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廟原建筑有三官殿、三清殿、后殿、玉皇閣,廟前有戲臺等。
如今明代的三官廟建群僅存后殿一座,其他建筑遺址現(xiàn)為居民樓房。占地約130平方米為洛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官廟每年正月初九,玉皇生日,即“玉皇誕”,是一個極尊的日子要舉行法會。因延福宮是皇家道觀,故洛陽城中各道觀都要到此舉行隆重盛大的祝壽道場,伊王及家人,河南府官吏都要參拜。
道士們身穿盛裝,擺設(shè)大供,三叩九拜,道樂齊鳴,四鄉(xiāng)百姓紛紛前來上供、進香、頂禮朝拜,鞭炮炸響,社火同慶,祈求人間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山門鼎盛、道法興隆。到了晚上集體頌經(jīng)慶壽。
(延福宮中神龕制作精美,城中百姓每年只有正月初九可到延福宮祭拜)。大明崇禎十四年(西元1641年)正月初十,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直奔河南府而來,明福王朱常洵及家人專程在晚上到延福宮進香、上供,并給宮中獻上重金,祈求玉皇大帝保佑全家及洛陽城平安度過這一劫難,長跪不起,口中念叨不停,后被道士請入客廳,與其上座、請茶,福王連茶都沒心喝,向道長請求破敵之法。
道長三思后講:“貧道不懂官事,但是世間之事沒有不可解之說,貧道送十二個字,不知如何?”福王急切說,請速速講來。貧道已寫于紙上,請回府細看,慢慢細想“道長說。
福王回府打開一看“先安撫、出重金、獎壯士、棄洛城”。福王第二天中午,宴請駐洛守軍將領(lǐng),承諾如守住洛陽城,出百萬兩白銀,獎勵眾官兵。
并重獎敢死隊,每人百兩白銀,出城抗敵。最后因守軍嘩變,而失城丟性命。
.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正月,福王之子朱由崧回洛陽埋葬其父朱常詢后,將延福宮道長帶回南京,以謝救命之恩,讓其跟隨身邊。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洛陽縣紳士林谷士、李志安等人,在三官廟創(chuàng)辦私立明德中學。
教授新學,后又搬遷到河南府文廟。解放后洛陽政府機關(guān)占用,用作政府機關(guān)工作人員宿舍。
五十年代中期,劃歸民生制藥廠原廟宇建筑大多拆毀,現(xiàn)為洛陽民生制藥廠家屬院。現(xiàn)已破損嚴重,墻體已坍塌,急需維護修繕。
村莊由來膠州 三官廟村以廟得名。據(jù)《紀氏族譜》記載,紀氏始遷祖紀元,于明永樂2年(1405)由青州遷移,來到膠治西南三里許,墾田業(yè)農(nóng)。后生齒日繁,成為村落,建三官廟,稱紀家廟。(目前本村有張姓、萬姓、紀姓、王姓、劉姓、修性、蘭性、李姓等幾大性) 清武功將軍趙涵吉于道光12年(1833)重修三官廟,名聲大振,遂改紀家廟為三官廟。沿用至今。
更多資料請訪問“ /v1794432.htm?pid=baike.box”
竭誠為您服務,望采納,如還有不懂可追問
三官廟又稱延福宮,位于洛陽市老城區(qū)康樂巷南段民生制藥廠家屬院內(nèi)。據(jù)《洛陽縣志》記載:“大明弘治二年(西元1489)伊王建,內(nèi)祠三官,范銅為像?!彼追Q銅三官廟后改為延福宮。
三官廟也叫三元廟。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氣地官----赦罪清虛大帝;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他們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是、下元十月十五日。歷代帝王對三官都非常推崇,并規(guī)定了一些禁忌。唐代規(guī)定在三元大帝誕辰的三元節(jié),各斷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到了宋代,還規(guī)定在三元節(jié)禁止對死囚犯人的審訊和處決。
三元大帝中。天官賜福是最為人們熟悉的。過年時買一張“天官賜?!蹦戤嬞N在墻上作為裝飾。畫上的天官雍容華貴,三綹長須,面容慈祥,紅袍玉帶,手持如意。攜帶的五個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象征著多福長壽,為人們所喜愛。
希望天官能夠賜福百姓,這也許就是老百姓在這里建三官廟的原因,也正因為有了這個三官廟,東關(guān)這一帶被稱做了三官廟,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閩南語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海洋間的一切事項,是極為崇高的神祇 道教中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天官大帝為堯,地官大帝為舜,水官大帝為禹等三位賢君。
另說,三清道祖以炁化身,元始天尊化炁為上元之神、靈寶天尊化炁為中元之神、道德天尊化炁為下元之神;是為三元之神,以主宰天地水三界。 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
道教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本褪钦f三官有對世人、亡魂等能“賜與福份、赦免罪過、解除災厄”的權(quán)能。
東漢時,張道陵創(chuàng)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教徒請禱治疾療病的方法。
泰山三官廟供奉的是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jié)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jié)成,總主五帝五岳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jié)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quán)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又稱“三元”,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jīng)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在道教神系中,有幾位出現(xiàn)時間比三清尊神還早,且神階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其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亦稱“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
也有說法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