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求賢的典故
春秋時期天子和國王在接待外國使者或商討國家大事時,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這是最高規(guī)格的接待禮儀。齊桓公因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過后,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東野那里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shù)?!被腹I笑說:“會九九算術(shù)也能算一技之長嗎?齊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是。”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shù)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桓公深感有理,便設庭燎之禮接待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后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這個成語告訴人們:人才無論大小都應得到重視,這樣才算得上真正重視人才。
蟾宮折桂,也有一此傳說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榮桂記》所敘最詳。
文章說江西廬陵周孟聲與其子學顏都是讀書人,在當?shù)睾苡忻麣?。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nèi)有棵大桂樹,枝葉繁榮,樹蔭可遮蓋二畝地面。元末動亂中房屋被焚毀,樹也被燒死,樹枝被砍做燒柴,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樹干竟發(fā)出新芽,不幾年,便又郁郁蔥蔥。有人說,此樹經(jīng)火之后,外焦內(nèi)枯,現(xiàn)發(fā)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說,草木無知,卻得風氣之先。當年寇準病故,人們?yōu)閼{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筍,田氏兄弟鬧分家,其家的荊樹無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樹又復榮,可見周家又將復興。不入,學顏之子仲方考中進士,人們就都認為此樹重榮是祥瑞了。祥瑞之說本出迷信,牽強附會的以自然現(xiàn)象解釋社會現(xiàn)象,毫無可取,但從老樹重榮中,亦可看到桂的頑強生命力。
漢晉以后,又有月中桂樹的傳說盛行,《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有一位吳剛因?qū)W仙術(shù)違規(guī)被罰在月宮砍桂,每砍一斧,桂樹的創(chuàng)傷就會立即愈合,因此吳剛常年在月宮砍桂而始終砍不倒樹。關(guān)于月中桂樹的傳奇故事被古人演繹附會得五花八門,尤其以唐宋兩代為盛。月中桂樹又被命名娑羅樹、騫樹,月中桂樹的果實每年四五月后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深信不疑,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服,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樹的傳說,所以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在古希臘,人們常以月桂樹葉編成冠冕,奉獻給英雄或詩人,以表示崇敬。后來在英國還有“桂冠詩人”的稱號,開始是大學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時,便成為王室御用詩人的專稱。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制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場,每年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紅樓夢》第九回仲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币泽笇m折桂比喻科場得意,也表現(xiàn)出古代人民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推舉人才,在外,不避開自己的仇人,在內(nèi),不避開自己的親人。
這來自于一個典故。說的是晉平公在位時,一次,南陽縣缺少個縣令。
于是,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這個職務合適。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p>
平公聽了很驚訝,說:“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嗎?你怎么推薦仇人呢?”祁黃羊答道:“您是問我誰擔任縣令這一職務合適,并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庇谑?,平公派解狐去任職。
果然不出祁黃羊所料,解狐任職后為民眾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受到南陽民眾的擁護。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軍中尉,于是平公又請祁黃羊推薦。
祁黃羊說:“祁午合適?!逼焦唤麊柕溃骸捌钗缡悄愕膬鹤?,難道你就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薦軍中尉的合適人選,而沒有問我兒子是誰?!?/p>
平公接受了這個建議,派祁午擔任軍中尉的職務。結(jié)果祁午不負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聽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nèi)又不回避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
1、徐孺下陳蕃之榻。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jié)縮,節(jié)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jié)構(gòu)勻稱、節(jié)奏整齊。
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
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
“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4、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云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北砻嫔暇褪钦驹陔蹰w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
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
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 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jīng)?神異經(jīng)》。天柱,極言其高。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托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fā)下文的感慨。 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
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读凶?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p>
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象的神靈。
《離騷》:“吾令帝閽開關(guān)兮,倚閶闔而望予?!保ㄎ医刑扉T守衛(wèi)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
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
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p>
后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8、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
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內(nèi)超遷為太中大夫。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并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
9、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后漢書?梁鴻傳》《后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
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yè),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yè)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通。
學成后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yè)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里打滾。
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yǎng)料喂養(yǎng),又披以紋繡,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國事羈絆,我寧愿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p>
一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后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么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
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
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jīng)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后面有一個“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
梁鴻聞訊后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案Z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后,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
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后,在富商門下做雇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
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jīng)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皹錀f”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烏衣巷的典故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這里曾是東吳時期的禁衛(wèi)軍駐地,由于軍士悉穿烏衣,由此得名烏衣營,后改烏衣巷。
第二種說法:東晉時期王謝兩家居住于此,而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彰顯身份尊貴,所以得名烏衣巷。這種說法在南京民間廣為流傳。
第三種說法:來自南宋時編纂的《六朝事跡編類》,稱劉禹錫詩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乃是誤筆,原是“舊時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個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為業(yè)。海船失事,他誤入烏衣國,娶妻生子。后來,王榭獨自返回故鄉(xiāng)南京,為了懷念烏衣國的時光,便將所住的巷子更名烏衣巷。
擴展資料:
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
1997年,秦淮區(qū)人民政府恢復了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歷經(jīng)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訪王謝華堂蹤跡。
嗟來之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檀弓》:齊大饑。
暢碃扳度殖道幫權(quán)爆護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mào)貿(mào)然來。
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喂"。
半信半疑 原為“半信半不信”。
三國魏嵇康《答張遼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中有:“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半不信耶?”人們逐漸將“不信”改為“疑”,使這一成語更加規(guī)整。半信半疑指對人對事不能肯定,持懷疑態(tài)度。
長林豐草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有:“此猶禽鹿,少見訓育……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苯柚鸽[居、適宜生活之地,也比喻嵇康隱居不仕、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堅定意志。
才長識寡 原為“才多識寡”。南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中有:“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孫登,遂與之游。
康臨去,登曰:‘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敝溉松朴谥螌W,不善治身。
嵇康在輝縣一帶遇到孫登,與他同游相處多日,平時并無多語;臨分別時,孫登曾對嵇康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但這話沒起太大作用,大致是嵇康的性情決定的。因為人的性格不容易被改變。
蹉跎歲月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第七)》中有:“白日忽蹉跎,驅(qū)馬復來歸?!敝柑摱攘舜蠛脮r光。
光陰易逝,世事難料。 得意忘形 《晉書·阮籍傳》中有:“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p>
指人高興失去常態(tài)。得意忘形是人的一種興奮狀態(tài)。
堆案盈機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有:“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愈自勉強,則不能久?!敝笗?、文件或材料堆積得又多又雜。
犢鼻高掛 又引出“聊復爾耳”、“南阮北阮”。三國時期魏國人阮咸,字仲容,僑居山陽多年,竹林七賢之一。
家居于道南,其他阮姓居道北。南阮貧,北阮都很富。
農(nóng)歷七月七,北阮曬衣物,都是綾羅綢緞。阮咸用竹竿掛大布犢鼻裈(農(nóng)村人穿的粗布免襠褲頭)于中庭。
有人譏笑他寒磣。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锤鷦堇?、不能免俗的人,有什么好說的?。敝笇⒉辉擄@露的東西顯露出來或指甘于清貧,不卑不亢,不與世間惡俗同流合污的人士。
法常評酒 釋法常,河陽人,喜嗜酒,常醉,醉則大睡,醒后即吟“優(yōu)游曲世界,爛漫枕神仙。”對人說:“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樂其可得而量也,轉(zhuǎn)而入于飛蝶都,則又蒙騰浩渺而不思覺也。”
釋法常當是焦作地區(qū)有史記載的 “酒中仙客”之一。 廣陵散絕 南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中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廣陵散》源于廣陵地區(qū)(今安徽壽縣一帶),民間樂曲,長45個樂段,隋以前的樂譜,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聶政刺韓”故事,聶政受韓國大臣嚴遂之托,刺殺韓國權(quán)相韓傀。
“廣陵散絕”引指某種學問、技藝失落或某種傳統(tǒng)中斷,后繼乏人;“廣陵散絕”何嘗不是指曹魏政權(quán)的中堅力量在與司馬氏的斗爭中倒掉、徹底垮臺? 廣武之嘆 《晉書·阮籍傳》裴松子注引東晉孫盛《魏氏春秋》、《三國志·魏書·阮籍傳》中有:“(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zhàn)區(qū),乃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乎!’”指觸景生情,感嘆當時缺乏能人,使徒有虛名者得逞于世;隱喻庸人得志。 鶴立雞群 三國時期魏國,嵇康(字叔夜)身高七尺,偉岸俊爽,才華橫溢,時人稱之“龍章鳳姿”。
當時,有人對王戎說:“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蓖跞终f:“您還沒見過他父親(嵇康)呢?!?/p>
山濤曾說:“嵇叔夜的為人,像山巖上的孤松獨立;他醉的時候,又像玉山將崩倒?!奔础坝裆奖李j”。
“鶴立雞群”指象鶴站立在雞群中那么顯眼。借喻人的儀表和才能出眾。
黃公酒壚 南北朝宋劉慶義《世說新語·傷逝》中有:王戎“經(jīng)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
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
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指景在人去、傷逝憶舊的言辭、情緒和代名詞。
借酒澆愁 原為“酒澆壘塊”。東晉郭澄之《郭子》中有:“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指借喝酒排解心中對時事的憂悶、郁結(jié)。 嵇康鍛鐵 三國時期魏國,嵇康手藝靈巧,善鍛鐵。
住宅邊流水環(huán)繞一棵大柳樹,家人鄰居常在樹下閑戲,嵇康在樹下打鐵。家里不富裕,但有人要求打鐵具,嵇康欣然應允,卻少收錢。
親友舊交帶著酒肉、澄沙糕來到這里,嵇康就與他們一起暢飲、交談,直到吃喝完畢?!帮靛戣F”指閑適和諧、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短暫的、令人難忘的生活片段。
嵇康疏懶 三國時期魏國,嵇康的《與山居源絕交書》中有:“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jīng)學,性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一月常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還有“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幾。
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p>
當時,山濤由選曹郎升遷它職,想舉薦嵇康替代自己原來的官職,嵇康做《與山居源絕交書》予以拒絕。說自己庸俗不堪,不敢輕視朝廷,怕辱沒了大將軍,其實是說自己不宜、不愿、不想、不屑參與時政。
越俎代庖 ( yuè zǔ dài páo )
解 釋 比喻超出自己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出 處 《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
近義詞 包辦代替
反義詞 自力更生
英 文 put words into somebody's mouth <exceed one's duties and meddle in others' affairs ;take sb's job into one's own hand>
典 故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杰出的領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導權(quán)讓給許由。唐堯?qū)υS由說:“日月出來之后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后還去灌溉,對于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您如果擔任領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著這個位置還有什么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沽名釣譽嗎?我現(xiàn)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干什么?鷦鷯在森林里筑巢,也不過占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里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