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陳指東漢徐干和陳琳的并稱,都是“建安七子”之一。
典源;《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
始文帝為五官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xué)。粲與北海徐干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yīng)玚字德璉、玚,音徒哽反,一音暢。東平劉楨字公干并見友善。干為司空軍謀祭酒掾?qū)?,五官將文學(xué)。琳前為何進主簿。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將,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諫進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無異于鼓洪爐以燎毛發(fā)。但當速發(fā)雷霆,行權(quán)立斷,違經(jīng)合道,天人順之;而反釋其利器,更徵于他。大兵合聚,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祇為亂階?!惯M不納其言,竟以取禍。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袁氏敗,琳歸太祖。
希望能幫助到你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原文: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得。
出自《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疏。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一般用于對上。疏,奏疏,是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文章分三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第一段作者先打了兩個比方,使主要觀點更加顯豁,得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接下來,從反面論證,如果國君不積德義,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國家是不會安定的。第二自然段從歷史的角度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舉史實,告誡太宗“謁誠以待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了“竭誠待下”的兩種結(jié)果。第三段從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開頭直接分條列出十條建議,最后指出,總結(jié)“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從諫如流,文武并用,則可垂拱而治。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fēng),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
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于屏風(fēng)之上。 簡介: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于議論文。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諫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而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賞析: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先設(shè)置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yīng)用是有很強的說服力。
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設(shè)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shè)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
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xiàn)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開篇后,作者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從而進一步強調(diào)了作者的政治意圖。
作者使用的言辭尖銳,用反激法去激發(fā)對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的是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確地向唐太宗指出,做為一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盡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jié)儉。不然的話就會做出象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一樣的愚蠢事。
這里,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前呼后應(yīng),環(huán)環(huán)緊扣,充分表達了作者進諫規(guī)諷的本意。 緊接著作者向唐太宗指明歷史上的君王,一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大多都能兢兢業(yè)業(yè),而善始善終的就不多了。
作者這里用了一個反問句來說明"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的道理。作者同時明確地告誡唐太宗,不要危難憂患時誠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縱,傲慢待人。
并指明,對人以誠相待,仇敵也團結(jié)成為一個整體;傲慢待人,即使是親人也會眾叛親離。對人民使用高壓鉗制,用威勢來統(tǒng)治他們,會造成他們與你貌合神離,表面十分順服而實際上卻十分怨恨。
作者這里指出被激怒。
一、典故: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fēng)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tài)。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
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yǎng)生修煉的《黃庭經(jīng)》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yīng)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dǎo)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
王導(dǎo)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
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谑芹b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
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二、人物簡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少從叔父,后又從衛(wèi)夫人學(xué)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xué)張芝,正書學(xué)鐘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
筆勢開放俊明,結(jié)構(gòu)嚴謹??瑫浴饵S庭經(jīng)》、《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
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后世尊稱為“書圣”。
據(jù)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F(xiàn)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tài)姿勢上領(lǐng)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道理。
典源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辟Z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眾庶馮生”?!巴飨嗾?,同類相求”?!霸茝凝?,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安?、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1]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聲不被傳揚?!辟Z誼說:“貪婪的人為財而丟命,壯烈之士為名而獻身,自命不凡者為權(quán)勢而死,普通老百姓愛惜自己的性命?!薄兑捉?jīng)·乾卦》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互相輝映,同樣種類的事物則互相應(yīng)求”。“云跟從龍而生,風(fēng)伴隨虎而起,圣人出現(xiàn),萬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齊雖是賢人,不過因為孔子的贊揚而聲名更為昭著。顏淵雖然專心好學(xué),也不過因為追隨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發(fā)顯露。巖穴隱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規(guī)范,這些人名聲淹沒而不被稱道,實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間的普通人,想磨礪德行,建立名聲,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極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1]
釋義
司馬貞 索隱:“按: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以譬顏回因孔子而名彰也?!?蚊蠅附在馬的尾巴上,可以遠行千里。后遂以“附驥尾”比喻依附先輩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后常用為自謙的套語。亦省作“ 附尾 ”、“ 附驥 ”。
用典
《紅樓夢》第三七回:“若不依我,我也不敢附驥了。”
王褒《四子講德論》:“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鴻翮則翔四海。”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八卷:“俟破賊立功,庶可~以成名耳?!?/p>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二:“ 漢皇甫規(guī)深以不與黨人為恥,數(shù)子碌碌,乃獲附驥尾?!?/p>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苗生》:“ 苗忽至,左攜巨尊,右提豚肘,擲地曰:‘聞諸君登臨,敬附驥尾?!?/p>
南 朝宋鮑照 《從臨海王上荊初發(fā)新渚》詩:“扳龍不待翼,附驥絕塵冥?!?/p>
宋 黃庭堅《次韻吉老十小》詩之二:“癡蠅思附尾,驚鶴畏乘軒?!?/p>
明何景明 《送崔氏》詩之三:“結(jié)發(fā)與君友,附驥思一鳴?!盵2]
觀音的故里在新疆昌吉 相傳很早以前西域有個劫國(今新疆昌吉縣北),劫王叫莊嚴。他們過著游牧生活,后來南遷到遂寧定居,建立城邦國,劫王改名妙莊。遂寧便是妙莊王建在涪江邊的城垣。妙莊王先后養(yǎng)育了三個女兒,長女名妙書,次女名妙音,三女名妙善。她們便是后來廣為流傳的觀音三姊妹。妙善的出生十分傳奇,其母在懷孕之初就有金蓮盛開、明珠投懷之吉兆;妙善降生時又有珍禽齊鳴,鮮花盛開,異香撲鼻之喜慶;妙善的修行更是充滿傳奇色彩,傳說妙善公主從小便吃素念佛,樂善好施,一日在靈泉山“忽見釋迦牟尼佛,遂潛心修行”,“克服重重魔障,終成觀音菩薩?!?在妙書、妙音相繼出閣之后,及妙善長,卻違背妙莊王為其招附馬的意志,決心修行,“莊王發(fā)氣如雷震”,送妙善公主到白雀寺,令寺中尼僧給她最苦最累的活做,希望她遭受磨難后改變決定,以遂王心。然而妙善每日里挑水、劈柴、掃地、洗衣、煮飯,干起活來無怨無悔,毫無難色,稍有空閑,還是把佛來念。白雀寺的師父見公主聰慧,不忍耽誤她的前程,便善待公主,為她修行提供方便。半年后,莊王派“巡察宮兒”來白雀寺暗訪,獲知實情,大怒,連夜下令火燒白雀寺,燒死了500僧尼。妙善被神虎銜著救往普陀山后,便在紫竹洞中修道參禪。后莊王生500痛瘡病危難治,張榜求醫(yī),一和尚開出藥方,需要親人一手一眼為藥引。莊王的大公主、二公主不愿獻己手、眼,乞求父親寬恕。和尚告訴莊王,三公主還活著,愿意盡孝。莊王派人到普陀山,妙善公主早知來由,指出:“父王瘡?fù)待報w現(xiàn),五百波蘿瘡慘烈。燒死五百尼僧罪,果報自受刺心肝?!敝竺钌聘钍滞谘垡灾胃覆 C钌圃谄胀由娇嗫嘈扌辛司泡d,常持壺中甘露拯救萬民,佛祖聞之,封妙善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父親與姐妹等眾人來普陀山參拜時,“公主化變千手眼。千手千眼觀世音,普渡眾生永流傳。” 佐證之一:專家著述 四川大學(xué)宗教所博導(dǎo)陳兵教授在2004年11月3日在華夏觀音文化節(jié)研討會上的講話: “中國女性觀音是隨著民族大遷徙,從西域遷過來的。比較權(quán)威的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得道成觀音的傳說,也就是遂寧代代相傳的觀音三姐妹的傳說。” 中央民族大學(xué)邢莉教授專著《觀音》: 遂寧傳說觀音修行的歷史遺跡尤為獨特,諸如象征妙善修行的“觀音洞”、象征妙善向佛的“觀音柏”、象征觀世音濟世救人的“觀音井”、象征觀音道場崇高地位的“圣旨牌坊”、象征觀音神圣權(quán)力的“觀音珠寶印”等等,不僅顯示了遂寧觀音文化積淀的無比深厚,而且顯示出遂寧觀音文化的獨特魅力。 鄭禎誠教授專著《中國觀音——妙善公主的故鄉(xiāng)在遂寧》: “比較而言,中國最早的觀音道場還在西部,還在遂寧,還在靈泉寺和廣德寺?!?在西漢末年,印度佛教通過新疆等地,逐漸從中國的西部傳入內(nèi)地,當時最早向中國傳入佛教的民族大月氏,隨著民族遷移,來到了現(xiàn)在遂寧所轄的涪江邊,成立了興寧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先后在白雀寺和普陀山修行,最后得道成為觀音菩薩。 佐證之二:相關(guān)史實 遂寧靈泉寺和廣德寺在唐朝成為全國有名的觀音道場時,南海普陀山的觀音道場還沒建——靈泉寺建于隋朝開皇年初(公元581年),比普陀寺(863年)早280多年,比河南香山寺早100多年,歷史上被譽為“西方圣境”。 廣德寺建于唐朝開元年間,受到唐、宋、明多朝帝王11次敕封?,F(xiàn)存宋真宗敕賜的玉印(1011年),上面刻有“敕賜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 佐證之三:民間手抄本 遂寧西山白雀寺,舊時有尼僧500余人,相傳每年有上百只白喜鵲來此朝圣,故名“白雀寺”。 民間流傳的手抄本《火燒白雀寺》共374行七言詩句,詩中記載:“遂寧有一白雀寺,千年美名萬古跡?!闭f的是二千多年前的秦朝,遂寧興寧國王妙莊有三個女兒,“大女妙書二妙音,三女她名叫妙善,”“三女妙善不訂婚”,“人大一心要修行?!?民間流傳的《觀音出家》:“甲子年前生下我,二月十九子時生。不愿父皇招駙馬,一心只想去修行。父王聽得心中怨,打在冷宮受苦辛。白雀寺中遭大難,五百僧尼化灰塵。多蒙佛祖救我難,七層寶塔念經(jīng)文?!?
記得采納啊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原文出自何處?
《世說新語-排調(diào)》第61條: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够冈唬骸赴撞祭p棺豎旒旄?!挂笤唬骸竿遏~深淵放飛鳥?!勾巫魑UZ?;冈唬骸该^淅米劍頭炊?!挂笤唬骸赴贇q老翁攀枯枝?!诡櫾唬骸妇限A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挂笤唬骸高瓦捅迫?!」仲堪眇一目故也。
他們在干什么呢?
玩一種文字游戲,說一句話,表達“完蛋,危險”的意思----“了語、危語”,同時其中必須隱藏自己的名字(這點前人從未發(fā)現(xiàn),包括《世說新語》的版主劉義慶)。
先看看出場人物:
桓玄:字敬道,小字靈寶,襲父爵為南郡公。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
殷仲堪:荊州刺史,其字諸書皆不載。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中隱藏的三個人名就是以上三位:桓玄、顧愷之、殷仲堪。
到底是怎么隱藏的呢?
桓玄、顧愷之的名字容易解說,殷仲堪要麻煩一點,這里先假定他字“淵源”,至于為什么,以后再說。
文字游戲常用諧音,下面這條里,“興公”“興攻”諧音。
《世說新語-排調(diào)》第41條:習(xí)鑿齒、孫興公未相識,同在桓公坐?;刚Z孫:「可與習(xí)參軍共語?!箤O云:「『蠢爾蠻荊』,敢與大邦為讎!」習(xí)云:「『薄伐獫狁』,至於太原?!?/p>
下面用諧音的方法分析第61條的“了語、危語”。
以下兩條隱藏人名顧長康(字長康,小字虎頭)。
火燒平原無遺燎----火燒平原,寓意“空”,“康”“空”音近(王力《同源字典》“漮”)。
井上轆轤臥嬰兒----寓意嬰兒會“落”,“落”“樂”音近,“康”“樂”義近。
以下兩條隱藏人名桓玄(字敬道,小字靈寶)。
白布纏棺豎旒旄----棺材是靈木,白布纏棺意指“靈包”,桓玄小字“靈寶”?!柏Q旒旄”意指把旗幟“懸”起來,“懸”“玄”音近。
矛頭淅米劍頭炊----在矛頭上淘米,劍尖上煮飯,結(jié)果會“盡倒”,桓玄字“敬道”。
以下兩條隱藏人名殷仲堪(字“淵源”)。
投魚深淵放飛鳥----“深淵”“淵源”義近。飛鳥為“鳶”,“鳶”“源”音近。
百歲老翁攀枯枝----百歲“仲”翁,“攀”“援”義近,“援”“源”音近。
以下一條隱藏三個人名:桓玄、顧愷之、殷仲堪。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夜黑為“玄”,深池“淵源”,盲人瞎馬,會“康樂”(有個笑話叫“秀才康了”)。
名醫(y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
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xiàn)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y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贝怡o走了以后,桓公對人說:“這些醫(yī)生就喜歡醫(y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
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jīng)轉(zhuǎn)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y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公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jīng)逃到秦國了?;腹痪镁退赖袅恕?/p>
良醫(y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y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
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圣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擴展資料: “諱疾忌醫(yī)”理解: 諱疾忌醫(yī):讀音為huì jí jì yī,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愿醫(yī)治。
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愿改正。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諱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p>
譯為:現(xiàn)在人們?nèi)绻噶隋e,不喜歡別人指出來,這就好像隱瞞疾病,不愿醫(yī)治一樣。寧愿毀滅自身,也不愿意改正錯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諱疾忌醫(yī)。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