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jīng)、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
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jīng)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
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jīng)說法,當?shù)厝罕姺Q:“神光講經(jīng),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
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
神光在講解中,發(fā)現(xiàn)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
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
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
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
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fā)現(xiàn)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
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
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
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
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zhuǎn)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nèi)园涯桓降倪@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今日長蘆禪寺內(nèi)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nèi)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
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jīng)、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
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jīng)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
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jīng)說法,當?shù)厝罕姺Q:“神光講經(jīng),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
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
神光在講解中,發(fā)現(xiàn)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p>
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
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
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
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fā)現(xiàn)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
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
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
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
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zhuǎn)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nèi)园涯桓降倪@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今日長蘆禪寺內(nèi)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nèi)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
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據(jù)說,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nèi)十分精美的寶塔, 自云: “年一百五十歲,歷游諸國”,從未見到過,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后到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在此期間,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流行于世。
之后,他與弟子繼續(xù)北行傳法(《續(xù)高僧傳》中稱他為“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楞伽師資記》中也有“達摩禪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游洛至鄴”的說法)。但同當年在南方一樣,是非常得不順利(其中的道理,另文再談)。不僅受人“譏謗”,而且還遭到了光統(tǒng)律師、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終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起塔于定林寺。但是又傳,在他死后三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國時,又在蔥嶺遇到他。見他手攜只履,翩翩獨逝。當時宋云問他:大師到哪里去?他的回答是:回西天去。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如果宋云所說屬實的話,那就有可能是達摩本來就沒有死,而是重返故土了(《景德傳燈錄》中就有他“欲西返天竺”的說法)。 達摩是禪宗大乘派,普渡眾生。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武帝不能理解,(因此而面壁靜坐反思,后成為弟子犯了本門戒條),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