吃素食?”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xù)。”蘇軾唱反調(diào):“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于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羅湖更名為西湖。
宋紹圣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jīng)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fēng)光吸引,戀不思?xì)w,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蘇耽井】參見地理部·水流“橘井”。
唐杜甫《八哀詩·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薄鹃倬繒x葛洪《神仙傳·蘇仙公》:蘇仙公(蘇耽)漢文帝時得道,“乃跪白母,曰:‘某受命當(dāng)仙,被召有期,儀衛(wèi)已至,當(dāng)違色養(yǎng)(奉養(yǎng))。
即便拜辭,母子歔欷。母日:“汝去之后,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日:‘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yǎng)。
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薄疧喻孝事父母,或指仙丹妙藥。
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dāng)z彬州》:“彬州頗涼冷,橘井尚凄清?!绷韰⒁妭愵惒俊びH眷“蘇耽井”、九流部·神仙“蘇耽宅”、九流部·醫(yī)藥“橘井”。
【橘井】參見地理部·水流“橘井”。唐杜甫《入衡州》:“橘井舊地宅,仙山5;舟航。”
《神仙傳》記載,西漢文帝時,湖南郴州人蘇耽,醫(yī)術(shù)精湛、助人為樂,為人 治病不收報酬,篤好養(yǎng)生之術(shù),人們稱他為“蘇仙翁”。
蘇耽在漢文帝的時候因 為德行昭著,上天決定讓他位列仙班。成仙前,蘇耽在辭別母親時告知她:“明 年天下將流行瘟疫,咱們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樹能治療瘟疫。
患瘟疫的人,給 他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吃下橘葉、喝下井水就能治愈了。”后來果然像他所說 的那樣,前來求取井水、橘葉的人很多,都被治愈了。
此后人們便以“橘井泉香” 來歌頌醫(yī)家救人的功績,醫(yī)家也將其書寫在匾上以明志。于是醫(yī)學(xué)史上就有 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一.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fā)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dāng)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dāng)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rèn)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jié)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
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diào)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被調(diào)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xù)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zhǔn)?。?dāng)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
這個職位相當(dāng)?shù)臀?,而此時蘇軾經(jīng)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lǐng)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yuǎn),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zhǔn)。當(dāng)他準(zhǔn)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xué)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dāng)。”
當(dāng)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rèn)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
他以龍圖閣學(xué)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dāng)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shè),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
徽宗即位,調(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享年六十六歲。 二.典故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圣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圣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上文拿捏不準(zhǔn)。在蘇軾拜見他時,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
蘇軾笑答:“想當(dāng)然耳?!? 實際上,上面典故出自《禮記》,發(fā)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上了,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圣,可見功力非凡。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p>
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diào)法了。蘇東坡后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
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dāng)?shù)氐囊坏烂肆恕? 三.名句 蘇軾的名句太多了,就隨即來幾句: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何人遺公石屏風(fēng),上有水墨希微蹤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回首想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有情風(fēng)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
四請馬周 歷史上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漢室的故事,留下流傳千秋的納賢佳話。
其實,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請馬周的故事。太宗不僅在草創(chuàng)基業(yè)、馬上定天下時注重求賢,而且在登基稱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輔國政。
他三請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顯示出他思賢若渴的明君本色。貞觀三年,天下大旱,嚴(yán)重的災(zāi)情已危及國計民生。
唐太宗憂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極為虔誠的譴責(zé)自己。太宗求天不應(yīng),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他宣布,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幾條具體的意見。這可難壞了武將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
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長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為難之事,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灑灑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條建議,文辭非常優(yōu)美。
次日早朝,常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奏疏呈現(xiàn)給太宗。太宗一看,這些建議有根有據(jù),切中時弊,確屬可行,但武夫常何決非有這神來之筆,便問他是何人所寫。
常何告訴太宗為馬周所寫。太宗又問馬周是何樣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紹說:“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xué),尤其精通先秦諸子的典籍。
由于自負(fù)才學(xué)出眾,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學(xué)校教書,常受地方官的訓(xùn)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離家遠(yuǎn)游。
他窮困潦倒,經(jīng)常受人欺凌,歷盡艱辛來到長安,住在臣家,乃當(dāng)今一大奇士也?!?致酒行——李賀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dāng)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史籍記載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窶狹。嗜學(xué),善《詩》、《春秋》。
資曠邁,鄉(xiāng)人以無細(xì)謹(jǐn),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達(dá)奚恕數(shù)咎讓,周乃去,客密州。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guān)。
留客汴,為浚儀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至長安,舍中郎將常何家。
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學(xué),周為條二十余事,皆當(dāng)世所切。
太宗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忠孝人也?!?/p>
帝即召之,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及謁見,與語,帝大悅,詔直門下省。
監(jiān)察御史,奉使稱職。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段。
周上疏曰:臣每讀前史,見賢者忠孝事,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yǎng),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惟忠義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里,歸于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
竊自惟念無以論報,輒竭區(qū)區(qū),惟陛下所擇。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右,墻宇門闕,方紫極為卑小。
東宮,皇太子居之,而在內(nèi);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太上皇雖志清儉,愛惜人力,陛下不敢違,而蕃夷朝見,四方觀聽,有不足焉。
臣愿營雉堞門觀,務(wù)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矣。臣伏讀明詔,以二月幸九成宮。
竊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里而遠(yuǎn),非能旦發(fā)暮至也。
萬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見陛下,何以逮之?今茲本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熱處,而陛下走涼處,溫清之道,臣所未安。然詔書既下,業(yè)不中止,愿示還期,以開眾惑。
臣伏見詔宗室功臣悉就籓國,遂貽子孫,世守其政。竊惟陛下之意,誠愛之重之,欲其裔緒承守,與國無疆也。
臣謂必如詔書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堯、舜之父,有朱、均之子。若令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兆庶被殃,國家蒙患。
正欲絕之,則子文之治猶在也;正欲存之,則欒黡之惡已暴也。必曰與其毒害于見存之人,寧割恩于已亡之臣,則向所謂愛之重之者,適所以傷之也。
臣謂宜賦以茅土,疇以戶邑,必有材行,隨器而授。雖干翮非強,亦可以免累。
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世者,良得其術(shù)也。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臣聞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故曰:“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亦言“吾不與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自陛下踐祚,宗廟之享,未嘗親事。
竊惟圣情,以乘輿一出,所費無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而一代史官,不書皇帝入廟,將何以貽厥孫謀、示來葉邪?臣知大孝誠不在俎豆之間,然圣人訓(xùn)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臣聞致化之道,在求賢審官??鬃釉唬骸拔┟c器,不可以假人。”
是言慎舉之為重也。臣伏見王長通、白明達(dá)本樂工輿皁雜類;韋般提、斛斯正無他材,獨解調(diào)馬。
雖術(shù)逾等夷,可厚賜金帛以富其家。今超授高爵,與外廷朝會,騶豎倡子,鳴玉曳履,臣竊恥之。
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與士大夫為伍。帝善其言,除侍御中。
又言:臣?xì)v觀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積德累業(yè),恩結(jié)于人,豈無僻王,賴先哲以免。自魏、晉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
良由創(chuàng)業(yè)之君不務(wù)仁化,當(dāng)時僅能自守,后無遺德可思,故傳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1.2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