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shù)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shù)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zhàn)鼓齊鳴,戰(zhàn)旗飄揚,戰(zhàn)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yè)進發(fā)。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xiàn)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jié)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yè),不久就攻占建業(yè)滅了吳國。晉武帝統(tǒng)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zhàn)斗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
勢如破竹
西晉著名將領杜預,曾被封為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軍事。后來,他向晉武帝建議出兵徹底消滅吳國。晉武帝對此猶豫不決,便召集文武大臣在朝中商議,結果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對。他們一致認為吳國是一個強敵,而且此時正是酷暑天氣,暑熱難擋,河水泛濫,很容易發(fā)生瘟疫,對不適應在沼澤地區(qū)打仗的北方士兵來說,是很不利的,取勝的把握不太大。不如等到來年春天再發(fā)兵,那時候取勝的希望還比較大。杜預不同意他們的說法,他說:“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大將樂毅,在洛西一戰(zhàn)中,一口氣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除了指揮有方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士氣旺盛。我們現(xiàn)在已經滅掉了蜀國,將士們的士氣都很旺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發(fā)兵去攻打吳國,就像是劈竹一樣。等劈裂幾節(jié)之后,剩下的便會迎刃而解,不會再有任何阻礙了?!睍x武帝覺得杜預說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他的意見。后來,杜預在很短的時間里攻占了吳國的許多城池,并很快攻下了建業(yè),滅掉了吳國。
勢如破竹的故事:
三國時,司馬炎當上晉國的皇帝,史稱晉武帝。他吞并了蜀國后,又出兵滅吳,準備統(tǒng)一中國。司馬炎召集大臣們商量滅吳大計,許多人主張馬上滅吳,等積蓄了足夠的兵力再說。因此,司馬炎一直下不了決心。
這時,大將杜預寫了一道奏章給司馬炎,認為必須乘吳國衰弱的機會,一舉殲滅。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權司馬炎趁早伐吳。司馬炎便下了決心,封杜預為征南大將軍,南下滅吳。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20多萬兵馬,分成六路,討伐吳國。第二年,杜預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將伍延。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聞風喪膽,紛紛開城投降。接著,司馬炎下詔,命杜預從水路向吳國國都建業(yè)進發(fā)。有人擔心吳國立國長久,一下子殲滅它不切實際,主張把戰(zhàn)役推遲到冬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如今晉軍斗志昂揚,猶如利刀劈竹子,劈過幾節(jié)后,就迎刃破裂,滅吳不會再費大的氣力了!”在杜預的指揮下,晉軍一鼓作氣,攻占了吳國國都建業(yè),終于統(tǒng)一了全國。
詞 目 毀家紓難
發(fā)音: huǐ jiā shū nàn
釋義: 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 alleviate,relieve。不惜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解救國難的行為,指犧牲自我。
出處: 《左傳·魯莊公三十年(-664年)》:秋,申公鬬班殺子元(子元,楚文王之弟。杜預注云:申,楚縣,楚僭號,縣尹皆稱公),斗谷于菟為令尹(即令尹子文,其身世以及其名字來歷,詳見《左傳.魯宣公四年》),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杜預注:毀,滅;紓,緩也)。
詞 目 毀家紓難
發(fā)音: huǐ jiā shū nàn
釋義: 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 alleviate,relieve。不惜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解救國難的行為,指犧牲自我。
出處: 《左傳·魯莊公三十年(-664年)》:秋,申公鬬班殺子元(子元,楚文王之弟。杜預注云:申,楚縣,楚僭號,縣尹皆稱公),斗谷于菟為令尹(即令尹子文,其身世以及其名字來歷,詳見《左傳.魯宣公四年》),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杜預注:毀,滅;紓,緩也)。
勢如破竹
西晉著名將領杜預,曾被封為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軍事。后來,他向晉武帝建議出兵徹底消滅吳國。晉武帝對此猶豫不決,便召集文武大臣在朝中商議,結果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對。他們一致認為吳國是一個強敵,而且此時正是酷暑天氣,暑熱難擋,河水泛濫,很容易發(fā)生瘟疫,對不適應在沼澤地區(qū)打仗的北方士兵來說,是很不利的,取勝的把握不太大。不如等到來年春天再發(fā)兵,那時候取勝的希望還比較大。杜預不同意他們的說法,他說:“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大將樂毅,在洛西一戰(zhàn)中,一口氣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除了指揮有方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士氣旺盛。我們現(xiàn)在已經滅掉了蜀國,將士們的士氣都很旺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發(fā)兵去攻打吳國,就像是劈竹一樣。等劈裂幾節(jié)之后,剩下的便會迎刃而解,不會再有任何阻礙了?!睍x武帝覺得杜預說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他的意見。后來,杜預在很短的時間里攻占了吳國的許多城池,并很快攻下了建業(yè),滅掉了吳國。
4.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中國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shù)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shù)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
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zhàn)鼓齊鳴,戰(zhàn)旗飄揚,戰(zhàn)士威武雄壯。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
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yè)進發(fā)。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
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xiàn)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jié)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yè),不久就攻占建業(yè)滅了吳國。晉武帝統(tǒng)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zhàn)斗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