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留香
史載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断尻栍洝份d“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稱。《舊唐書》載“大歷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獻詩“薰香荀令偏憐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維《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有“騎省直明光,雞鳴謁建章。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句。李頎詩作《寄綦毋三》中有“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之語。李百藥《安德山池宴集》詩則有“云飛鳳臺管,風動令君香”語。之后“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荀令留香
史載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断尻栍洝份d“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稱?!杜f唐書》載“大歷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獻詩“薰香荀令偏憐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維《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有“騎省直明光,雞鳴謁建章。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句。李頎詩作《寄綦毋三》中有“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之語。李百藥《安德山池宴集》詩則有“云飛鳳臺管,風動令君香”語。之后“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
有子八人,號曰八龍。彧父緄,濟南相。
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時,南陽何颙異之,曰:“王佐才也?!?/p>
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
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潁川,四戰(zhàn)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编l(xiāng)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p>
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是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p>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鄉(xiāng)人留者多見殺略。
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后為鎮(zhèn)東將軍,彧常以司馬從。興平元 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
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布既至,邈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p>
眾疑惑。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
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shù)十人,眾乃定。
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shù)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
惇等曰:“君,一州鎮(zhèn)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p>
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計,使說范、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還擊布濮陽,布東走。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饑,人相食。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yè)。
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
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wèi)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
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里。
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zhàn)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梢玻瑱嘁粫r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將軍熟慮之。”
太祖乃止。大收麥,復與布戰(zhàn),分兵平諸縣。
布敗走,兗州遂平。 ? 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
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
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
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雖有逆節(jié),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后雖慮之,無及。”
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鐘繇”。
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
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后敗亡。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
紹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
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
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眲t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
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
出自《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次日,玄德送使命回京,就拜表謝恩,并回書與曹操,只言容緩圖之。使命回見曹操,言玄德不殺呂布之事。操問荀彧曰:“此計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計,名曰驅虎吞狼之計?!辈僭唬骸捌溆嬋绾??”彧曰:“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詔劉備討袁術。兩邊相并,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之計也。”操大喜,先發(fā)人往袁術處;次假天子詔,發(fā)人往徐州。 )
虎象征呂布,狼象征劉備,都是曹操的心頭大患。呂布寄居在劉備處,且心懷鬼胎。此計就是借用天子的名義調走劉備的軍隊攻打袁術,讓徐州后方空虛,呂布必然趁機奪下徐州。
但是這個計謀純屬演義杜撰,歷史上沒有荀彧獻此計策的記載。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后,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jié),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死。關于荀彧的死,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 ,時年五十歲。謚號敬侯。其子荀惲嗣,后官至虎賁中郎將。 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如果荀彧自盡是因為曹操給了他一個空食盒,那么可能是因為只是曹操的暗示,荀彧不得不從,就算他不從,曹操已有殺心,他也是活不了的 。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
官至太尉,謚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
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緄忌憚宦官,于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譏議”(《后漢書·荀彧傳》)。
南陽名士何颙見到荀彧后,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簡明歷史傳記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辭官回鄉(xiāng)帶領族人遷到冀州。
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并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shù)萬人馬,并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yōu)秀人才給曹操如戲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
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zhàn)而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官渡之戰(zhàn)時回信堅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擊敗袁紹統(tǒng)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劃。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討孫權時帶他出征,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終于在壽春病亡,死后被追謚為敬侯,后又被追贈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士,其輔佐、舉人、建計、密謀之功無人能比,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貢獻。
后人也對其作了高度的評價。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三國志 魏書十》 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閑關以從曹氏。
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于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shù)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
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
夫以衛(wèi)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后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 荀令君之仁,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
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傳》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英雋咸宗焉。前后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鐘繇、陳群,海內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shù)人。
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盾鲝獋鳌纷⒁稄獎e傳》 曹操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p>
《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曹操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薄盾髫鼈鳌纷⒁陡底印?司馬宣王常稱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鐘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或問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顏子,自以不及,可得聞乎?”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
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陳群與孔融論汝、潁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并無對?!?/p>
《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 《后漢書·荀彧傳》中評論如下: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閑關以從曹氏。
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于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shù)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
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
夫以韂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埶強,則皇器自移矣。此又時之不可并也。
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并稱贊荀彧:公業(yè)稱豪,駿聲升騰。
權詭時逼,揮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頓挫。
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彧之有弼,誠感國疾。
功申運改,夡疑心一。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中評論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論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門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陳文子諸侯之賢大夫,皆不足以當之,而獨稱管仲之仁,豈非以其輔佐齊桓,大濟生民乎!齊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蓋以非桓公則生民不可得而濟也,漢末大亂,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
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