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名札,為春秋時代吳國的公子,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子掛劍的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齊、鄭、衛(wèi)、晉諸國。途經睢地(當時睢寧地屬古徐國)時,因平時聽聞徐君仁義,前去拜訪。當他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yè),五谷豐茂,心中不禁暗暗稱贊:“徐君素以仁義著聞,果然名不虛傳,今得見矣?!庇谑前菀娦炀?,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季札來訪,十分高興,盛情款待。
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涵養(yǎng)所打動,感到非常的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般氣質的人,才能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心里喜歡,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不住地朝它觀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雖心知其意,無奈出使諸國,寶劍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贈。季札內心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經過徐國時,徐君卻已經過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內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禱念著:您雖然已經走了,我內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走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喜歡這把劍,我心中早就把寶劍送給他了。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么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有的信與義呢?”后人為紀念此事,曾經在季札掛劍處(距睢寧西北50里的故黃河岸上)修建過“季子掛劍臺”。
季札掛劍行為獲得了徐國人的贊賞,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然而最讓人感懷的,還是他的掛劍酬友。明代詩人楊于臣有《詠睢寧》詩曰:“季札報徐君,冢樹掛劍鋒。至今泗水南,高臺遺芳蹤?!鼻宕鸂钤铙从性姙樽C:“斯事何關物有神,交情賴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稱公子,一劍安能負故人。國亂先機脫匕首,君仇遺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吳鉤在,酹酒西風看幾巡。”足以佐證季札掛劍故事的文化影響久遠,廣為流傳。
春秋時期,吳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鄭國、衛(wèi)國、晉國。途中,路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招待。
徐國國君很喜歡季札的佩劍,看著這口寶劍,他嘴上雖然沒說,可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他很想得到這口劍。季札因為還要佩戴寶劍出使中原各國,所以沒將寶劍獻給徐君,但心里已經決定,回程時一定將寶劍獻給徐君。
當年秋天出使各國后,季札又路過徐國,可徐君已經去世,埋葬在徐國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寶劍贈給徐國的嗣君。隨從勸阻道:“此劍乃吳國之寶,不可以贈人。”季札回答說:“當日路過,徐君觀劍,口雖不言,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愛劍之意。
那時,我已決定回來再獻。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獻劍,即是欺騙自己,為一口劍而自欺,正直的人不為?!庇谑羌驹褎煸谛炀沟氐臉渖?,行禮之后,便踏上歸國之路。
中國有句俗語:“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斷往來?!奔驹男袨椋憩F了對友情的堅定,一諾千金,生死不逾。何況,這許諾還沒有付諸言語,變成契約呢!
“掛劍”這件事過了三十年以后,因為看不慣侄子們爭權內訌,季札來到了江蘇常州,古稱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稱呼,并終身不再回吳國都城。
徐國人非常贊賞季札的行為,就來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 帶丘墓?!弊钭屓俗窇训?,還是他的掛劍酬友。唐代詩人杜甫在《哭李尚書》一詩中有這樣兩句:“欲留掛徐劍,猶回憶戴船。”由此,可以證明“季子掛劍”的文化影響。
擴展資料
相關故事:
孔子觀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訪齊國,返回時走到泰山附近,隨行的大兒子僑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將他就地埋葬??鬃勇牭较ⅲ瑢Φ茏觽冋f:“延陵季子是吳國最懂得禮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禮?!庇谑锹暑I學生趕了過去。
孔子看到季札為兒子準備的墓穴沒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著平日的服裝,沒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繞著封土堆走了三圈,邊走邊哭,說:“人的骨肉,本是吃著土中長出的糧食而生長的,現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這是命??!
至于你的魂魄氣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說完之后,季子離開兒子的墳墓,繼續(xù)前行??鬃淤潎@說:“延陵季子給兒子舉行的葬禮,真是合乎禮制呀?!奔驹俏┮槐豢鬃油瞥鐬椤笆ト恕钡娜?,與孔子合稱“南季北孔”。
季札是誰?一般人不知道。
可是讀過《史記》、《左傳》、《禮記》的人都會有較為深刻的印象,因為季札是春秋時代的風云人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曾與孔子齊名的圣人,曾與孔子并稱“南季北孔”,季札讓國、觀樂、掛劍等故事都傳頌至今。 孔子、司馬遷度季札都有很高的評價,孔子說季札:“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p>
司馬遷贊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 相傳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子,分別為泰伯、仲雍、季歷。
按說王位應該傳到泰伯,或者依次下去。但是其三子季歷有子姬昌。
周太王就特別喜歡季歷和孫子姬昌,認為他們將會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有意傳位與季歷或者直接的給孫子。
于是,泰伯明白父親心思,偕同二弟離開岐山,來到荊蠻,斷發(fā)紋身,含辛茹苦,披荊斬棘,另辟錦繡江山。這就是吳地的開始,這些《吳越春秋》均有詳細記載。
應該說,泰伯和仲雍,也就成為至圣至賢的禮讓王位的典范,一直廣受稱贊。盡管也有人認為如此禮讓確屬無奈之舉,而且可能還有其他目的。
不管如何,他們兄弟還是開辟了今天的吳地江山,讓我們有了江南之地盡享福祉。從這二位開始,泰伯傳位于兄弟中雍,然后依次均為子承父位,到了吳王壽夢是第十九位君王,也就在這一屆,吳地大興,甚至要向中原突圍稱霸的意思。
沒想到,也就是接下來,家族出現了禍亂。 壽夢一共有四個兒子,分別為諸樊死、余祭、余昧和季札。
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卒于前484年,從小聰明過人,熟讀《詩》、《書》,通曉禮儀,懂得仁義禮讓。頗受壽夢喜愛。
《史記》記錄“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應該說,這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畢竟前面有周太王廢長立少,后來泰伯也傳王位于兄弟。
但是季札堅決不受,《左傳紀事本末》里記錄他當時的話:“禮有舊制,奈何廢前王之禮,而行父子之私乎?”季札心想,我是真不想做什么君王,前面既然有規(guī)矩定在那里了,何必要破壞呢?父子感情再深也不行??!是為第一讓。 但壽夢主意已決,于是囑咐長子諸樊,一定要記住他的話,把王位從兄弟依次傳遞下去,這樣就能到季札了。
是為遺詔。 前560年,諸樊元年,孝順的諸樊脫下孝服就要讓位于季札,“我愿達前王之義”,他說,既然父親都這樣說了,我們還是應該從尊重他的角度履行吧。
但季札還是不受。并說:“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 ‘能守節(jié)矣’。
君義嗣,誰敢干君!有國,非吾節(jié)也。札雖不材,原附於子臧之義。”
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此為第二讓。
諸樊死后,王位傳到了二弟余祭,余祭又傳到了三弟余昧手里。余昧死后,按說這個王位該到季札手里了吧?但季札還是第三次讓位了。
并趁著出使外國的機會,躲避起來了。這個時候,余昧之子王僚就上位了。
而季札回來后,也是愿意服從這位侄子為王,聽從安排工作。(余祭十七年,余祭卒。
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讓,逃去。
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義。
潔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處,富貴之于我,如秋風之過耳?!彼焯託w延陵。
吳人立余昧子州于,號為吳王僚也。)見《吳越春秋》。
季札三讓王位的事跡寫進了《史記》、《左傳》和《公羊傳》等史書里,天下也都在傳頌這一圣賢之事。季札遵守周禮,崇尚禮樂,厭惡暴力,潔身清行,嚴格遵守著嫡長繼承制,穩(wěn)定國家和政權,維護整治平和,如此“守節(jié)”和“讓國”,為眾人所追捧。
但是沒有想到,悲劇還是發(fā)生了。公子光,也就是長子諸樊的兒子跳出來了,他認為,既然這位叔叔不要王位,那就應該繼續(xù)按照嫡長繼承制傳遞,而不應該是到了三叔的兒子手里。
于是就策劃了專諸刺王僚,并決絕的策劃了要離刺殺王僚的兒子慶忌,可謂斬草除根。 季札使還至吳,闔閭以位讓,季札曰:“茍前君無廢,社稷以奉,君也。
吾誰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我所亂,立者從之,是前人之道,”命哭僚墓,復位而待。
季札與常州有什么關系呢?上面說了,季札被長兄分封到了延陵。季札離開吳國都城到延陵后,就修城筑郭,新城就是延陵——現在的常州。
因為季札離開吳國都城那一年,是公元前547年,因此,常州建城的歷史就從公元前547年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 季札在延陵時,還修建了淹城。淹城分內外三層,周長分別為1、3、5里,外面還有一個城郭,城郭周長7里——完全符合周禮的要求。
淹城內外的水道相互連接,寬9—15丈,平均深1丈2尺。 由于季札的威望,吳民紛紛向淹城移民,淹城內外的土地得到充分的開墾,一時盛極。
1958年當地居民在淹城的護城河里發(fā)現了古代的獨木舟;隨后考古人員還在那里發(fā)現了陶罐、尊、三組盤等文物,還有少量兵器。獨木舟的出現充分說明,古代淹城是一個游樂勝地,也證明了季札以禮治國的成功。
季札可謂禮樂的化身,而中國正是禮樂之邦。季札身上體現的和諧、誠信、禮讓、睿智等優(yōu)秀品質,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而這些美德也正是現時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國思想史、文藝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舉足輕重。但因為季札的。
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 秦,因為家中少子,故又被稱作季 子。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蘇秦未發(fā)跡之前,曾離家外出,游說諸 侯。經歷數載,不為所用,窮困潦倒,狼狽而歸?!?/p>
兄弟嫂妹妻妾竊皆莢 之,曰:用人之俗,治產業(yè),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 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術,自傷,乃閉金不出,出其書遍嫌之.”后 代詩文乃以季子貧喟律之 未能得志的典故。
唐?潘唐《下第歸 宜春酬黃頗餞別》:“承明未薦相如 賦,故國猶慚季子貧?!碧?高適《酬裴秀才》長卿無產業(yè),季子慚妻 嫂?!?/p>
季子掛劍,中國古代歷史典故。見于司馬遷著1,以及西漢劉向著《新序-節(jié)士》。季子,名叫“札”,為春秋時代吳國國君壽夢的小兒子。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曰:“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之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p>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