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
枇杷樹(6張)
什么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后來有些書里也跟著說“枇杷,一名盧橘?!边@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里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幾樣東西是并列陳述的??梢姳R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李時珍說:“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笔呛軐Φ?。
楊萬里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鼻懊媪洌瑢﹁凌说男螤钸€算描述準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一個失敗的著例。楊萬里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至于最后兩句,更不知他說些什么。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么打緊?
枇杷樹形整齊美觀,葉大蔭濃,四季常春,春萌新葉白毛茸茸,秋孕冬花,春實夏熟,在綠葉叢中,累累金丸,古人稱其為佳實。
宋代宋祁詩句:“有果實西蜀,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
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是對枇杷樹的花、葉、果的寫實,非常確切。
唐代羊士諤詩句:“珍樹寒始花,氤氳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
鰯鰯碧海風,蒙蒙綠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悅?!?/p>
描繪了枇杷樹如亭亭玉立抄女,不與人爭春,而在萬花凋零,秋葉飄落和晚秋季節(jié)里,才開始孕育花蕾到寒冬開放,迎著霧雪,獨顯高潔,留下金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枇杷適應性強,除植于公園外,也常植于庭園。太湖邊及湖中島上的枇杷獨佳,由于冬日水汽霧氣,保護了冬日花朵不受寒害,故年年碩果累累。
其果可食,味甘美;果、葉可供藥用;木材紅棕色,質(zhì)硬而韌,可做手杖、木榔頭、木棒等。 蘇東坡“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有人問他:盧橘是什么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后來有些書里也跟著說“枇杷,一名盧橘?!?/p>
我想,這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里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
幾樣東西是并列陳述的??梢姳R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
李時珍說:“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笔呛軐Φ?。
楊萬里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
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p>
前面六句,對枇杷的性狀還算描述準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
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一個失敗的著例。楊萬里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
至于最后兩句,更不知他說些什么。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么打緊? 還有一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說:送上琵琶兩筐云云。
收禮的人于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p>
詩雖俏皮,但一面吃著人家送來的枇杷,一面作詩嘲諷,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中國字那么多,要不寫錯幾個字,也難。
如果寫錯兩個字就要作首詩,這樣的詩是可以無窮無盡的。記得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吧,劉半農(nóng)是北大招考的閱卷官,因為考生寫了幾個錯別字,便大發(fā)詩興,做了好幾首閱卷雜詩,把考生大大地譏諷了一頓。
其中一首因?qū)W生把“留學”寫成了“流學”,劉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彌天罪,罰往西洋把學流。應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盡一鍋油?!?/p>
魯迅很不以為然,寫下了《“感舊”以后(下)》這篇文章,認為可笑的不是那些剛剛畢業(yè)的中學生,而是以此作為笑柄濫加譏諷的大教授。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學生,識字不多或許因為沒錢讀書,或許另有其他的原因。
倒是那些自以為官高權重,本事比天大,到處題辭而又到處出丑、別字連篇的人,臉皮比城墻還厚,不妨刺他幾句,但這樣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譏諷的。
六紅的故事
“六紅的故事”說的是王獻臣兒子一夜豪賭,一把骰子將拙政園輸給了徐氏。古代筆記,記錄了這件事情。據(jù)說,當時徐少泉拿一千兩銀子與王獻臣的兒子賭博,約定撒出去骰子上六點的顏色是紅色的人獲勝。賭了許久,等到他輸?shù)貌畈欢嗔?,徐不泉就招呼妓女進酒,而且器樂合奏。等到他開始疲倦的時候,徐少泉就要他以拙政園來賭,并暗暗地拿出六面都是六點紅色的骰子一擲,只見骰子的六點都是紅色,在座所有的人都驚奇得大叫,因為一般是絕不可能的事。王獻臣兒子不知是作弊,惘然若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于是拙政園就輸給了徐少泉。后來王獻臣的兒子一蹶不振,家道敗落,到了孫子一輩窮得以吊喪為業(yè)。
歸田園居掌故
王心一死后,子孫繼承此園,康熙三十五年(1696),其曾孫遴如命畫工柳遇作《妝雪堂圖》,沈德潛為之作記。
據(jù)《聞見偶錄》、《紅蘭逸乘》載,康熙五十二年(1713)冬,有虎自太湖來,竄至園中,傷了二十余人。官兵至園中捕虎,園內(nèi)仿峨嵋棧道之山石,在打虎時被槍炮攻毀。后把虎驅(qū)趕至了園帝一間茅屋中,才將虎擊死。園中亂石塞途,游人莫入。
至嘉慶年間,王氏子孫中落,園也漸漸荒廢。嘉慶二十二年(1817),園中包山石為吳縣潘奕雋所得。石古樸可愛,移置擷芳亭外,題曰“米友”,潘奕雋作八分書,請湯警齋鐫于其上,并作詩記之。
詩仆商山子
乾隆初年,拙政園中部歸太守蔣棨所有,名“復園”。商山子就是蔣氏家中的奴仆。他本姓薛,從小出生很苦,年滿十二歲時,就賣身為奴,伐木、沽酒,樣樣學著做。后來當了小主人的伴讀書童,一邊侍候筆硯,一邊跟著學習。過了十余年,經(jīng)他不斷努力,解吟詩、好書畫,學問超過了主人,自號“商山子”。袁枚曾作《商山子歌》贊美他的學問和品德。
乾隆三年(1738),蔣棨會親友于園中,請洞庭葉震初繪《復園嘉會圖》,圖中二十九人,商山子為其中之一。
七十余歲時,他自繪小象,袁枚、蔣立崖刺史皆有題詠,潘奕雋也曾作詩以贈。
忠王李秀成在見山樓
據(jù)范煙橋老先生于1960年向錢正講述,忠王李秀成住在見山樓的一些故事。
清咸豐十年(1860)農(nóng)歷四月十二日(公歷6月2日),太平軍進蘇州,以拙政園作為忠王府,忠王李秀成就入住在“見山樓”上。
這座見山樓,獨立在水池中,三面環(huán)水,只有西邊通連陸地,當年東北邊的那座曲橋還沒有建造,因此十分安全。如有刺客潛入樓下,找不到上樓的樓梯和通道,這是見山樓與眾不同之處。真正的上樓通道,卻在意想不到的外邊爬山廊上,只要這里站上崗哨,就可以保證忠王的安全。
忠王入住以后,每天早上總是在樓上梳洗。無意中,被北面圍墻外的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那時圍墻外有高高的荒墩,聽到消看書,一早都有一些農(nóng)民站在高墩上,看那個穿著黃色袍服的太平軍將領梳洗。日子一長,忠王和農(nóng)民搭起話來,農(nóng)民也把一些情況說給忠王聽。
一天,有個農(nóng)民告訴忠王,說在山塘街上,有個虎丘農(nóng)民,挑了一擔青菜到山塘街上去賣,碰到一個太平軍,強買去這擔菜,只給了很少的錢。忠王聽了,大為震怒,立刻下令追查。結果查明,這個太平軍不是從廣西打出來的老兵,而是不久前在南京清軍南大營中投順過來的清兵,舊習氣沒有改掉,確實用低價強買了農(nóng)民的一擔青菜。忠王下令,在山塘街斬首示眾,嚴令部下,一律公賣公買,違令者斬。
為了保護百姓利益,忠王將山塘街劃為“貿(mào)易區(qū)”,不論軍民人等,一律公平買賣,從此生意興隆。忠王還下令,在山塘河上的“白姆橋”、“新橋”等通向山塘街的每座橋上,裝上柵欄門,不準太平軍隨便進入山塘街,以保證貿(mào)易街上正常的經(jīng)營。老百姓對忠王十分感激,自動發(fā)起,建造了一座牌坊,上面軍上“民不能忘”四個大字,以表示對忠王的愛戴??上н@座牌坊在清兵攻下蘇州時被毀掉了。
枇杷來歷:產(chǎn)甘肅、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各地廣行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者。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也有栽培。
名稱:枇杷,別名:蘆橘、金丸、蘆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經(jīng)歷、歷史:枇杷在古人的文化中生活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其實對他們而言枇杷就代表著一種美好的事物,它象征著吉祥。在我們傳統(tǒng)的思想中,就有那么幾種樹是吉祥的代表,比如槐樹、椿樹、梅樹以及桃樹等等,而枇杷樹如這些樹一樣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
而古人們對枇杷樹的喜愛,從古人們留下來的詩詞歌賦中就可以看出,有些人是單純地贊其果實的好吃,而有些人是以物寄自己的相思。而枇杷從唐宋宗時期就被視為一種貢品,是宮廷貴族們才可以享用的。
枇杷樹從園林觀賞性上來說,有這樣的三大方面,首先就是枇杷樹整體的形象是比較繁茂整齊的,其次就是金燦燦的果實給人極佳的視覺感受,再者就是它所蘊含的寓意了,能夠讓人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因此在古人們的眼里,枇杷是深受文人墨客們的喜愛的,還有“果中之皇”的美譽。其實枇杷的藥用價值也是非常高的,不論是果實、花、葉子還是種子,都是可以用藥的,對經(jīng)??人缘娜藖碚f是救星。
擴展資料:
樹高3~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別名又叫蘆橘、蘆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
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枇杷
枇杷(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英文名:Loquat),中文古名蘆橘,又名金丸、蘆枝,是薔薇科中的蘋果亞科的一個屬,為常綠小喬木。樹冠呈圓狀,樹干頗短,一般樹高3至4米。葉厚,深綠色,背面有絨毛,邊緣成鋸齒狀。枇杷原產(chǎn)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
枇杷是亞熱帶樹種,原產(chǎn)我國西部四川、陜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長江以南各省多作果樹栽培,江蘇洞庭及福建省云霄都是枇杷的有名產(chǎn)地。福建省云霄縣還被譽為中國枇杷之鄉(xiāng),在每年的3月28日都會舉辦大型的枇杷節(jié)晚會。
枇杷樹形整齊美觀,葉大蔭濃,四季常春,春萌新葉白毛茸茸,秋孕冬花,春實夏熟,在綠葉叢中,累累金丸,古人稱其為佳實。宋代宋祁詩句:“有果實西蜀,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笔菍﹁凌藰涞幕ā⑷~、果的寫實,非常確切。唐代羊士諤詩句:“珍樹寒始花,氤氳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鰯鰯碧海風,蒙蒙綠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悅。”描繪了枇杷樹如亭亭玉立抄女,不與人爭春,而在萬花凋零,秋葉飄落和晚秋季節(jié)里,才開始孕育花蕾到寒冬開放,迎著霧雪,獨顯高潔,留下金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枇杷適應性強,除植于公園外,也常植于庭園。太湖邊及湖中島上的枇杷獨佳,由于冬日水汽霧氣,保護了冬日花朵不受寒害,故年年碩果累累。其果可食,味甘美;果、葉可供藥用;木材紅棕色,質(zhì)硬而韌,可做手杖、木榔頭、木棒等。
蘇東坡“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什么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后來有些書里也跟著說“枇杷,一名盧橘。”我想,這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里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幾樣東西是并列陳述的??梢姳R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李時珍說:“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是很對的。
楊萬里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鼻懊媪洌瑢﹁凌说男誀钸€算描述準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一個失敗的著例。楊萬里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至于最后兩句,更不知他說些什么。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么打緊?
還有一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說:送上琵琶兩筐云云。收禮的人于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痹婋m俏皮,但一面吃著人家送來的枇杷,一面作詩嘲諷,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中國字那么多,要不寫錯幾個字,也難。如果寫錯兩個字就要作首詩,這樣的詩是可以無窮無盡的。記得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吧,劉半農(nóng)是北大招考的閱卷官,因為考生寫了幾個錯別字,便大發(fā)詩興,做了好幾首閱卷雜詩,把考生大大地譏諷了一頓。其中一首因?qū)W生把“留學”寫成了“流學”,劉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彌天罪,罰往西洋把學流。應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盡一鍋油?!濒斞负懿灰詾槿唬瑢懴铝恕丁案信f”以后(下)》這篇文章,認為可笑的不是那些剛剛畢業(yè)的中學生,而是以此作為笑柄濫加譏諷的大教授。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學生,識字不多或許因為沒錢讀書,或許另有其他的原因。倒是那些自以為官高權重,本事比天大,到處題辭而又到處出丑、別字連篇的人,臉皮比城墻還厚,不妨刺他幾句,但這樣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譏諷的。
枇杷與櫻桃、楊梅并稱初夏三姐妹,品種有二百多種。枇杷論成熟期,可分早、中、晚三類,早熟品種五月即能面市,中熟品種于六月大批登場,晚熟品種可延至七月上旬。依果形分,有圓果種和長果種之別,一般圓果種含核較多,長果種核少或獨核者居多。按果實色澤分,又分為紅肉種和白肉種,紅肉種枇杷因果皮金黃而被稱為“金丸”,如宋代陸游所寫的“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卑兹夥N枇杷肉質(zhì)玉色,古人稱之為“蠟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寫“顆顆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飛書寄蠟丸”。就品種而言,紅肉種皮厚易剝,味甜質(zhì)粗,宜于制罐頭。而白肉種皮薄肉厚,質(zhì)細味甜,適于鮮食。枇杷名品有:浙江余杭的“軟條白砂”,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鐘”,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蘇吳縣的“照種白沙”,汁多質(zhì)細,風味鮮甜。
枇杷與琵琶 從前有一個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辦。
不料這個下人不知道枇杷,以為官人心血來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湯羹。故事不知見之于《笑府》還是《笑林廣記》記不起來了。
不過,據(jù)說現(xiàn)在還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雞頭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 前者是常綠小喬木,原產(chǎn)我國,長江以南栽培較多。
后者為撥弦樂器之一,體半梨形,曲頸,四弦。戴假指甲彈奏,音域?qū)拸V,常用于獨奏、合奏和伴奏。
這樣兩種名同音而實大異的東西何以常被牽扯在一起,甚至連頗有名頭的文人也會出錯,其故安在?其實說來簡單,蓋我國古代「枇杷」與「琵琶」可以通用。 請看《雅謔》中的一段記載: 「莫廷韓過袁履善先生,適村人獻枇杷果,帖書『琵琶』兩字。
相與大笑。某令君續(xù)至,兩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為問,袁道其故。
令君曰:『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令君賞譽再三,遂定交?!惯@首七絕詼諧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聲韻,中規(guī)中矩,剝?nèi)ニ诳喑爸S的「外殼」,實在是一首好詩。
「令君賞譽再三」,我亦云然。 同樣的「雅謔」還見于明代蘇州大畫家沉周(石田)的故事。
有一次,別人送枇杷給沉石田,來信中也將「枇杷」寫成「琵琶」,沉即作書答道:「承惠琵琶,開奩駭甚!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于潯陽,明妃怨于塞上,皆為一啖之需耳!今后覓之,當于楊柳曉風、梧桐秋雨之際也。
」沉石田老先生的短札典麗清雅,不失有明一代小品宗風,且連用兩典(白居易潯陽江頭夜聽琵琶與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彈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一「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這是沉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兩則「雅謔」中的士大夫和大畫家沉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寫成「琵琶」,不免苛求過甚,說得重一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為枇杷的得名是由于「其葉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這樂器,專家考證乃昉自漢代,秦漢以前既無「枇杷」之名,亦無「琵琶」之器。
后來,琵琶廣泛流行,并成了妓女的必備之物,因而,「琵琶」、「枇杷」與妓女便結上了不解之緣。沉石田所說的白居易「司馬淚于潯陽」的《琵琶行》固然傳誦至今,而同時代的元稹亦留下了「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下閉門居」的詩句,因此,后來人們稱妓女居所為「枇杷門巷」,可「枇杷門巷」未必真的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
還有,婦女改嫁,舊時稱為「琵琶別抱」,可見「枇杷」與「琵琶」自古以來便難舍難分,把「枇杷」寫成「琵琶」在古時是可通的?,F(xiàn)代人當然不會把兩者溷用了。
先說一個小故事助興:從前有一個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辦。不料這個下人不知道枇杷,以為官人心血來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湯羹。
故事不知見之于《笑府》還是《笑林廣記》記不起來了。不過,據(jù)說現(xiàn)在還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雞頭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 前者是常綠小喬木,原產(chǎn)我國,長江以南栽培較多。后者為撥弦樂器之一,體半梨形,曲頸,四弦。
戴假指甲彈奏,音域?qū)拸V,常用于獨奏、合奏和伴奏。這樣兩種名同音而實大異的東西何以常被牽扯在一起,甚至連頗有名頭的文人也會出錯,其故安在?其實說來簡單,蓋我國古代「枇杷」與「琵琶」可以通用。
請看《雅謔》中的一段記載: 「莫廷韓過袁履善先生,適村人獻枇杷果,帖書『琵琶』兩字。相與大笑。
某令君續(xù)至,兩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為問,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
』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
在西漢時期,大儒學家董仲舒在年少時就讀書非??炭嗾J真,經(jīng)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常??斓嚼杳髑安潘?,然后雞一叫,就又來讀書,總共也睡不到三小時。他的書房緊靠著姹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總是讀書。
有人勸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讀書,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顧讀書,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討論詩書?!焙髞硭蔀橛忻母叩炔┦?,公開聚眾講學,弟子遍布四方。
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來的弟子有的甚至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后來用以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擴展資料
一、人物介紹
董仲舒通過總結繼承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主要政治思想,總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經(jīng)驗,提出了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學理念,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董仲舒認為古人制定的治國理念是保證社會進步的絕對必要條件。這些理念是圣人根據(jù)天道提出的,必須認真遵循。
上天高高在上隱藏自己顯示自己的威嚴,同時給人們降下仁愛,突出體現(xiàn)了其君權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為承天命而管理國家的人。
二、詞匯解析
1、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2、釋義:窺:觀賞。園:花園。原指漢代董仲舒專心治學;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頭鉆研;不為外事分心。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的學習精神。
3、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4、近義詞:專心致志、全神貫注
5、反義詞: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6、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罚荷w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白話文: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埋頭苦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目不窺園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董仲舒治國理念的大一統(tǒng)情懷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