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瞻誠信無私
明朝名臣楊博的父親楊瞻做過商人,曾經在淮揚地方經商,當時有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一千金的錢寄放在楊家,請楊瞻暫時代為保管。不料那鹽商離開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楊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將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種植花卉,并派人到關中去尋找,后來找到了鹽商家,不料那鹽商已經去世了,家中只有一個兒子。
楊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請那商人兒子到楊家來,指著花盆說:“這是你父親生前所寄托的金錢,現(xiàn)在就交由你帶回去吧!”那商人的兒子感到非常驚奇,不敢收取。楊瞻說:“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于是說出原由,那商人的兒子非常感動,于是叩謝攜帶那筆金錢回去。
后來楊瞻生了兒子楊博,中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中了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楊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終忠人之事,雖然托寄人發(fā)生變故,不來取回,可是楊瞻不為錢財所動,不但一介不茍貪,而且千里迢迢,尋訪其人,并將財物交還遺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難怪終得賢德子孫,世代貴顯。足證天報厚德,絲毫不爽。
有一吳姓徽商家族,族里長輩就曾制定這樣的族規(guī):凡是族中有些子弟不能讀書,并且家里又無田可耕的,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外做生意,那么族里諸位有經營經驗的長輩在外要么提攜他,要么在其他親友處推薦他,好讓他能有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可供其糊口,千萬不能讓他在外游手好閑,以致衍生禍患。
有位徽州商人名叫方用彬,他在經商過程中,結交了包括政府官僚、文人士大夫、縉紳商賈等等各界朋友。那么方用彬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儒商是怎樣認識這么多不同地區(qū)、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物的呢?或者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是怎樣建立這樣一個廣泛的交際網絡的呢?要知道在當時交通、通訊都遠遠不如今天發(fā)達。
答案就是除了方用彬本人喜好交游而且文學書畫無所不通外,他的同宗同鄉(xiāng)關系給了他許多接觸不同人物的機會。 清代婺源縣有一位商人姓詹,他在兒子出生幾個月后就離家出外經商,結果一別就是17年。
兒子長大后決心追尋當年父親的蹤跡,把父親給找回來。于是兒子深入四川、云南等山區(qū),又遍尋湖北、四川成都等地,最終把父親給找到,父子相攜而歸。
還有一位歙縣商人程世鐸,六歲便隨父親出外經商,直到27歲才輾轉回家。所以有人說,新安商人“出至10年、20年、30年不歸,歸則孫娶媳婦而子或不識其父”。
徽州商人一生無怨無悔投身于商業(yè)經營的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敬業(yè)精神。
在紐約的河邊公園里矗立著“南北戰(zhàn)爭陣亡戰(zhàn)士紀念碑”,每年都有許多游人來到碑前祭奠亡靈。美國第十八屆總統(tǒng)、南北戰(zhàn)爭時期擔任北方軍統(tǒng)帥的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坐落在公園的北部。陵墓高大雄偉、莊嚴簡樸。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綠的草坪,一直綿延到公園的邊界、陡峭的懸崖邊上。
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后邊,更靠近懸崖邊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極小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它和絕大多數美國人的陵墓一樣,只有一塊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邊和一塊木牌上,卻記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關于誠信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兩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這一年,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歲的時候,不慎從這里的懸崖上墜落身亡。其父傷心欲絕,將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陵。在紐約的河邊公園里矗立著“南北戰(zhàn)爭陣亡戰(zhàn)士紀念碑”,每年都有許多游人來到碑前祭奠亡靈。美國第十八屆總統(tǒng)、南北戰(zhàn)爭時期擔任北方軍統(tǒng)帥的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坐落在公園的北部。陵墓高大雄偉、莊嚴簡樸。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綠的草坪,一直綿延到公園的邊界、陡峭的懸崖邊上。
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后邊,更靠近懸崖邊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極小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它和絕大多數美國人的陵墓一樣,只有一塊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邊和一塊木牌上,卻記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關于誠信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兩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這一年,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歲的時候,不慎從這里的懸崖上墜落身亡。其父傷心欲絕,將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陵墓,以作紀念。數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將這片土地轉讓。出于對兒子的愛心,他對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了一個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不要毀壞它。新主人答應了,并把這個條件寫進了契約。這樣,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來。
滄海桑田,一百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不知道輾轉賣過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換過了多少個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卻,但孩子的陵墓仍然還在那里。它依據一個又一個的買賣契約,被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到了1897年,這片風水寶地被選中作為格蘭特半軍的陵園。政府閃蘇飪橥戀氐鬧魅恕N廾?⒆擁哪梗?謖??種幸廊槐煌暾?乇A糲呂矗?閃爍窶繼亟??昴溝牧誥印R桓鑫按蟮睦?返拊煺咧?梗?鴕桓鑫廾?⑼??古?詼?櫻?飪贍蓯鞘瀾縭嵌酪晃薅?鈉婀???
又一個一百年后,1997的時候,為了緬懷格蘭特將軍,當時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來到這里。那時,剛好是格蘭特將軍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兩百周年的時間,朱利安尼市長親自撰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無名小孩陵墓的旁邊,讓這個關于誠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歷史上有關誠信的故事:1.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2.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
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fā)現(xiàn)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p>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3.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4.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
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于困境,便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5.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后,自發(fā)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
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
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
6.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yǎng)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愿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
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后,曾參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后,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么就真把豬殺了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學。
你現(xiàn)在哄騙他,等于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xiàn)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還怎么教育孩子?” 7. 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
他為人篤實講信義,答應辦的事就立即去辦;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疾雨、雷電冰雪,也都沒有不如期到達的。有一次,卓公行從建業(yè)回會稽(今浙江紹興)探家,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道:“你什么時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說:“某日當再來親自拜見。”
到了那天,諸葛恪想做東宴請一些賓客,不停地飲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當時,赴宴的賓客都以為,從會稽到建業(yè)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怎么一定能如期到達呢? 管眾賓客怎么說,諸葛恪堅持要等卓公行,因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個誠信君子,他說今天到就一定會到。
不一會兒,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驚詫。
誠實守信,踐諾。
1.曾子殺豬 是講古時一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后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將豬殺了。
故事告訴我們?yōu)槿艘\信,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2.郭汲守信: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
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后,自發(fā)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
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
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3.尾生抱柱,又稱柱下期信: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
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后來,恰遇泛潮,江水上漲,那女子還沒有到來。
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沒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古今中外誠信故事四則 一、誠實節(jié)的由來 埃默紐·旦南五歲的時候,父母雙亡,他成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生活無依無靠。
有人名叫頓諾的酒店老板見他可憐,便對他說:“埃默紐,你到我的店里來干活吧!“老板這樣做,只是為了討得一個慈善好名聲,這樣,大家會說,老板心地善良,是個好人,并幫他們干很活針。 轉眼之間,三年過去,埃默紐長到了八歲了,他比過去更懂事了每天辛勤勞動,待人誠懇,彬彬有禮。
一天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埃默紐躺下睡得正香,忽然,一聲巨響驚了了。埃默紐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連忙起床真到外面房間,就在那一剎,他看到一墓十分可怕的情景。
“天啊,你們在干什么?他叫起來。原來,老板夫婦正在殺一個。
被殺的是個商人,隨身帶了很多錢,晚上他在酒店喝酒。結果醉一攤泥。
頓諾財迷心竊,為了掠奪商人的錢財,竟殺死了商人。 埃默紐見鮮血四濺,嚇壞了,他連忙跑回到自己的小房間躲了起來。
不一會兒,老板收拾干凈走進埃紐的房間沒有,他裝出悲哀的樣子說:“孩子,你都看到了。殺死他,我也很傷心。
明天,如果警察來問這件事,你必須說:這個商人喝醉了酒,見人就打,老板是為了自衛(wèi),把凳子扔過去,為料,把他砸死了?!?埃默紐望兇狠的老板,膽怯地說:“不,爸爸,事情不是這樣的。
我不想說謊?!?老板生氣了,逼著他說:“必須這樣說,你向我發(fā)誓!”埃默紐搖搖頭,說:“不,我不想說謊!”老板羞成怒,說:“那我就不客氣了!”說罷,他把埃紐捆綁起來,吊在屋梁上,用鞭子抽打他。
“照不照我的話說?”“不,老板見埃默紐不改口,就狠命地抽打。最后,埃默紐被活活地打死了。
老板的罪行終于暴露了,在法庭受審的時候,他不得不講出事情的經過與真相。埃默紐小小年紀,至死不肯說謊,他的事跡深深地感到了人們。
為了紀念這個誠實的孩子,當地的人們就把埃默紐死去的這一天,也就是第每年的五月二日,定為誠實節(jié)。 二、小櫻桃樹的故事 莊園中有一個很大的果園。
每到收獲的季節(jié),一只只碩大的蘋果、一個簇簇紅色的櫻桃垂掛在綠葉叢中,真是逗人喜愛。 一天,小喬治在家里發(fā)現(xiàn)了一柄爸爸新買來斧子。
很快,他就成了這打斧子的“主人”。帶著它跑進花園,用它削小草、砍樹枝,玩得可開心啦!玩著玩著,突然他想到:“父親能掄起斧子砍倒大枝,我能不能掄起斧子砍倒小樹呢?”正巧,在他的前面不遠處有一棵小櫻桃樹,于是小喬治跑上前,掄起斧子向小櫻桃樹砍下去,一下,兩下……剛砍了七下,小櫻桃樹就倒下了。
黃昏時分,當父親發(fā)現(xiàn)花園被弄得亂七八糟,他十分喜愛的那棵小櫻樹也被人砍倒了,非常生氣。他怒氣沖沖地走進屋里,厲聲問道:“誰把我的櫻桃樹砍倒了?” 小喬治這是明白自己闖了禍。
但他僅僅猶豫了片刻,然后突然抬起頭看著爸爸,態(tài)度誠懇地說:“爸爸,我不能說謊,是我用斧子把樹砍壞了的確我愿再栽上一棵,以后再也不砍了。” 小喬治的話音剛落,他父親滿臉的怒氣頓時煙消云散,并稱贊小喬治“那誠實的行為勝過一千棵櫻桃樹的價值。
后來,小櫻桃樹的故事傳開了,“我不能說謊也成了小喬治為人者寫照。 三、做人要講信用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里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
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彼五フf:“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fā)那天下起鵝毛雪。
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fā)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
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劉綺燃荻讀書。
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fā)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
“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于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p>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
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
他。
1.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
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实壅僖娏怂?,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fā)現(xiàn)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p>
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p>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華盛頓與尼克松、克林頓的對比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
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克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
一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污點。 3.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
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fā)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
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
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梢?,“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
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于困境,便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5.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保ㄟ@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6.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
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
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
誠實守信的幾則小故事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把员匦?,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后,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yǎng)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幸免于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yè)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fā)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xiàn)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xiàn)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xiàn)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tài)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南北朝時,有一個非常老實的人,叫明山賓。他當州官時,因開倉濟貧得罪朝廷,被罷除官位。
有一天,他看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便把父親留給他的瘦牛去集市上賣了。可是回到家中,從妻子口中得知這頭牛曾經患過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買主,跟他說明情況,并主動退了一半的錢。周圍的人都贊嘆不已。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