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生卒年不詳。
姜姓,呂氏,名望,字牙,一說字子牙,東海人,據(jù)說是炎帝的后代,商末周初的杰出政治家,周朝最重要的開國功臣。他學問淵博,先前曾在商紂手下做事,老年時巧遇周文王,被封為國師,此后便協(xié)助周文王實行仁政,廣招人才,和悅百姓,并向外征討了西方的犬戎、密須和黎國等,使周的勢力逐漸強大,為伐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王逝世后,武王繼續(xù)重用姜尚。在姜尚的輔佐下,武王舉行了盟津會盟,此后又發(fā)動牧野之戰(zhàn),最終一舉消滅了商朝。
周王朝建立后,他被封到齊國,成為齊國的始祖。他治國賞罰分明,又努力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和手工業(yè),使齊國成為諸侯中的富國。
傳說他100多歲才去世,葬在鎬京。他在當時就有太公之稱,所以后人都習慣地稱他為姜太公。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據(jù)史書記載,姜太公生于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公元前 1211 年),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guī)定,姜太公五世之內(nèi)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齊地。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圣,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
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chuàng)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并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時他在道教和民間的地位也較高。
他出身貴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呂,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姜子牙生于山東省的沿海地區(qū),自幼聰慧。
據(jù)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fā)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紂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tǒng)治期間戰(zhàn)爭不斷,為了躲避戰(zhàn)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后來又來到西北陜西省的終南山。
在那里,他經(jīng)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神奇的是,后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皇帝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
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為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
因此,后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國各朝代都為他建立了神廟,而道家也傳說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歷史考證 姜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nóng)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
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陵冢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xiāng),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nèi)設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
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zhàn),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chuàng)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xù),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關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東海說和河內(nèi)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p>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nèi)人也?!?/p>
《后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xiāng)。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p>
《水經(jīng)注·汶水》云:“(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
《水經(jīng)注·齊乘》云:“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xiāng),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jīng)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nèi)汲人?!?/p>
究竟何說為確,據(jù)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jù)較為確鑿。東呂鄉(xiāng)當為姜太公出生地。
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xiàn)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
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蔽鳚h的“海曲'則為現(xiàn)在的“日照”。
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xù)》云:‘后漢瑯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xiāng)。
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瑯邪海曲,此城殊非。
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p>
(《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jù)、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
據(jù)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xiàn)今日照市。據(jù)姜太公分支后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
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quán)威之一,中國國防。
1、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
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
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動跟他交談,發(fā)現(xiàn)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后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tǒng)治,建立了周朝。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2、覆水難收
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里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p>
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后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jīng)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p>
擴展資料
姜子牙,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yè),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優(yōu)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
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饼R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姜子牙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 姜太公釣魚經(jīng)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fā)展經(jīng)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tài)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并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傳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并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并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后,改派一名官員去請?zhí)珌?。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zhí)?。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币馑际?,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fā)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后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褪悄俏皇ト税桑课姨樱ㄅ瓮壬┚靡?!”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fā),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xiàn)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
紂王無道時,在西歧渭水河邊,有一個健壯美麗的女孩,正在耕作。她無父無母,因為她的父母在她十五歲時已去世,為了生存,她只好自耕自食,雖然辛苦,但也練成了一副健美的體魄。她姓姜名華,她的先祖世居西歧,是當?shù)匾粋€古老的氏族,名為華胥族。
姜華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姑娘,別人只是每年清明節(jié),才去拜祭祖墓,但她幾乎每隔三天,便上爹娘的墳前祭拜,順便傾訴自己凄苦孤寂的心曲。
姜華家的祖墳在大象崗,為什么叫大象崗呢,是因為它的形狀就象一頭橫臥的巨象,有眼有鼻子甚至還有兩塊很象象牙的巨大長條石塊呢。
一天,姜華前往大象崗時,天色已近黃昏,但是西面夕陽艷麗無比,斜掛在西山之上。姜華目送夕陽,不由嘆了口氣,喃喃地說道:“夕陽無限好,可惜時不長……哎,美好的事物,為什么總是不長久呢?……為什么?”雖然她心有感觸,但憑她的閱歷,要能釋探這天地乾坤奧秘,簡直比登天還難。她左思右想,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眼見爹娘下葬的墳墓就在眼前不遠了,姜華嘆了口氣,感到心中有千言萬語,但卻無人可以傾訴,一時間只有加快步伐向爹娘的墳墓奔去。突然,她的右腳踏入一個山地中的陷坑,陷坑中立刻傳上一股熾熱的暖流,沿腳心直達到腰部,姜華根本不能動彈,因為這股暖流令她的腦袋一陣昏眩。
姜華怔怔地僵立不動,好一會,她才如夢初醒的回過神來,她心中奇怪,連忙轉(zhuǎn)頭向右腳所踏的陷坑一看,不由一陣驚惶,幾乎失聲叫了起來。原來細看之下,這陷坑長近三尺,前面有五個一排的小坑,中間稍微隆起,后面是一個圓形的更深的陷坑,合起來看,便恰如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腳印。
這一判斷不當緊,姜華不由地失聲叫了起來。假如這真是一個腳印的話,那么這個腳印的主人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了,因為姜華的腳僅占這個巨形腳印的十分之一。驚愕之下她連這個腳印是新是舊也沒注意,匆匆忙忙在爹娘墳前祭拜幾下,叩了個頭便回家了。
姜華回到自己的茅草屋,草草地弄飯吃了便上床睡了。因為她忽然感到神思困倦,肚腹亂翻,悶悶欲吐。這等癥狀,猶如女人懷孕了似的,姜華年僅十八歲,父母早逝,自然不知這些。
她睡了會兒,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雪亮,連忙睜眼一瞧,只見窗外有一團渾圓而又分八面的怪光,翻滾而進……她嚇得張口失聲高叫,不料她張口之際,怪光呼地鉆入她的口中,骨碌碌地滑進他的肚子里了。姜華嚇得做聲不得,動彈不得。她還突然發(fā)覺,自己的腹部竟然比平日漲起了很多,更可怕的是此時仍在不斷地緩緩漲大。
正在此時,她的耳際忽然傳入一個古老而蒼勁的聲音,只聽這個聲音說道:你今天所踏的腳印是伏羲當年留下的,你腹中的孩子正是因你誤踏腳印而孕。伏羲與你有通靈之緣,卻無面晤之分。不過也不必失望,日后見嬰孩,即如見伏羲一樣。另外,八面怪光是隱含天地奧秘的八卦,其入你腹中,已與你所懷嬰孩渾然一體,那么這個孩子,也就是八卦之子了。此子日后之成就,必成為萬世之師表,姑娘亦可因此名留千古。此嬰降世,一定要小心撫養(yǎng),可從姜姓。
七個月后,姜華忽感肚腹一陣漲痛,她眼前一黑,便昏了過去。突然半空中一個八面圓盤狀的光環(huán)灼灼大放光華,耀眼奪目,又聽到一陣嬰兒咯咯的笑聲,把她從昏迷中驚醒了。姜華連忙睜眼一瞧,不由得又驚又喜,原來她身邊,已經(jīng)躺著一個白胖的兒子了。這時她又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肚腹已經(jīng)變回原狀,與懷孕前根本毫無異樣如同她少女時的身體一模一樣。
姜華想,孩子既然是八卦之子,名字之中自然該有一個“子”字,而且,孩子是因自己在祖墳大象崗踏伏羲腳印受孕而生,大象以牙為貴,名字之中該有一個“牙”字,孩子又隨我的姓,就叫姜子牙吧。
詞目: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讀音: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釋義:姜太公:姜尚,字子牙,西周初年幫助武王伐紂的功臣之一。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用法:作賓語、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相近詞:心甘情愿
同韻詞:百歲千秋、萬古千秋、雨散云收、見好就收、一葉扁舟、山梁之秋、呶呶不休、騎馬乘舟、微顯闡幽、豆分瓜剖
示例: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賈老爺若是愛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愛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這里。”
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六章:“據(jù)傳說他[姜太公]心腸好人公正,魚若從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餌,那是魚自己的過錯。普通說‘~’便是此意。 ”
姜太公又稱姜尚,字子牙,東海上人。他是周傾商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勛,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被稱為“周師齊祖”“百家宗師”,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漂泊不定、困頓不堪,但是他卻滿腹經(jīng)綸、壯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業(yè)。聽說西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陜西寶雞市陳倉區(qū)磻溪鎮(zhèn))住了下來。此后,他每日垂釣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來。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干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桿也不垂到水里,離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愿者上鉤?!币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p>
后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著聘禮,親自前往磻溪應聘,并封姜尚為相。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幫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fā),滅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xiàn)了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姜子牙釣出的可謂是一條“王候大魚”。
成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便源于此。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漢族(華夏族),商末東海上人士(現(xiàn)今河南許昌,另一說法是安徽臨泉姜寨)。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jīng)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view/2749.htm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