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 清天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 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陳曰: 「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 可!」 東漢陳蕃陳仲舉的言語是士人的準則,行為是 世人的典范,出仕為官的時候,有著讓天下清平的 志向。
剛剛被任命為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詢問當 時非常有名的高士徐孺子的住址,想先去拜訪他。 主簿說,“大家想先請長官您到官府?!?/p>
陳說,“ 周武王(剛即位)就到商容居住的小巷子造訪,忙 的連坐席都沒有坐暖。我這樣禮對高士,有什么不 可以的呢?”。
德行第一之一、仲舉禮賢
(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陳蕃(字仲舉)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稚(字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說:“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zhí)啬鹊焦俑ァ!标愞f:“從前周武王乘車到賢人商容家,到當?shù)睾筮B座位也沒坐熱就去了,我要去拜訪一下賢人,有什么不應該呢?”
1、文章告訴我們:要心里裝得下賢士,積極投身于民間低層去禮賢,不以自己當官而高傲,虛心學習為人處世道理。
2、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①,行為世范,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③,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④:“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⑥,席不暇暖⑦。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
3、譯文: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準則,行為是世間的規(guī)范。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報告:" 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zhí)啬鹊焦俑ァ? 陳仲舉說:"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屬,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4、詳細注釋:
①陳仲舉:名蕃,字仲舉,東漢桓帝末年,任太傅。當時宦官專權(quán),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未成,反被害。
按:這一句說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樣。
士:讀書人。則:準則,標準。
②登車攬轡:坐上車子,拿起韁繩。這里指走馬上任。攬,拿,提;轡:套馬的韁繩。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縣)。太守漢代行政單位郡的長官
徐孺子,名雅,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人,是當時的名士、隱士,為人高潔。
④主?。赫乒芪臅墓偈?,是屬官之首。
白:報告,稟報。
府君:對太守的敬稱。
⑤廨:官署。
⑥ 式商容之閭: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門外立標志來表彰他。
式,通“軾”,古代車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商容是商紂時的大夫,當時被認為是賢人
;閭,指里巷。
⑦席不暇暖:連席子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原指東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5、出自南朝宋宗室劉義慶(403年~444年)所編的《世說新語》?!妒勒f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文志人小說集?!妒勒f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和詩人等影響巨大,千百年來深受讀者喜愛,并遠播海外。
作者劉義慶(404年~444年),南朝宋文學家,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 州刺史等職?!端螘氛f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等三十六門。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
典故:此陳蕃是指東漢名士陳蕃,陳蕃在京城洛陽犯言直諫得罪了權(quán)貴,從而被貶到豫章任太守。
豫章住有一名名士——徐穉,字孺子,徐孺子“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譽。但對朝廷的屢次起用,他都予以推辭,如拜其為太原太守,“不就”;朝廷“以安車、元鱺、備禮征之”,仍“不至”。
理由是他認為東漢王朝已經(jīng)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陳蕃對這樣的名士非常敬重,一到豫章,連官衙都沒進,就率領僚屬直奔徐孺子家,“欲先看之”而后快。
陳蕃仍不死心,想聘請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還是堅辭不就。但由于出于對陳蕃的敬重,徐孺子答應經(jīng)常造訪太守府。
陳蕃也出于對徐孺子的敬重,專門為徐孺子做了一個床榻,平時掛在墻上。徐孺子來訪的時候,就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惺惺相惜,秉燭夜談;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于梁上。
這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典故的由來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所作。
原文節(jié)選: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譯文:這里是漢代的南昌郡城,如今是洪州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屬于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連結(jié)著衡山和廬山。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楚地,連接閩越。
這里有物類精華、天產(chǎn)珍寶,寶劍的光芒直沖上牛、斗二星之間。人中有英杰,大地有靈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幾榻。
雄偉的洪州城,房屋像霧般羅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樣活躍。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之地,主人與賓客,匯集了東南地區(qū)的青年才俊。
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zhèn);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正逢十旬休假的日子,杰出的朋友云集,高貴的賓客,也都不遠千里來此聚會,文壇領袖孟學士,其文采像騰起的蛟龍、飛舞的彩鳳,王將軍的武庫里,藏有像紫電、青霜一樣鋒利的寶劍。
父親在交趾做縣令,我在探親途中路過這方寶地;我年幼無知,競有幸親自參加了這次盛大的宴會。擴展資料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游寫到人生遇合,抒發(fā)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勵志節(jié),最后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jié)。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shù)虛詞以外,通篇對偶。
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全篇采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
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薄扒Z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瞳,豈乏明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間又平仄相對。
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抑揚頓挫,富于樂感,富于詩意。這篇序文,如“物華天寶”“俊采星馳”“紫電青霜”“鐘鳴鼎食”“青雀黃龍”“睢園綠竹”“鄴水朱華”等,都是講求辭采的典型例子。
這樣,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滕王閣序。
原文: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嚴于攝下①。犯上難,攝下易?!敝倥e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②。
【注釋】①強:指有勇氣;敢。攝:整飭。
②“仲舉”句:陳仲舉和李元禮都是東漢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響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標準決其高下。當時一些人士互相標榜,給予各種稱號,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竇武、劉淑、陳蕃三個為當時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暢等八個才能出眾的人。所謂君,指的是能做時代楷模的人;所謂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譯文】汝南郡陳仲舉、潁川郡李元禮兩人,人們一起談論他們的成就和德行,決定不了誰先誰后。蔡伯喈評論他們說:“陳仲舉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禮嚴于整飭下屬。冒犯上司難,整飭下屬容易?!庇谑顷愔倥e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禮排在八俊之前。
參考來源: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2e21640649.aspx
說明他是一個心里裝得下賢士,積極投身于民間低層去禮賢,不以自己當官而高傲,虛心學習的人。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世間的規(guī)范。 他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
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标愒唬骸拔渫跏缴倘葜偅幌緹?。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文: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準則,行為是世間的規(guī)范。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簙報告:" 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zhí)啬鹊焦俑ァ? 陳仲舉說:"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屬),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
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陳蕃(?-168年),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人。東漢時期名臣,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
少年時便有大志,師從于胡廣。被舉為孝廉,歷郎中、豫州別駕從事、議郎、樂安太守。因不應梁冀私情被降為修武縣令,任尚書。
又因上疏得罪寵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內(nèi)為政嚴峻,使吏民敬畏。后遷尚書令、大鴻臚,因上疏救李云被罷免。再拜議郎、光祿勛,與黃琬公平選舉,因而遭誣告罷官。不久,被征為尚書仆射,轉(zhuǎn)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太尉,任內(nèi)多次諫諍時事,再遭罷免。靈帝即位,為太傅、錄尚書事,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宦官,事敗而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蕃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