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óng bīng dú wǔ [編輯本段]釋義 黷:隨便,任意;窮:竭盡。
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形容極其好戰(zhàn)。
[編輯本段]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東吳后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
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zhèn)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
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 治,以增強國力。
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鎮(zhèn)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后、立即率軍征討步闡。
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 陵外圍修筑一道堅固的圍墻。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
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趕到西陵接應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fā)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將叛將步闡殺死。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枯鎮(zhèn)守襄陽。
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并不容易,因此對東吳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面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陸抗明白羊枯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晉商。
兩人還經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xiàn)了和好的局面。
孫皓聽說那里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一鄉(xiāng)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枯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么損害?!?/p>
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陸抗見軍隊不斷出 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孫皓上疏說。
“現(xiàn)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業(yè)生產,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fā)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制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zhàn)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 萬計,士兵疲勞不堪。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象生了一場大病?!?/p>
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所以,應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p>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后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于被晉所滅亡。
[編輯本段]示例 王氏今降心納貢,愿修舊好,明公乃欲~,殘滅同盟,天下其謂公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 [編輯本段]近義詞 興師動眾、勤兵黷武 [編輯本段]反義詞 和平共處、解甲歸田 [編輯本段]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好戰(zhàn) ;含貶義 [編輯本段]外語翻譯 英文:use all armed might to indulge in aggressive wars 日文:やたらに武力(ぶりょく)を振(ふ)り回(まわ)す 德文:eine Aggressions und Kriegspolitik betreiben 俄文:брáться за оружие по любóму пóводу [編輯本段]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皓是一個十足的暴君,他任用那些拍馬屁的小人做大官,大興土木,建豪華宮殿。同時還不斷擴充軍隊,使軍隊的人數占百姓人數的十分之一,軍費開支龐大,陸抗打敗晉軍的進攻后上書孫皓,讓他不要再繼續(xù)窮兵黷武是貶義詞。
【釋義】指到處發(fā)動戰(zhàn)爭,使用武力。窮:盡。黷:任意。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抗傳》。
三國時,吳國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孫皓,他殘酷無情,專橫跋扈,荒淫無度,搞得吳國國力空虛,人民生活困苦,怨聲四起。
陸抗是陸遜的兒子,孫策的外孫,孫皓當上皇帝以后,陸抗任鎮(zhèn)軍大將軍、大司馬、薊州牧等職。陸抗看到司馬炎滅掉魏、蜀以后,建立了西晉王朝,東吳政權搖搖欲墜,十分憂慮。公元272年,他上書孫皓,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應采取的對策。他指出:“國家連年打仗,軍隊疲憊不堪,百姓十分窮困,國庫空虛,財源枯竭。如果再不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發(fā)揮文武官員的才智,國勢將更加衰弱。如果再聽任將軍們?yōu)E用兵力,隨意打仗,耗資數以萬計,那么就會使兵士更加疲憊,更加沒有戰(zhàn)斗力,恐怕當敵人的力量還沒有消耗的時候,我們的力量卻已經衰竭了?!?/p>
這段文字的最后幾句在《三國志·吳書·陸抗傳》中的原義是這樣的:“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p>
孫皓沒有聽取陸抗的正確意見。公元280年,晉武帝六路出兵,大舉進攻吳國。吳軍不堪一擊,不戰(zhàn)自潰,孫皓投降稱臣,吳國從此滅亡。西晉基本上統(tǒng)一了。
釋義 黷:隨便,任意;窮:竭盡。
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形容極其好戰(zhàn)。
[編輯本段]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東吳后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
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zhèn)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
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 治,以增強國力。
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鎮(zhèn)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后、立即率軍征討步闡。
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 陵外圍修筑一道堅固的圍墻。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
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趕到西陵接應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fā)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將叛將步闡殺死。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枯鎮(zhèn)守襄陽。
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并不容易,因此對東吳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面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陸抗明白羊枯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晉商。
兩人還經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xiàn)了和好的局面。
孫皓聽說那里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一鄉(xiāng)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枯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么損害?!?/p>
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陸抗見軍隊不斷出 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孫皓上疏說。
“現(xiàn)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業(yè)生產,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fā)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制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zhàn)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 萬計,士兵疲勞不堪。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象生了一場大病?!?/p>
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所以,應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后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于被晉所滅亡。
[編輯本段]示例 王氏今降心納貢,愿修舊好,明公乃欲~,殘滅同盟,天下其謂公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 蔡東蕃、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六回:“倘忠言不納,務逞其窮兵黷武之心,而甘以國家為孤注,則我國民寧與偕亡,斷不忍為人魚肉也。迫切陳詞,佇候明教!”。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