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句。
表達詩人感到回到家鄉(xiāng)的物是人非的凄涼之情爛柯人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
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傳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新安郡在今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說的石室山,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已經(jīng)被人們稱為爛柯山了。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
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后,竟然不覺得饑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jīng)完全腐爛了。
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jīng)沒有了。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巨變。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
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古人喜歡用神話去解釋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
云霧繚繞的深山,常常會被人們想像成不問塵世煩憂的仙人的居所。這故事中,時間對山中的童子們是寬容的,而對人間卻是冷漠的。
其中所寄托的一種蒼涼的意味,也使歷來讀到它的人們不由得發(fā)出悵惘的嘆息?!皯雅f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聞笛賦”典出晉人《思舊賦》:“爛柯人”典出《述異記》。
“聞笛賦”“爛柯人”的含義:晉人向秀經(jīng)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fā)現(xiàn)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里才知已經(jīng)過了百年。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指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懷舊空吟聞笛賦”指懷念老朋友。
“爛柯人”是神話傳說。
將山河與自己的命運放在一起,表明了愛國。
作者用凄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表明對山河的丟失的哀痛悲涼之情。比喻手法,風飄絮比作山河破碎,用雨打萍比喻身世,雙關,互文。
作者當時被俘,想到國家和個人命運,十分悲痛。絕對正確,因為這是老師教我的。
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hú )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賞析 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xiàn)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敘寫于東坡豪飲后醉歸臨皋之景前兩句點明了詞人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可見是一醉方休的暢飲了仿佛二字,刻畫出詞人醉眼朦朧之態(tài),真切傳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門前駐足叩門的情事詞人雖連連敲門,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于叩門聲全然不覺于是,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蘇軾一向認為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ê筒虦世芍幸娧挝骱灼涠┘热粓?zhí)(敲門)而不可得,隨即便應轉為破(倚杖聽江聲)這一生活細節(jié),是詞人獨特個性和曠達人生態(tài)度的又一次顯現(xiàn)。
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長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征,并從而引發(fā)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xiàn)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復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xiàn)存的362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xiàn)105次,這是深可玩味的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由于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于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wǎng)(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qū)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