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
他的諷諭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廣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難。這其中有同情農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嘆婦女命運的悲歌,如《上陽白發(fā)人》、《后宮詞》等。二、深刻地揭露統(tǒng)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
白居易書《楞嚴經》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詩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敘事長詩之一。這首詩的前半部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后半部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這樣,詩的主題思想便由批判轉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不過,歌頌和同情中仍暗含諷意。這是一首主題思想具有雙重性的長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后半部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強了白詩的表現力。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yōu)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托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郁琺福粹凰誄好達瞳憚困、憤懣之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對琵琶聲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主題、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諭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而且主題非常明確。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賣炭翁時,他只用“滿面灰塵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一句,一個活脫脫的蒼桑老炭翁形象便躍然而出。白居易的諷諭詩多為敘事詩,在敘事時,他常要發(fā)議論,評價所述之事,以顯其志。敘事與議論相結合是白居易諷諭詩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語言通俗平易,這是與他平易淺切、明暢通俗的詩風緊密相聯系的。白詩文字淺顯,很少用典故和古奧的詞句,還特別喜歡提煉民間口語、俗語入詩。但白詩的詩意并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諭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么慘烈的情景!
白居易《輕肥》 意氣驕滿路, 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 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 紫綬悉將軍。
夸赴軍中宴, 走馬去如云。 樽罍溢九醞, 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 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 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詩題“輕肥”,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開頭四句,先寫后點,突兀跌宕,繪神繪色。
意氣之驕,竟可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這不能不使人驚異。正因為驚異,才發(fā)出“何為者”(干什么的)的疑問,從而引出了“是內臣”的回答。
內臣者,宦官也?;鹿俨贿^是皇帝的家奴,憑什么驕橫神氣一至于此?原來,宦官這種腳色居然朱紱、紫綬,掌握了政權和軍權,怎能不驕?怎能不奢?“夸赴軍中宴,走馬去如云”兩句,與“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前呼后應,互相補充。
“走馬去如云”,就具體寫出了驕與夸。這幾句中的“滿”、“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鮮明地表現出赴軍中宴的內臣不是一兩個,而是一大幫。
“軍中宴”的“軍”是指保衛(wèi)皇帝的神策軍。此時,神策軍由宦官管領。
宦官們更是飛揚跋扈,為所欲為。 前八句詩,通過宦官們“夸赴軍中宴”的場面著重揭露其意氣之驕,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義。
緊接六句,通過內臣們軍中宴的場面主要寫他們的奢,但也寫了驕。寫奢的文字,與“鞍馬光照塵”一脈相承,而用筆各異。
寫馬,只寫它油光水滑,其飼料之精,已意在言外。 寫內臣,則只寫食山珍、飽海味,其腦滿腸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兩句,又由奢寫到驕?!皻庖嬲瘛边b應首句。
赴宴之時,已然“意氣驕滿路”,如今食飽、酒酣,意氣自然益發(fā)驕橫,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內臣行樂圖,已具有暴露意義。 然而詩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
他又“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筆鋒驟然一轉,當這些“大夫”“將軍”酒醉肴飽之時,江南正在發(fā)生“人食人”的慘象,從而把詩的思想意義提到新的高度。同樣遭遇旱災,而一樂一悲,卻判若天壤。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方法,把兩種截然相反的社會現象并列在一起,詩人不作任何說明,不發(fā)一句議論,而讓讀者通過鮮明的對比,得出應有的結論。 這比直接發(fā)議論更能使人接受詩人所要闡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說服力。
末二句直賦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詩頓起波瀾,使讀者動魄驚心,確是十分精采的一筆。
李白《行路難》賞析 行路難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笆染埔娞煺妗钡睦畎祝窃谄綍r,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
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
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痹娙嗽谛木趁H恢?,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
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
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
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行路難三首(其二)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jié)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边@個開頭與第一首不同。
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寫起,起得比較平。這一首,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郁積在內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噴發(fā)出來。
亦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容十分深廣。后來孟郊寫了“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的詩句,可能受了此詩的啟發(fā),但氣局比李白差多了。
能夠和它相比的,還是李白自己的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類詩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種胸襟才能寫得出。不過,《蜀道難》用徒步上青天來比喻蜀道的艱難,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帶山川的艱險,卻并不感到文意上有過多的埋伏。
而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照說這樣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緊接著卻是“我獨不得出”,就讓人感到這里面有許多潛臺詞。這樣,這個警。
嗟來之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p>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檀弓》:齊大饑。
暢碃扳度殖道幫權爆護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
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在的"喂"。
指白居易
原文:[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
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散文:滑落的淚,沾濕了袖角。類似的感情慢慢升華,醞釀的悲恐怕比樂天(白居易的字)還要多出幾許。東飛而去的伯勞,沒入西邊的燕子。像你我之間隔著的傷,逃避不了。你急切的想知道,我的腳印再次鐫刻在這里,會是什么時候?可是我連離開痕跡都沒有滑出?一個睜閉,或許是千里的別離。我們好好珍惜眼前如我們的感情那么香醇的酒,可是我總是沒喝之前,心早已醉了。似乎眼睛滲出殷紅的血,心里早已成灰。
白居易《輕肥》 意氣驕滿路, 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 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 紫綬悉將軍。
夸赴軍中宴, 走馬去如云。 樽罍溢九醞, 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 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 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詩題“輕肥”,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開頭四句,先寫后點,突兀跌宕,繪神繪色。
意氣之驕,竟可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這不能不使人驚異。正因為驚異,才發(fā)出“何為者”(干什么的)的疑問,從而引出了“是內臣”的回答。
內臣者,宦官也?;鹿俨贿^是皇帝的家奴,憑什么驕橫神氣一至于此?原來,宦官這種腳色居然朱紱、紫綬,掌握了政權和軍權,怎能不驕?怎能不奢?“夸赴軍中宴,走馬去如云”兩句,與“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前呼后應,互相補充。
“走馬去如云”,就具體寫出了驕與夸。這幾句中的“滿”、“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鮮明地表現出赴軍中宴的內臣不是一兩個,而是一大幫。
“軍中宴”的“軍”是指保衛(wèi)皇帝的神策軍。此時,神策軍由宦官管領。
宦官們更是飛揚跋扈,為所欲為。 前八句詩,通過宦官們“夸赴軍中宴”的場面著重揭露其意氣之驕,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義。
緊接六句,通過內臣們軍中宴的場面主要寫他們的奢,但也寫了驕。寫奢的文字,與“鞍馬光照塵”一脈相承,而用筆各異。
寫馬,只寫它油光水滑,其飼料之精,已意在言外。 寫內臣,則只寫食山珍、飽海味,其腦滿腸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兩句,又由奢寫到驕?!皻庖嬲瘛边b應首句。
赴宴之時,已然“意氣驕滿路”,如今食飽、酒酣,意氣自然益發(fā)驕橫,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內臣行樂圖,已具有暴露意義。 然而詩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
他又“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筆鋒驟然一轉,當這些“大夫”“將軍”酒醉肴飽之時,江南正在發(fā)生“人食人”的慘象,從而把詩的思想意義提到新的高度。同樣遭遇旱災,而一樂一悲,卻判若天壤。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方法,把兩種截然相反的社會現象并列在一起,詩人不作任何說明,不發(fā)一句議論,而讓讀者通過鮮明的對比,得出應有的結論。 這比直接發(fā)議論更能使人接受詩人所要闡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說服力。
末二句直賦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詩頓起波瀾,使讀者動魄驚心,確是十分精采的一筆。
“秦失其鹿”是關于韓信、蒯通的典故。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zhàn)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后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后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后受封韓王。并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zhèn))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改為通。蒯通辯才無雙,善于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后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后被劉邦捉拿后釋放,后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擴展資料
秦失其鹿,比喻失去統(tǒng)治地位。
成語故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劉項相持不下。蒯通勸當時作為劉邦大將的韓信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韓信感念劉邦的恩德沒有聽取蒯通意見。劉邦滅楚之后登基為帝,以種種借口誅殺韓信。
后來聽說蒯通勸叛的事情,于是召蒯通問罪。蒯通說:秦朝失去統(tǒng)治地位,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在搶,只有才能高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當時我的主人是韓信,我就一心一意替韓信著想。
再說了,當時想做陛下做的事情的人多了,難道要全部殺掉嗎?劉邦一聽,感覺他說的對,就把蒯通釋放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秦失其鹿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