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蛇有關的成語 蛇蝎心腸:或“毒似蛇蝎”。
毒蛇和蝎子是著名的毒物,因此以這兩種毒物來形容人的毒辣。 佛口蛇心:佛是慈悲的,蛇是狠毒的,這是形容人口上甜蜜,心中狠毒,等同于“口蜜腹劍”。
杯弓蛇影:這也是形容人對蛇的極端恐懼之情,有點類似于“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杯弓蛇影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據(jù)《晉書·樂廣傳》記載,樂廣有個很親密的客人,樂廣問他為什么這么久沒來作客??腿嘶卮鹫f:“上次來的時候,承蒙你請我喝酒,剛要飲酒時,看見酒杯中有一條蛇,感來很惡心,喝下這杯酒之后就生病了?!?/p>
當時樂廣客廳壁上掛著一把角弓,弓上用油漆畫著一條蛇。樂廣思量客人酒杯中的蛇就是角弓映在杯子中的影子,于是他又在客人上次坐過的地方重新請客人喝酒,問客人說:“酒杯中又看到了什么嗎?”客人回答說:“同上次見到的一樣?!?/p>
樂廣就向客人說明了原因,客人的疑惑豁然開朗,久治不愈的病立刻就好了。樂廣的客人對蛇恐懼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見到酒杯中的“蛇”就重病了好長時間,而一旦明白那條莫須有的“蛇”不過是一張弓的影子時,重病馬上就好了。
這生動地說明蛇在人們心中狠毒的形象。后來,“杯弓蛇影”就用來比喻人們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打草驚蛇:這個成語也有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叫王魯?shù)娜俗鳟斖靠h令,專門搜刮民財。
有一次有人控告王魯?shù)牟肯仑澸E,王魯判決時說:“你雖然是在打草,但我已經象受到驚嚇的蛇一樣。”意即別人雖然控告王魯?shù)牟肯?,但王魯自己也受到警告?/p>
可見“打草驚蛇”的本意是比喻懲治某人,而警告另一人,類似殺雞儆猴。后來比喻做事尤其是在偵查、破案時,行動不縝密,致使對方有了防備。
撥草尋蛇:蛇一般總是躲在暗處,比如草叢是,為了找到蛇,先末將草從撥開?!皳懿輰ど摺钡淖置嬉馑?,類同于“順藤摸瓜”,但也比喻沒事找事,惹是生非。
引蛇出洞:與“撥草尋蛇”有點近似。因為蛇在洞中,不便捕捉,所以要想辦法將蛇引出洞外,再給以捕捉或消滅。
“引蛇出洞”,形容先引誘敵方充分暴露,以靜制動,然后將其殲滅。 虎頭蛇尾:比喻做事前緊后松,有始無終。
因為虎的頭威猛,而蛇的尾細短。但“虎頭蛇尾”的最初是形容為人狠毒,因為虎咬人用頭,蛇纏物是用尾。
強龍壓不住地頭蛇:外來的龍雖然龐大強壯,可是面對小小的占有于時地利的蛇,也不得不讓它三分。這名俗語比喻外來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卻斗不過當?shù)氐膭萘Α?/p>
人心不足蛇吞象:或為“巴蛇吞象”。傳說古時四川有一條蛇,頭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頭象,三年之后名勝的骨頭才吐出來。
比喻人心不足,貪午無厭,得寸進尺,這山望著那山高。 畫蛇添足:蛇是沒有腳的爬行動物,畫蛇而要添上腳,它不是多此一舉嗎?事實正是如此。
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楚國有個人賜給他的門客們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著說:“不只一壺酒,大家都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又喝不完;不如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好的人喝酒?!?/p>
其中有一個門客最先把蛇畫好,他把酒壺拿過來正要喝,看到別人都還沒有畫好,于是行意地左手拿著酒,右手拿著樹枝,說:“我還能為蛇畫上腳?!彼€沒有畫成功,另一個人把蛇畫好了,從他手中把酒奪過來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上腳呢?”說完,拿著酒就喝。
這個故事中為蛇畫腳的門客沒有喝到酒是對他無事找事的懲罰。后來就用“畫蛇添足”比喻多此一舉。
龜有龜路,蛇有蛇道:龜是用腳爬行的,蛇雖然沒有腳,但它也有自己的行走辦法,二者盡管方式有別,卻都可以爬行。這名俗語比喻各有各的門路,各有各的生存方式或追求目標。
筆走龍蛇:蛇逶迤而行,蜿蜒流暢。比喻運筆流暢,猶如龍蛇舞動,形容書法蒼勁灑脫,類似于龍飛鳳舞;也比喻行文流暢,才思敏捷,寫文章速度快,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春蚓秋蛇:出自《晉書·王羲之傳》,形容缺乏功底和氣勢的書法。 牛鬼蛇神:源出唐代杜牧《李長吉歌詩敘》,用來形容詩虛幻怪誕。
后來,這成語的意思發(fā)生的變化,一般用來指各種掛一漏萬人。文化大革命中,它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成語之一。
有關“蛇”的成語和典故有:蛇蝎心腸 杯弓蛇影 佛口蛇心 打草驚蛇 撥草尋蛇
1. 蛇蝎心腸 [ shé xiē xīn cháng ] 蝎:一種蜘蛛類的毒蟲。形容心腸狠毒。
造句:這個女人把自己的孩子打得遍體鱗傷,好一副蛇蝎心腸!
2. 杯弓蛇影 [ bēi gōng shé yǐng ] 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造句:黑夜走路,千萬別杯弓蛇影,那樣只會自己嚇自己。
3. 佛口蛇心 [ fó kǒu shé xīn ]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造句:哭哭啼啼,凄凄慘慘,只因不忠不孝傷天理,佛口蛇心墮此門。
4. 打草驚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造句:這是敵人的先頭部隊,放他們過去,以免打草驚蛇,影響全殲敵人主力的計劃。
5. 撥草尋蛇 [ bō cǎo xún shé ] 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造句:反戳狗臀壓扁狗背棒挑癩犬打草驚蛇撥草尋蛇天下無狗。
其實就是“巴人尚蛇”的故事。
宋·陸佃《埤雅》釋巴蛇曰:“巴者。食象之蛇,其字象蜿蜒之形。
其長千尋,青黃赤黑?!惫薄渡胶=泩D贊》詩:“象實巨獸,有蛇吞之。
越出其骨,三年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p>
(屈原《天問》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疑問)所謂巴蛇,實際上就是蟒蛇。我國蟒蛇科動物主要分布在南亞熱帶地區(qū),屬東洋型。
秦嶺、大巴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屬動物地理學上劃分的東洋界??颊及l(fā)現(xiàn)表明,在大溪文化時期,長江三峽及其周邊地區(qū)氣候溫潤、森林茂密,適宜蟒蛇科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
考查占籍中所載之巴蛇出產:地宅要有兩處:—在古云夢澤洞庭湖一帶。《淮南子·本經訓》載:“堯之時……封 、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斷修蛇于洞庭。”修蛇即長蛇,亦即巴蛇。
六朝宋·庾仲雍《江記》云:“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古巴陵在今湖南岳陽,這說明上古時期巴人活動的地域已南達洞庭湖一帶。
《戰(zhàn)國策·魏策》載稱:“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卑腿水斒敲缫?。
巴蛇的另一產地在大巴山。大巴山古時亦稱蛇山、巴嶺山,《山海經·中次九經》載:“高梁之山……又東四百里日蛇山?!?/p>
這座山因有巴人在這一帶聚居而義盛產巴蛇而得名。據(jù)《水經注》和《蜀中名勝記》記載,大巴山山北有“神蛇戊”、山南有“巴蛇洞”,皆古時出,“巴蛇之遺跡,,出產巴蛇和流傳巴蛇傳說之地,也正是古代巴人生息繁衍和曾經生活過的地區(qū)。
蛇的出現(xiàn)大概在1.5億年以前,毒蛇的出現(xiàn)則要晚得多。
它是由無毒蛇進化而來,在2700萬年前才出現(xiàn)。目前世界上的蛇約有3000種,其中毒蛇有600多種。
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巴多斯等島上的線蛇,是世界上最短的無毒蛇,只有9厘米長,最長的線蛇王也不過11.94厘米。
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網蛇,一般都超過6.25米,最長的可達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更長,竟達11米以上,體重100多公斤。
已經證實蛇最重的紀錄,是1960年在巴西城發(fā)現(xiàn)的一條南美蟒蛇,重227公斤,長8.46米,腰圍111.76厘米。世界上最毒的蛇為海蛇,這種蛇出沒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阿西莫暗礁附近,它每次分泌的微量毒液,就足以使上萬只老鼠當場斃命。
蛇的壽命一般在幾年到二三十年之間,長壽的綠茸線蛇,每年長一圓環(huán),1978年在南太平洋深海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已活了1687歲。 蛇非常聰明靈活,故《圣經》上有“溫馴如鴿子,智慧如蛇”之說。
蛇的捕食本領相當高強,能吞進比自己大許多倍的食物。我國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傳說,說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頭。
非洲有一種食蛋蛇,還沒有人的手指粗,卻可以吞進雞蛋和鴨蛋,吃完蛋清和蛋黃后,還能吐出蛋殼;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綠色,舌尖上長有果子形的圓舌粒,跟櫻桃相似,小鳥誤認為是果子,因啄食而喪生;東南亞和非洲魯什馬河流域的飛蛇,其肋骨具有較強的活動性,滑翔時能展開,使身體呈扁平狀,故能從樹枝高處躍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時快得像離弦的箭,能吞食飛行的小鳥;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于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沖刺,追趕逃跑的獵物。 蛇的記憶力很好,也非常記仇,能準確地認出曾經傷害過它的人,多年以后還會伺機進行報復。
蛇的同類受到侵犯時,有時也會群起而攻。但蛇也會報恩,古書上曾記有“隋侯見傷蛇而醫(yī)之、活之。
蛇愈而去,銜夜光珠以報”的佳話。蛇對音樂非常敏感。
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就有耍蛇的職業(yè),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條條蛇裊裊起舞,舞姿靈活柔美,引人入勝。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還可以馴養(yǎng)成家蟒,負責守家和“照看”幼兒。
印尼佛羅勒斯島上居民飼養(yǎng)的無毒蛇能隨同主人一起下地干活。種子入土后,它便守在地里,驅趕啄食種子的野鳥;樹上的果子成熟了,家蛇便爬上枝頭,甩動尾巴,將成熟的果子打下。
一些國家還利用毒蛇來守衛(wèi)金庫。他們除了使用現(xiàn)代化的裝置外,再放進一兩條劇毒蛇,使盜金者望而生畏。
更為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環(huán)。非洲喀麥隆西部,有一種細如手指的“銀槍蛇”,花紋極美,當?shù)貗D女捕獲后拔去毒牙,將蛇尾扎成小圓圈,系上細線穿在耳垂上。
銀槍蛇時時昂起頭,吐出火紅的舌信,非常有趣。 蛇全身是寶。
蛇肉鮮美可口,營養(yǎng)豐富,為餐中佳肴。蛇膽、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蛻,乃至蛇血、蛇腸雜等均可入藥治病。
將蛇浸制藥酒,能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神經痛等癥。五步蛇還是治療頑固性瘙癢和麻風的傳統(tǒng)要藥。
蛇膽非常名貴,能驅風除濕、明目益肝。蝮蛇干粉可治惡性腫瘤、風濕癥,若配以草藥,有延年益壽的奇功。
蛇毒是稀世之寶,可制成鎮(zhèn)痛、抗毒、抗凝血的良藥。蛇毒遠比黃金還貴,1克蛇毒價值數(shù)萬美元。
蛇曾是人們崇拜的一種動物。一些原始部落,如美洲印第安人就有9個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將響尾蛇作為民族標志。
澳洲的華倫姆格人有一種圖騰崇拜儀式。儀式上,人們用顏料涂抹全身,扮成蛇的樣子且歌且舞,謳歌蛇的歷史與威力,祈求蛇神護佑。
原始社會解體后,崇拜蛇的風俗在許多民族中仍相當普遍。 巨蛇之最 翻開世界記錄,這頂世界巨蛇之最的桂冠究竟由誰擎走仍引來一番熱鬧爭論。
為水蟒贏來蛇王之稱的是其整個身體的大小以及體重。而與這只蛇王分庭抗鈞的則還有亞洲網紋蟒。
巨蟒類的身長創(chuàng)下了當今的世界記錄:最長的居然達到33英尺。盡管它的長度超過了那只世界記錄保持者,但蛇王的腰身周長則遠遠超過這只亞洲巨蟒。
棲息在南美洲叢林中的水蟒能夠長到一個高大成人那樣粗。大到足以一口氣吞下一個成年人! 水蟒 發(fā)現(xiàn)地點:在流向南美洲亞馬遜河的支流中。
可怕的數(shù)據(jù):目前這只體積最大的水蟒經測量約有28英尺長,44 英寸粗。據(jù)科學家估計,它的體重肯定超過了500磅。
就體型而言,只有網紋蟒能與這只世界最大水蟒實力相當。 關于蛇的傳說 據(jù)說,很久以前,蛇并非脫皮,而是人。
人活到一定歲數(shù)會變老,便會躲到門的角落。七天七夜之后,便脫掉身上的老皮,而變地年輕。
但是這樣會很痛苦。于是上帝說,不如讓蛇脫皮吧,讓人活著少一點痛苦。
于是蛇便每一年都脫皮。可是不脫皮的人卻依然痛苦的活在這世界上。
有關蛇的成語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撥草尋蛇: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打草驚蛇:原比喻懲甲菟乙。
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打蛇打七寸: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
劉邦當初斬白蛇是"斬蛇起義"典故。
拓展資料:
"斬蛇起義"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前的歷史典故。講述了劉邦在芒碭山斬蛇之后正式舉起反抗暴秦的義旗的故事。 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藝術作品中,京劇里面的《白蟒臺》、《蕭何月下追韓信》、《大保國》對此均有描述。
出處:
歷史典故,選自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原文: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愿從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shù)里,醉因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谷嗽唬骸笅炞雍螢橐姎??」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shù)?,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谷四艘詪灋椴徽\,欲笞之,嫗因忽不見。后人至,高祖覺,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褂谑且驏|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譯文:
漢高祖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里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被按罪被殺。于是走到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就停下來,飲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農民都放了。并且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跑了。"這些農民中愿意跟隨劉邦的有十多個。劉邦帶醉行走在豐西澤中,讓一個農民在前面探路。這個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趁著酒勁說:"大丈夫獨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于是走到前面拔劍將蛇斬斷。蛇從正中間被分為兩段。走了幾里地,劉邦醉得倒下睡著了。劉邦隊伍中走在后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匆娨粋€老太太在路邊連夜放聲啼哭。問她為什么這樣傷心,說:"我兒子被人殺了,所以痛哭"。問她兒子為什么被殺,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現(xiàn)在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人們以為她胡說八道、散布謠言,想打她,這個老太太突然不見了。后面的人趕到前面,劉邦才醒過來,人們報告了他這一情況。只有劉邦心里覺得很高興,心生自豪感,跟隨他的人越來越敬畏他。秦始皇曾經說:"東南方向有天子氣"。于是親自東游來驗證,劉邦懷疑秦始皇說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來,藏到荒涼的芒碭山的深山老林中。呂雉和其他人都尋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跡罕至之處找到。劉邦覺得奇怪,就問是怎么回事。呂雉說:"你在的地方頭上總有云氣凝結,所以我們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總能找到你"。劉邦聽了很高興,沛縣中的人知道后,許多人都來歸附劉邦。
歷史意義:
劉邦斬蛇起義的故事充分說明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道理。高傲的秦始皇自信的認為有了強大的軍隊、占盡地利的關中之地,再加上采用"焚書坑儒"這樣的政令控制住了國家的精神文明傳播,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了。然而給人當長工的陳勝吳廣、項羽和劉邦在轟轟烈烈的反秦斗爭中不到三年就推翻了這個空前強盛、烜赫一時的秦帝國。
劉邦的成功不僅著實為當時天下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惡氣,而且推翻了"君權神授"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使人民開始覺得"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革命信條并不是不現(xiàn)實的。當然這也給后世的幾任漢朝皇帝鞏固自己真龍?zhí)熳拥臋嗤圃炝瞬恍〉穆闊钡綕h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忠孝仁義的思想確定為國家的教育準則后,漢朝的社會思想才逐步趨于穩(wěn)定。這也為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地位的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