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今天才看到您的求助,未能及時解答您的問題,十分抱歉。其次,您提出的"文學故事"并沒有確切的定義,且您也未提出您要求的具體范圍,為此我在這里提供兩則與文學有關(guān)的故事,希望沒有偏離問題方向,并可以幫到您。最后,我為您的問題提出一點小建議,您有時間的話可以看一下《世說新語》這本書,里面收錄了許多文學經(jīng)典對話,對于您應該有幫助。
(一)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為魏晉名士領袖,其風神超妙玄心獨會處,亦冠絕群倫。鐘會也是當時著名的才辯之上,索仰嵇康風范?!妒勒f新語》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鐘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鐘要于時賢雋之士,俱往尋康??捣酱髽湎洛?,向子期為佐鼓排。康揚槌不輟,旁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鐘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鐘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認識嵇康;他邀請當時一些才德出眾人士一起去尋訪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樹下打鐵,向子期打下手拉風箱。嵇康繼續(xù)揮動鐵槌,沒有停下,旁若無人,過了好一會也不和鐘士季說一句話。鐘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問他:“聽到了什么才來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鐘士季說:“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p>
這段記載不但表現(xiàn)了鐘會之善辯,并且還可以魏晉風流重意輕言、寄言出意之精神。鐘會率時賢名流往尋嵇康,而嵇康卻自在打鐵,旁若無人,久無一言。這正體現(xiàn)了嵇康崇尚自然、從容不迫的稟性,于中可以見其以意傳言的風格。待鐘會默立良久方要離去,這才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而鐘會的回答也是奇妙無比,不直說,仍重在于意會,所謂"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既不卑不亢、得體自若,又顯出自己超然有所悟的境界,深得玄妙。應該說,在這次比試中,二人未見勝負,各有佳處。
這正體現(xiàn)了中華文學的魅力,語言回答之巧,機智聰慧之妙。
(二) 王子猷雪夜訪戴
這也是出自《世說新語》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子猷,是王羲之子。他曾住在山陰縣。記載言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覺醒來,打開房門,叫家人拿酒來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潔,于是起身徘徊,朗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家道,而當時戴安道住在剡縣,他就立即連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門口,但是沒有進去,就原路返回。別人問他原因,王子猷就說:“吾本乘興而來,興盡何必見戴?”(我本是趁著一時興致去的,興致沒有了就回來,為什么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p>
這一句“吾本乘興而來,興盡何必見戴?”便道出了名士瀟灑自適的真性情。王子猷這種不講實務效果、但憑興之所至的驚俗行為,十分鮮明地體現(xiàn)出當時士人所崇尚的“魏晉風度”的任誕放浪、不拘形跡,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眠覺、開室、命酒、賞雪、詠詩、乘船、造門、突返、答問,王子猷這一連串的動態(tài)細節(jié)均歷歷在目,雖言簡文約,卻形神畢現(xiàn),氣韻生動。
而也正是這種放蕩不羈,把“魏晉風度”和我們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拉開了距離。什么是名士?根據(jù)晉人王孝伯(王恭)的說法,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換句話說,名士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有閑,有錢,還要有文化。如果這是個選擇題,答案是全選,三選一或三選二,都算錯。所以,后人羨慕晉人的風度,爭相效法,卻不免東施效顰之弊。
也許,這正是古代文學所帶給我們的超然脫俗之感,讓今日的我們深思。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辭?!贰ⅰ掇o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
典故的今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語言學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說法都失之籠統(tǒng)。首先是“引用”一詞即用的不甚確當。
引用就是援引,考據(jù)中的引證,小說筆記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難道這種引證、引用都是用典?考據(jù)、小說筆記難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稱之為“文”的注明出處的引語與考據(jù)、小說筆記的大段原文直錄就其本質(zhì)講應該說是屬于同一類型的,這類顯然都應與典故劃開。其次是“有來歷出處”的說法更失科學。
“有來歷出處”只能作為典故的先決條件之一,但并非“有來歷出處”的詞、包括暗引的語句都可以視作典故。古人為詩著文,頗強調(diào)“無一字無來歷”,一部《辭源》所收的詞有多少沒有不同時代的用例呢?如果說前人用過,后人再用即是“有來歷出處”,那么《辭源》豈非成了典故辭典?現(xiàn)出的典故之書之所以劃不清成語、引語、普通語詞與典故之間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責任在上述辭書對典故的這個釋義上。
現(xiàn)出的典故之書存在上述問題最主要是對語典缺乏認識。劃清語典與成語、引語、普通語詞之間的界限是至關(guān)重要的。
辭書關(guān)于語典的釋文即“引用”“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必須再加上一層限定,這個限定就是“離開源出語言環(huán)境即無法理解”。有這層限定,語典的范圍即可明晰。
所謂“離開源出語言環(huán)境即無法理解”有兩層含義:一是從詞義角度上講,用典的詞語必須具有源出的語言環(huán)境義,因而不了解源出語言環(huán)境便無法了解該詞語何以具有那樣一個并非詞語字面所具有的詞義。這類詞語多由源出語言環(huán)境高度概括、縮略而成,如“河洲”用寫男女愛戀或稱美后妃之德,源于《詩經(jīng)·關(guān)雎》之意;成語中的“三人成虎”用寫流言惑眾,容易誤假為真,源于《戰(zhàn)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p>
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來稀”縮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屬此類;二是從構(gòu)詞角度講,詞語形成與源出語言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語言環(huán)境,即沒法理解其何以為詞。成語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來言“逃”等即屬此類。
語典有了上面這樣的界定,顯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語及引語,普通語詞等劃分了開來。當然,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gòu)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
它與掌故的區(qū)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 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
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
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chuàng)作服務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
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
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guān)。
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如何能運用好典故呢?(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典故。要避免創(chuàng)作時頭腦空空聯(lián)想不到有關(guān)典故。
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
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云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
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谷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
觀料峭突巖,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里,兩般競相趣。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huán)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
讀幾個賞析一下吧: 【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
《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
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p>
詩中額聯(lián)即用此典。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
(典見《 莊子。齊物論》)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 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皟A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興》“峨眉艷曉月,一笑傾城歡”,又《清平調(diào)》“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均用此典。
(典見《漢書.外戚傳》)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zhì)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
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
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代詩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
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地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
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
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 興致勃發(fā),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敝杜x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p>
謝安聽后大加贊賞,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蘇軾《謝人見和雪后書臺壁二首》之一“漁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即用此典。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后韓羽為淄清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僚。
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绷弦灿泻驮~云:“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后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后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diào)為“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墻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桐葉題詩】 唐代詩人顧況,春日曾與詩友游覽宮城附近的苑林,在橫貫宮城的小河中揀到一 片桐葉,題詩道:“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次日,他亦以一片桐葉,題詩道:“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題罷投入河中使之緩緩流入宮墻,數(shù)日后,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葉,葉上面又有題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春風取次行?!?/p>
顧況知此詩后,深為題詩者的紅顏薄命而嘆息。后遂以“桐葉題詩”喻宮女幽怨,常用于詩文之中。
【秉燭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
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zhì)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zhì),勸其惜時自娛。
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
明代長篇小說。
關(guān)于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一。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
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端谓酚衷诲X塘施耐庵的本?!?/p>
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
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和王圻《稗史匯編》都記羅貫中作。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
現(xiàn)在學術(shù)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
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關(guān)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xù)志》所載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傳》等。
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于這些材料的真?zhèn)螁栴},學術(shù)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shù)研究者持懷疑態(tài)度,尚待進一步研究。施耐庵畫像 《水滸傳》的成書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
據(jù)《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庇謸?jù)《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zhuǎn)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擄獲。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zhàn),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后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shù)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戰(zhàn)斗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jīng)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
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說書伎藝興盛,在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chuàng)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guān)《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序里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p>
并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并未說故事內(nèi)容。
現(xiàn)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于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jīng)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現(xiàn)在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fā)展為系統(tǒng)連貫的整體。
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xiàn),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nèi)容細節(jié)上頗有異同。
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qū)流傳也有關(guān)系。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qū)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jīng)過選擇、加工、再創(chuàng)作,才寫成這部優(yōu)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的思想內(nèi)容 《水滸傳》以它杰出的藝術(shù)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zhì)方面?!端疂G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nóng)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作品開頭寫了一個一向被人厭棄的破落戶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后來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帥府太尉,而這位皇帝也不過是個專會串瓦走舍的浮浪紈□兒。他的親信大臣還有蔡京、童貫和楊戩等,他們構(gòu)成了一個最高統(tǒng)治集團,蔡、高等人以他們的親屬門客為黨羽心腹,如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的下面,則是一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了一個統(tǒng)治網(wǎng)。
《水滸傳》在揭露這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如何欺壓人民的罪行時,首先敘述了高俅迫害王進的故事,因為王進的父親早年比武時,一棒打翻了高俅,高俅任殿帥府太尉后,到任的第一天就官報私仇,無端責罰王進,害得王進連夜奉母逃走。作者還寫了高俅為了讓兒子霸占林沖的妻子,千方百計謀害林沖。
高俅作為那個統(tǒng)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兇殘、陰險的權(quán)□特點,也體現(xiàn)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
最常見的就是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既是文學三境界又是人生三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句出自晏殊的一首《蝶戀花》 :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句出自柳永的《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還有兩種文學的意象也是比較有名的: 據(jù)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這段引言形象地比較出了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qū)別。 。
鳳求凰
作者: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皇。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nèi)隋诙疚夷c。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長卿,四川成都人,漢時文學家。司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為“綠綺”,是傳說中最優(yōu)秀的琴之一。
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素愛音樂又善于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長卿,是西漢大辭賦家。他與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傳為佳話。據(j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他人京師、梁國宦游歸蜀,應好友臨邛(今四川邛崍)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當?shù)仡^號富翁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才貌雙全,精通音樂,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孫舉行數(shù)百人的盛大宴會,王吉與相如均以貴賓身份應邀參加。席間,王吉介紹相如精通琴藝,請他彈奏,相如就當眾彈了兩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動文君?!拔木`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边@兩首詩,據(jù)說就是相如彈琴歌唱的《鳳求皇》歌辭。因《史記》未載此辭,到陳朝徐陵編《玉臺新詠》始見收錄,并加序說明,唐《藝文類聚》、宋《樂府詩集》等書亦收載,故近人或疑乃兩漢琴工假托司馬相如所作。琴歌一類作品,假托的現(xiàn)象確實很多,但又難以找到確切根據(jù)來證明。這方面的問題,只好存疑。
卓文君,西漢臨邛(屬今四川邛崍)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她是漢臨邛大富商卓王孫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馬相如過飲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馳歸成都。因家貧,復回臨邛,盡賣其車騎,置酒舍賣酒。相如身穿犢鼻裈,與奴婢雜作、滌器于市中,而使文君當壚。卓王孫深以為恥,不得已而分財產(chǎn)與之,使回成都。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又據(jù)《西京雜記》載,文君作司馬相如誄文傳于世;又載相如將聘茂陵人之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后世常將卓文君事用為典故
卓文君,一個美麗聰明,精詩文,善彈琴的女子??蓢@的是十七歲年紀輕輕,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間,只因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多情而又大膽的表白,讓久慕司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聽傾心,一見鐘情??墒撬麄冎g的愛戀受到了父親的強烈阻撓。卓文君憑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追求幸福的堅定,以及非凡的勇氣,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與深愛的人私奔。當壚賣酒為生。生活艱難,但兩人感情日深。這也是一直流傳至今的愛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話。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