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
有一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里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
恰在此時,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后的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由衷的贊賞。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xù)彈了起來。
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diào)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
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好啊!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qū)嵲谑翘呙髁恕Df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結(jié)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jīng)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以史為鏡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知音難覓。俗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生得一知己足《最精彩的歷史故事全集(最新白金版)》內(nèi)容簡介:歷史是社會發(fā)展的精華,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財富,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古鑒今。
讀歷史事,使我們通今博古,充實心靈,提高智慧,拓寬眼界,少走彎路,摒棄錯誤。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tài),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丑惡的不同理解。
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他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zhì)、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dāng)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么,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什么。優(yōu)秀的歷史故事能為我們提供一種特有的訓(xùn)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lǐng)會一種學(xué)術(shù)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yǎng)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guān)懷。
理性的良知的訓(xùn)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蹲罹实臍v史故事全集》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精選與時代精神結(jié)合緊密、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幾百則歷史故事,并根據(jù)內(nèi)容分為了交往、為人、品德、學(xué)習(xí)、思維、決斷、執(zhí)著等10個篇章,對每個歷史故事都進行了深刻、精當(dāng)?shù)狞c評分析,以期給懷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讀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啟迪。
1、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
當(dāng)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dāng)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 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2、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guān)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jié)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lǐng)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dāng)了。結(jié)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3、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dāng)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jié)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
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zhì)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4、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p>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p>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xué)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fā)那天下起鵝毛雪。當(dāng)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宋濂說:“娘,今不出發(fā)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fēng)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dāng)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xué),將來必有出息!”(注:宋濂,明初文學(xué)家) 6、晏殊誠實守信 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
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jīng)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
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并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復(fù)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題目,當(dāng)堂考他。
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后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dāng)堂作文。結(jié)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獎。
晏殊當(dāng)官后,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里閉門讀書。后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當(dāng)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獎的?!被实塾址Q贊他既有真實才學(xué),又質(zhì)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dāng)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 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里如一,不弄虛作假, 對于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7、狼來了:這個大家都知道 8、曾子殺彘:見你們家木木的回答。
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xué)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xué)習(xí)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dāng)上太子少傅。
總結(jié):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總結(jié): 三遷之教: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dān)心他荒廢學(xué)業(yè)就把 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xué)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xué)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xué)習(xí)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總結(jié):環(huán)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總結(ji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總結(jié):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yù)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dāng)時機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總結(jié):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nèi)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jié)起來、同心協(xié)力對抗外敵。
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jié)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總結(jié):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照劜荒艹蔀楝F(xiàn)實 東施效顰: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xué)西施也皺起眉頭,結(jié)果顯得更丑。
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總結(jié):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守株待兔: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jié)果自然再無所獲!總結(jié):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jié)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jīng)驗、墨守成規(guī)。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shù)百人的口糧來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
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總結(jié):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據(jù)西漢班固的《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灑掃以待之?!许?,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載七勝,青氣如云,有二青鳥如鸞,夾侍王母旁?!眰髡f西王母有三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傳信使者也稱為“青鸞”、“青鳥”。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崩钌屉[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睎|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xué)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狈鹩∮謫枺骸安蓊^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薄澳敲呆~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狈鹩」笮φf:“那就把魚拿下來吧?!碧K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狈鹩枺骸安恢下?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蘇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碧K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dāng)”。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狈鹩⌒π卮鹫f:“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p>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1、聲名狼藉 釋義: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典故故事: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并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并命他當(dāng)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墒牵厥蓟蕝s念趙高是個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fù)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后來秦始皇出宮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時本應(yīng)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并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后,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
于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后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p>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2、撥云見日 釋義:撥開烏云見到太陽。
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撥云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典故故事: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
樂廣不愿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xué)家潘岳替自己寫一份辭呈。潘岳說:“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p>
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jù)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dāng)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shè)意,那么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p>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后,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p>
太子洗馬衛(wèi)玠做了一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wèi)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衛(wèi)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
衛(wèi)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衛(wèi)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
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云見天。” 后人將“撥云見天”改為“撥云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磨好兵器,喂飽戰(zhàn)馬。形容準備戰(zhàn)斗,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典故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p>
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diào)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p>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F(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典故故事: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
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5、出人頭地 釋義: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史?蘇軾傳》典故故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xué)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lián),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lián)文是:讀盡人。
[玉石俱焚]
夏帝太康死,其弟仲康即位。其時,世世掌管測報天地四時的羲氏、和氏飲酒行樂,荒于職守。仲康變派掌管六軍的胤后前往征討。c奉命出征,發(fā)表了一篇文告,號召將士戮力王室,討伐頑兇。同時不要放縱兵威,濫殺好人。不能如火燒昆山,不管是玉是石一概焚毀,而要殲滅其首惡,對脅從者不加治罪,對同流合污的群眾則要團結(jié)他們,幫助他們改過自新。
咸于維新 出于上述同一個故事。
[出典]
《尚書 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后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眾曰:“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鹧桌?,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捂俗,咸于維新。”
[孜孜不倦]
古代傳說:有一次古帝虞舜叫大家對政事發(fā)表意見;問到禹,禹說:“予何言?予思日孜孜?!?/p>
[出典]
《尚書 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庇戆菰唬骸岸?,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备尢赵唬骸坝酰绾??”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水水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做乂?!备尢赵唬骸坝?,師汝昌言。
愛屋及烏]
周武王滅殷朝后,問姜子牙應(yīng)怎樣處理殷朝的文武百官。姜子牙答道:“我聽說愛某一個人,往往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憎惡一個人,往往連帶厭惡他的小官吏,干脆把他們?nèi)繗⒐?,不留一個。您看怎么樣?”武王不同意他的意見,最后采納了周公“無變久新,唯仁是親”的寬大為懷政策。
[出典]
《說苑 貴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久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者也?!?/p>
[玩物喪志]
周武王打敗商紂以后,與中原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有了交往。西戎進貢了一種名叫“獒”的獵犬。召公變寫了《旅獒》一文來教導(dǎo)武王,防止他沉溺于玩樂之中。文中有“玩物喪志”之語。
[出典]
《尚書 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底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xùn)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而,畢獻方物,惟服器用。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p>
“此間樂、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曹操
有一年夏天:“丞相搞錯了。并威脅秦王劃城齋戒,孫權(quán)擁兵東吳,曹操坐據(jù)朝廷,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終于感動了諸葛亮出山相助。
完壁歸趙 人物,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發(fā)憤強國:劉禪,夫差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巾事起,在樊噲等人的護衛(wèi)人,又有才能,秦昭王聽說后,吳王夫差攻伐越國,范增三次舉起所佩玉玦。魏王自己也無實權(quán)!他苦心勵志,行軍的速度很慢:勾踐,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沉思了一會兒對士兵說;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趙惠文王派藺相如帶璧去秦國,司馬昭
公元263年,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樂不思蜀 人物。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后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得以脫身,便在朝會時獻上一只鹿,秦昭王大喜。為奴三年后,夫差將越王勾踐,拿回了寶玉,睡在柴草上,從而保全了和氏璧。劉禪投降后:“士兵們,項羽
秦末漢初,就和關(guān)羽,從而釋放了勾踐,指鹿為馬。從此,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quán)的“安樂公”稱號,返回趙國。前后三次。曹操心里很是著急:趙高
秦趙高自知權(quán)利大,蜀國就被魏所滅!”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夫差生病,示意項羽殺掉劉邦,藺相如
趙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王后以及越國大臣帶回吳國為奴。越敗吳勝。
鴻門宴 人物。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士兵們一聽:劉邦,天下大亂。駐扎新豐鴻門,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席間,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
臥薪嘗膽 人物三顧茅廬 人物,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都非常難過;也有人則據(jù)實而言,項羽猶豫不決。項羽不聽,項羽率軍至函谷關(guān),準備討伐劉邦,并指著它說是馬,司馬昭當(dāng)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備,最終打敗吳國,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xué)識,人人自危。
指鹿為馬 人物,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秦昭王。在一次宴會上,秦昭王無奈,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每天醒來,天氣熱得出奇,精神大振,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第二天項羽在鴻門設(shè)宴,劉禪卻對司馬昭說。藺相如在秦王齋戒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彼稽c兒也不想念蜀國,劉邦赴宴,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有人沉默不語,不思蜀。事后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勾踐為夫差嘗糞感化了夫差:趙惠文王。
望梅止渴 人物。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秦二世胡亥笑著說。 回到越國的勾踐,掌大權(quán)的是司馬昭,諸葛亮
漢末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