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家的故事》讀后感]本書介紹了十位美術家,他們是齊白石、黃賓虹、何香凝、呂鳳子、徐悲鴻、陳之佛、潘天壽、豐子愷、張大千、傅抱石,《中國美術家的故事》讀后感。
有的出身寒門,有的為富家子弟;有的自學成才,有的曾留學西洋;有的專攻中國山水畫,有的中西畫都很擅長……可有些他們是共同的:他們都在生活和藝術的道路上歷經艱難坎坷,奮力拼搏;他們都是在繼承前人又銳意創(chuàng)新的前提下取得成功的;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時刻把自己的藝術和生命同祖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讀完這本書,從這些術家們的成才之路和人品藝德中得到許多啟示,透過他們的成就窺見中國現(xiàn)代畫壇的面影;獲得了一些關于國畫、油畫、漫畫等方面的知識。比如:齊白石的蝦,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齊白石與蝦結緣,始于湖南湘潭舊居旁的“星斗塘”,塘中水草皆豐,魚蝦成群,那種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給他提供了眾多的寫生對象,多年的鄉(xiāng)間生活,辛勤勞動帶給他執(zhí)著,神奇詭秘的大自然賦予他靈性,祖母對他濃濃的關愛,鄰里鄉(xiāng)親對他的栽培,都為他意趣盎然的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兒時的齊白石常在星斗塘內玩耍,池水中的眾多魚蝦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他五歲左右在塘邊玩耍,見大蝦不可得,就用麻線拴坨棉花去釣,居然將蝦釣了起來,使人感到其趣無比,有天傍晚他在塘邊洗腳,腳還被蝦鉗破出了血,這些事都成了他老年生活甜蜜的回憶,齊白石的蝦,雖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躍然紙上,令觀者叫絕,讀后感《《中國美術家的故事》讀后感》。
齊石白自己也驕傲的說:“余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幾十年方得其神?!?他畫蝦最初是學的朱雪個、李復堂、鄭板橋等人,六十歲前主要摹古,多是單只,形象動態(tài)單一,畫得并不成熟,這是第一階段——略似。
從六十二歲開始,他在案頭水盂里蓄養(yǎng)長臂青蝦,每日數次進行細心觀察或寫生作畫,對蝦的結構和各種動態(tài)進行認真研究。以寫實為主,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頭胸部沒有變化,眼睛為小黑點,腹部五節(jié),小腿十條,觸須六條呈放呈放射狀無變化,僅注意到外形上的逼真,看不出蝦的動感和半透明的質感。
這是第二階段——逼真。 到六十六歲,他對蝦的動勢和神態(tài)作了進一步細致的觀察,熟悉了蝦前進后退、急游緩游、斗毆跳躍等多種情態(tài),利用生宣紙的特性,在表現(xiàn)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層的研究。
用筆用墨變化增多,蝦體開始出現(xiàn)透明質感,頭胸前端有了堅硬感,腹部第三節(jié)拱起以強調“蝦公背”,長臂鉗分出三節(jié),最前端一節(jié)較粗,前腿已伸直,后腿由十只減至八只,蝦須稍具開合變化,蝦體間也出現(xiàn)了濃淡變化。到六十八歲時,他成功的運用“破墨法”在墨色未干之際加了一筆濃墨在頭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蝦的分量,也表現(xiàn)出了蝦體軀干的透明。
同時改進了蝦的眼睛畫法,兩黑點改向外橫。這就是他說的第三變——色分深澹。
到七十歲后他畫的蝦才基本定型,但仍在用筆用墨和突出蝦的特征上下功夫。增加了重要特征的短須,減少了次要部位的蝦腿,經過了無數次的反復改進,使蝦的形象日臻完美,到八十歲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蝦》為白石先生晚年精品,畫面中六只長臂青蝦分出了濃淡虛實、疏密層次、參差聚散,因而錯落有致。大群中有小群,既有整個群體的動勢,又有各自體態(tài)的區(qū)別,注意了蝦體部的關連與蝦鉗、蝦須的疏密組合布局,做到了雅淡清新、生動可人,在齊白石筆下,“蝦”這個極平凡的小動物就變成了極不平凡的珍貴藝術品了。
有時間讀一讀《中國美術家的故事》,你會獲得很多的啟示及豐厚的美術文化底蘊。
徐悲鴻以驚人的天賦考進巴黎美術學院,拜入著名畫家達仰門下。因外國學生一句譏笑貶低自言,徐悲鴻從此潛心于繪畫業(yè),勵志攻研美術。歷盡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刻苦生活。經歷了三年的磨礪、艱難,徐悲鴻成功了!他用驚人且無可否認的事實證明了中國人不是弱者!中國也有地位,不是不堪一擊的東亞病夫!不是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的敗者!
徐悲鴻的事跡,讓中國人重新找回了一點信心。想想以前,中國被欺負時,人們復國振國的決心多么堅決!就像一把無堅不摧的寶劍,一堵牢不可破的城墻??涩F(xiàn)在呢?社會太平了,國人們那股復國事的決心已經逐步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奢侈、享受……社會上,隨處可見用藍的身影:迪廳、舞廳、酒吧客滿為患;而圖書館、培訓室卻十室九空……看到這些情景,難道人們心中就沒有什么想說的嗎?現(xiàn)在,成材似乎已經不是人們所渴求的了。拿個實際的來說吧!就說小學,面對老師的諄諄教誨,還有一天的課程安排,學生們并不是沒有意見。在校園里,那些“好學生”們希望的也只不過是下課鈴快點打響、考試快點考完而已。問一問,他們難道不怕光陰逝去不再回嗎?答曰:反正我家有的是錢,交學費上學只是做做樣子罷了,大不了再花點錢去補習。呵,真是輕松明了,這種心理難道是現(xiàn)代人應該有的嗎?看看有這種心理的人,長大之后到底有了什么“偉大”的成就吧:當上強盜,建立惡勢力集團,殺人越貨,搶劫銀行,什么事都干得出來,這類不足為奇。膽子小又沒文化的,干上了小偷這行……——這些,是光榮的職業(yè)嗎?可惜現(xiàn)在的人們,就是缺了徐悲鴻那種奮發(fā)向上、馬不停蹄的精神。若有了這種精神,這社會上,還會有那么多的地痞、流氓嗎?
想想刻苦努力的徐悲鴻,再想想一味享受的我們。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可笑?無知?不!
只有有恒心、肯努力,沒有難得倒你的事情。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愿下苦功,不怕挫折,中國人必定可以重拾從前的信心!
豐子愷先生是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
最早了解豐子愷,是從他的漫畫開始的?!墩罢暗哪_踏車》等幽默風趣的漫畫風格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
今年暑假,我讀了《少年音樂與美術故事》這本書,豐子愷先生在書中記述了自己小時候學習音樂與美術的故事。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
寒假里,爸爸的朋友陸先生到家里做客。陸先生帶來了兩把口琴和自己的著作《口琴演奏法》,教豐子愷吹口琴。
陸先生認為,學習吹口琴首先要學習如何使用,而且要懂理法,還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豐子愷和姐姐認真練習,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也能吹奏出美妙的曲子了。
一個日長人靜的下午,豐子愷被巷中的美音吸引住了。他往窗外一看,原來是一個賣笛子的老人在吹笛子,聲音婉轉悠揚,非常好聽。
一根普通的竹管,吹出的音竟然那樣地動人,真是出乎意外。好奇的豐子愷抵擋不住內心的誘惑,于是買了一支笛子。
看門的王伯伯竟也能用竹笛吹奏出上腔調的曲子。正在豐子愷感到詫異的時候,爸爸給他講述了魔笛的故事。
音樂的感召力竟是這樣偉大! 兒童節(jié)的前夜,豐子愷和弟弟做“山芋版畫”。起初,弟弟只是不經意之間的一個動作,激發(fā)了豐子愷用山芋做版畫的靈感。
后來,他倆和華明一起,把山芋用小刀刻上花紋和文字,蘸上顏料,再拓印到紙上,就成了山芋版畫。于是他們就以“山芋版畫”作為兒童節(jié)的禮物。
可見靈感對于繪畫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特別是在《芒種的歌》這篇短文里,豐子愷記述了爸爸對他的教導:“音樂并不完全是享樂的東西,并非時時伴著興味的,在未學成以前的練習時期,比練習英文數學更加艱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
人生的事,苦樂必定相伴,而且成比例。吃苦越多,享樂越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樂。”
以我學習鋼琴的經歷來看,這段話尤其意味深長。學習任何一門功課或藝術,都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鋼琴練習更多的是枯燥、單調、乏味。
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從基本功練起,才會收獲成功的喜悅。
讀《徐悲鴻學畫的故事》有感:今天,我讀完了《徐悲鴻學畫的故事》,感受到了徐悲鴻的高超愛國精神。
故事主要講了徐悲鴻在巴黎留學,一名富有的外國學生侮辱了他和他的祖國,徐悲鴻沒有服輸,他決定代表自己的國家,跟那名外國學生比賽,結果他憑借艱苦地努力,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提到了徐悲鴻常說的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是呀,生活中你不能驕傲,如果你驕傲,就有可能喪失進取心,別人也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墒牵悴荒芸偸巧钤趧e的陰影下,在別人的侮辱下失去寶貴的信心,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超越其他人,為自己和國家都爭一口氣。包括徐悲鴻在內的很多偉人,在沒成功時都受到過別人的侮辱,但他們在侮辱自己的人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傲骨卻是那么的可貴,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學習他們艱苦學習的精神。
我佩服徐悲鴻不僅是因為他的高超技藝,還有他的愛國精神。他雖然在法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仍心想著祖國。故事中,他也是為了祖國的名聲,而開始艱苦地努力。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也多次畫了很多作品來抒發(fā)自己的憂急之情,我們應該學習這種高尚的愛國精神。長大后,無論在哪兒,我們的心都應該向著祖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我們要向徐悲鴻學習他艱苦學習的精神,更要學習他那高尚的愛國精神。
讀《徐悲鴻學畫的故事》有感:今天,我讀完了《徐悲鴻學畫的故事》,感受到了徐悲鴻的高超愛國精神。
故事主要講了徐悲鴻在巴黎留學,一名富有的外國學生侮辱了他和他的祖國,徐悲鴻沒有服輸,他決定代表自己的國家,跟那名外國學生比賽,結果他憑借艱苦地努力,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提到了徐悲鴻常說的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是呀,生活中你不能驕傲,如果你驕傲,就有可能喪失進取心,別人也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墒牵悴荒芸偸巧钤趧e的陰影下,在別人的侮辱下失去寶貴的信心,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超越其他人,為自己和國家都爭一口氣。
包括徐悲鴻在內的很多偉人,在沒成功時都受到過別人的侮辱,但他們在侮辱自己的人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傲骨卻是那么的可貴,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學習他們艱苦學習的精神。 我佩服徐悲鴻不僅是因為他的高超技藝,還有他的愛國精神。
他雖然在法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仍心想著祖國。故事中,他也是為了祖國的名聲,而開始艱苦地努力。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也多次畫了很多作品來抒發(fā)自己的憂急之情,我們應該學習這種高尚的愛國精神。長大后,無論在哪兒,我們的心都應該向著祖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我們要向徐悲鴻學習他艱苦學習的精神,更要學習他那高尚的愛國精神。
因為您的問題描述的不是很詳細,所以只能一些徐悲鴻畫馬的簡單資料,望對您有所幫助。
在中國,畫家徐悲鴻的名字,幾乎家逾戶曉,之所以如此為人熟悉,是與他善于畫馬有關。徐悲鴻筆下的馬,超凡脫俗,豪邁奔放,在寫實的形體中充滿著浪漫的遐想和激情。
徐悲鴻喜歡畫馬,在歐洲留學的時候,就認真地畫過馬的素描,三、四十年代又畫了許多速寫,對于馬的動態(tài)、結構、習性均了如指掌。同時,他解決了筆墨和馬的塊面結構如何諧和一致的課題,從而可以得心應手地塑造出馬的形象,以表現(xiàn)表現(xiàn)他的審美理想。
他不象古人那樣熱衷于畫鞍馬,他喜歡畫野馬,喜歡野馬的自由和那豪放不羈的氣質,更便于抒瀉自己的情懷。所以,1940年他在克什米爾的時候,見到當地的駿馬格外興奮,也就在這一年他創(chuàng)作了精品之作——《群馬》。
《群馬》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后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畫家在此畫中,沒有畫馬的奔騰之姿,那幾匹背向的馬仿佛聽到了什么,正豎耳警覺地凝視著遠方,表面是那樣平靜,但卻蘊含著內在的動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線條表現(xiàn)出馬匹堅硬的骨骼和挺勁的馬腿,以生動的的墨色表現(xiàn)出風中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更強化了那靜中之動的魅力。他純用墨筆畫馬,畫面下部以濕筆花青點染草地,漸遠漸淡,也象馬的神態(tài)那樣把觀眾的視線和思緒引向遠方。
徐悲鴻善于畫馬,對馬的結構和習性都非常熟悉,尤其表現(xiàn)在對細節(jié)的描繪上。他所畫的馬,鼻孔都特別大,他認為鼻孔大的馬,肺活量也會相對較大,跑起來才會有力而且耐久;馬腿的比例,相對稍長,徐悲鴻認為腿和蹄是馬奔跑的工具,長腿跑起來較快。至于蹄,看來好似一兩筆簡單帶過,但卻是花費了長時間研究描摹的結果。他曾說過,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那是因為馬蹄是力量與重心的集結所在,是動靜靈活的關鍵;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是表現(xiàn)馬剛柔相濟的魅力所在。徐悲鴻認為毛筆太軟,畫不出鬃尾的質感和勁力,所以他常用硬筆掃出鬃尾,使之釬毫畢露,而呈現(xiàn)出動力的美感。
徐悲鴻所畫的奔馬,桀驁不凡,自由奔放,觀之令人驚心動魄,在寫實之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畫家不僅把駿馬作為自己繪畫風格的象征,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對自由和激情的贊美和謳歌。
回答:2006-09-21 22:09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謝謝你
共63條評論。
[《達、芬奇畫雞蛋》讀后感]
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講的是達芬奇小時候畫畫很好,父親讓他去學畫畫,《達、芬奇畫雞蛋》讀后感。老師讓達芬奇畫了幾周的雞蛋,目的是想讓他練好基本功,將來畫得更好。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每天都畫上幾十個雞蛋,幾年后,他終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讀后感《《達、芬奇畫雞蛋》讀后感》。
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扎實的基本功會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能得心應手,離成功更近。我們以后要用心靈去體會,用堅持刻苦的信念去打倒懶惰和半途而廢的思想,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會成功。
〔《達、芬奇畫雞蛋》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p>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