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小男孩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叮囑他等會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時,小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小男孩兒,微笑著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小男孩接過方糧,愣住了。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高興地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小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小男孩哭了,說:“校長,我錯了,他雖然不對,但我也不能去打他,你罰我吧?!?/p>
陶行知聽了小男孩的話后,又掏出一顆糖,和謁地說:“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fā)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走上講臺,他不慌不忙地從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讓雞吃米呢?他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里灌,大公雞拼力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幾步。這時,大公雞自己就吃起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地發(fā)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將一定會好得多!”
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對于古代和當代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與指引導向,關于歷史典故,寫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發(fā)生的主要事件,陳述的也是時代的記憶和歷史背景,無論是人或者食物,都有著他獨特的意義所在,還有就是所要表達的精神和思想,這對于當時的人們以及歷史大環(huán)境來說,都潛移默化對人們的思想和心靈進行熏陶。
下面我就來梳理幾個有教育的歷史典故,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1、“運籌帷幄”這個成語的典故:劉邦當上了皇帝以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于是在招待的時候劉邦就問文武百官自己和項羽的區(qū)別,這個時候的文武百官就紛紛得夸贊劉邦這個君王很大仁大義。但是劉邦卻說在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在關于安撫百姓方面不如蕭何,在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是劉邦卻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因為劉邦可以很好地運用三位俊杰,能夠發(fā)揮自己的領導才能,所以劉邦才能夠得到天下。
2、“三顧茅廬“這個典故也很有教育意義,從側面說明了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有很好的毅力和堅持,不能夠因為一件小事就放棄自己心里面所堅持的東西,要達到心里面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去爭取和努力,這樣別人才能因為心里面的這份堅持的毅力和不肯放棄的決心打動。
3、“孔融讓梨”更多的是贊言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還有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互相謙讓的禮儀文化,每個人不僅要去堅持這樣的傳統(tǒng)禮儀,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里面博大精深的東西不能夠丟,我更要去發(fā)揚,傳承。
4、“司馬光砸缸”,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多種方法,還有就是去明白生活中有許多新奇的東西,這些方法要加以運用。而且遇到事情的時候需要勇敢的站出來,而不是選擇去逃避,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關于中華文化歷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好多的成語里面包含的典故都很好地對現實社會有教育的意義,關鍵要去發(fā)現和吸收。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秦朝末年 群雄并起紛紛反秦。
劉邦的部隊首先沖入關中,攻進咸陽。項羽入關后逼迫劉邦退出關中。
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脫險后率部退駐漢中。
為了麻痹項羽,把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 公元206年,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韓信出兵東征。
出征之前,韓信派人去修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棧道的進展情況,并派出主力隊伍在這條路的要塞關口加緊防范,阻止?jié)h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于它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敵軍主力調至棧道一線后,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發(fā)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tǒng)一中原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
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
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zhàn)役。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zhàn),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zhàn)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
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zhàn)役又稱為“桂陵之戰(zhàn)”。
在戰(zhàn)史上,把這種作戰(zhàn)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舌 存 齒 亡:李耳小的時候很少說話,但他善于思考,凡事非要想出個道道才行。 一天,李耳和幾個小伙伴在村外玩。
這里有一棵大槐樹,幾個人合抱也摟不住。他們覺得這樹太強大了,遮住好大一片蔭,幾個人爬上去搖晃也搖晃不動。
在樹的下面長著一片細長的小草,由于常年曬不上太陽,又黃又瘦,隨著微風搖來搖去,非常細弱。 突然,狂風大作,小草被吹得貼伏在地面上,大樹在狂風中悠悠地晃動身軀,似乎在說:“我是多么強大呀!什么也不怕?!?/p>
不一會兒,隨著一道刺眼的閃電,一陣震耳欲聾的雷聲,大槐樹斷了,露出白白的斷茬。躲在一邊的孩子們嚇得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雷雨過后,李耳他們來到大槐樹倒下的地方,看見那些小草迎著陽光,頂著露珠挺立著,似乎更加神氣了。 李耳陷入了沉思。
李耳回到家里,將看到的情景給老師商容敘說了一遍。年邁的商容張開嘴問道:“我的牙齒還在嗎?”李耳搖了搖頭。
商容又問:“我的舌頭還在嗎?”李耳點了點頭?!把例X是剛強的,舌頭是柔弱的,為什么到老的時候,舌存而齒亡呢?”李耳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大聲回答:“舌正因為柔軟才長期存在,齒正因為剛強而先落,老師,是這樣的嗎?”商容笑了。
“你算是悟出這個道理了。不僅舌齒是如此,天下萬事萬物都是如此,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是我把最根本的東西交給了你,再也沒有什么可告訴你了。”
李耳聽著老師的教誨,聯想到屋檐下又硬又滑的青石板卻被水滴鑿出了一個個洞;想到許多爭強好勝的人家破人亡,而謙卑有禮的人則得以保存;一些本來體魄強健的人,因忽視了調養(yǎng),反而早逝了。他又想到人死后變得四肢僵硬,人們給他穿壽衣都比較困難。
然而新生的嬰兒,那手臂和小腿看上去多么柔軟,多么弱小,但是卻一天天長大起來。 李耳后來把這個道理總結為這么幾句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p>
東床快婿:王羲之出身名門望族,少年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兄長撫育成人的。相傳他七歲時學習書法,這是當時士族子弟的必修課之一。
他的父親王曠長年在外為官,曾任丹陽太守、準南內史等職,又早早離去,少年王羲之不善言辭,平日里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他。可是他十三歲時所發(fā)生的一件事,立即引起了眾人的刮目相看。
有次,他隨眾人一起去見史部尚書周凱,周凱一見之下,問答之間便對這位清雋少年大加贊嘗,認為非同一般,故在同坐的幾位客人中對他另眼看待。當時的風俗,以”牛心炙”為待客食物中的上品。
當下人奉上”牛心炙”,別人都還未動,周凱先親手割下一塊來給王羲之品嘗,這是格外的禮遇。在高官家中的客坐上所得的寵遇,使這位一直默默無聞不為人重的少年立刻知名。
他的族伯、重權在握的顯赫人物王敦也對他說:”你是我們王家子弟中的佼佼者,將來聲望不會在名士阮裕之下?!比钤R舶阳酥醋魇恰蓖跏先佟?,即王家最優(yōu)秀的三個子弟之一。
兩晉時期,名門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相互聯姻是一個重要的聯結方式,瑯琊王氏與宗室司馬氏也有聯姻關系。一次,太尉郗鑒派人向王導要求在王氏諸少中挑選一個做女婿,王導自度。
1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2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3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墒强锖饧依锖芨F,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4不寒而栗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后,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贊賞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為已有。
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后立即展開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后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太守。當時定襄的社會治安歷史學家混亂。義縱到任以后,把押在獄中的沒有加開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為重犯開脫罪責進行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一律嚴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的就有四百多名。從此以后,定襄的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氣不冷卻渾身發(fā)抖。
呵呵 ,打完收工~~呼~~
孟母斷織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盯蹟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泵献討郑嘞Β崆趯W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x自《列女傳》
【注釋】
①既:已經。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xù)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這。⑥是以:因此。
⑦則: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泵夏福ㄒ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源?,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參考資料:全程教育網
也叫斷織之誡。
斷織之誡
成語 斷織之誡
發(fā)音 duàn zhī zhī jiè
解釋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yè)的兒子。后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出處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夏敢缘稊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孟子典故——人獸不遠,僅在一心
牛山上的樹木曾經十分茂盛,由于它臨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養(yǎng)月息,雨露滋潤,不是沒有嫩枝新芽長出來,然而隨之又受到牛羊的踐踏,所以才變成現在那光禿禿的樣子。人們看到它那光禿禿的樣子,還以為它從來沒有長過成材的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對于人們來說,難道就沒有仁義之心了嗎?他們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頭對于樹林一樣,天天都去砍伐它,這能茂盛嗎?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養(yǎng),天亮時又得到一點清明之氣,這時,他內心的好惡與人便接近了一點,然而白天的作為又把它擾亂泯滅了,內心不斷地遭到擾亂,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氣不足以保存,他就和禽獸相差不遠了。別人看見他像禽獸一樣,還以為他不曾有過善的素質,這難道是人本來的情況嗎?所以,如果能得到應有的養(yǎng)育,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生長,要是失去了應有的養(yǎng)育,那就什么東西也會消失。所以孔子說,'把握就存在,放棄就會消失,出入沒有一定,沒有誰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說的啊
吃一塹,長一智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