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炳靈寺石窟
推薦理由:炳靈寺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可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其中第169窟為一天然大洞穴,是現存最重要石窟。
2、劉家峽水庫
推薦理由:黃河河水在這里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后穿過峽谷向西流去
3、八坊十三巷
4、松鳴巖國家森林公園
5、大拱北
6、大墩峽
7、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8、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9、羅家洞寺
10、東公館
甘肅省轄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稱河州,是甘肅省轄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兩個民族自治州之一,成立于1956年11月。截至2020年,轄1個市、7個縣,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2.2萬,常住人口207.14萬,城鎮(zhèn)人口76.73萬人。州內有回、漢、東鄉(xiāng)、保安、撒拉等42個民族,東鄉(xiāng)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qū)的甘肅特有少數民族。
臨夏地處中國西部地區(qū),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zhèn)、茶馬互市中心,是文成公主進藏的途經之地,素有“西部旱碼頭”、“東有溫州、西有河州”的美譽。臨夏緊靠蘭州、毗鄰藏區(qū),是內地連接藏區(qū)的重要經濟通道,2019年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區(qū)經商務工的臨夏籍人員達30多萬人,成為藏區(qū)與內地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鄉(xiāng)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xiāng)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為東鄉(xiāng)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東鄉(xiāng)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余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qū)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著一小部分東鄉(xiāng)族。新中國成立后,部分東鄉(xiāng)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上饒至南昌有很多景點,比較有名的有:弋陽龜峰-長在深閨人不識的小眾寶藏景點
1、弋陽縣龜峰山是一個長在深閨人不識的小眾寶藏景點,龜峰山和龍虎山比鄰而居,因此當年申報中國丹霞時捆綁在一起申報,同屬于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龜峰山地處三清山 、 龍虎山和武夷山之間。
從遠處眺望龜峰,整個景區(qū)就像一只巨大的昂首神龜,并且景區(qū)內很多峰石都像龜的形態(tài),有“無山不成龜,無石不成龜”的說法,所以叫做龜峰。龜峰石巧峰奇,象形獨秀,有“江上龜峰天下稀”、“東方龜樂園”等贊譽。明代地理學家、旅游家徐霞客在考察龜峰之后,客觀地寫下“蓋龜峰巒嶂之奇,雁蕩所無”的評價。龜歷來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游覽過龜峰后,一定會健康長壽,吉祥如意。
2、方志敏紀念館位于江西省弋陽縣城北面峨眉嘴山頂。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西省級重點烈士紀念館建筑保護單位。1977年9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設,1978年9月落成,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
3、龍虎山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后張?zhí)鞄熀笠崾谰育埢⑸?,至今承襲六十三代。
4、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最久遠、崖墓數量最多、出土文物最珍貴、安置位置最險要的崖墓葬群。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巖洞棋布,高低錯落,不可勝數,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歷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
1、伯先故居 趙伯先故居,名“天香閣”,是伯先父親生前教書的場所,位于大港鎮(zhèn)港東村。三間大廳雖歷經風雨侵蝕,但保持著當年的古樸風貌。1985年7月27日被丹徒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趙氏佳城 趙氏佳城為趙子褫公墓。據《趙氏宗譜》卷之五記載,北宋后期趙匡胤第六代孫趙子褫,字志南,隨南宋高宗南渡金陵。紹興二年(1132),加授朝散大夫,賜田百傾,定居鎮(zhèn)江東鄉(xiāng)大港,成為大港趙氏始祖,死后葬喬木山北(古稱仙墓山)?,F存有趙子褫古墳一座,牌坊龍爪盤柱,橫匾上書“趙氏佳城”?! ?、圌山 五峰山 圌山 五峰山位于大港、大路鎮(zhèn)境內。圌山高258米,五峰山高208.7米,兩山總面積為11953.19畝。圌山風景名勝有圌山關、紹隆寺、七十二洞、圌山塔、圌山塔原名報恩塔。因位于丹徒縣圌山上,故名。建成于明崇份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層,每層有磚疊砌的腰檐,塔端聳立著葫蘆銅頁。附近群眾有“清明”登圌山游覽的習慣。傳說建塔時因山高路遠,建筑材料運輸困難,乃命登山者每人攜帶塔磚上山,因而又有‘萬人塔”之稱。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國侵略軍竄犯鎮(zhèn)江時,當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監(jiān)視英國兵船的動向?! ?、華陽觀 華陽觀建于東漢時期,重修于大明正德六年(1511)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位于鄉(xiāng)內仲家、坦王兩村之間,占地八畝多,前后三進,建筑宏偉。前進是戲樓,中進是靈宮殿,后進稱仁靜宮。
金峰嶺
位于撫州東鄉(xiāng)區(qū)虎形山鄉(xiāng)甘坑與徐源之間的金峰嶺,海拔498.8米,是撫州地區(qū)的最高峰。
根據《同治縣志》記載,“金鳳為縣脈宗,有虎巖泉,又有仙觀。國內這座山峰出奇地高,山峰周圍有諸峰環(huán)繞,虎穴蜷縮著獅子,幾排成了險峻險峻的巖石?!彼纬耐醢彩竭^這里,在那里記載了金峰晚坐詩。既寫金鳳黃昏之美,又表達對自己為國為民所憂的思想和對法律變遷的果敢感慨。
在東鄉(xiāng)縣,金峰嶺曾是一大景點。仙人觀,虎巖之泉。位于東北端的是榻米石,埋藏在天空中,向下是深深的,氣勢磅礴;有香爐石,腳上有三條腿,中間有一道天光,像天工鑄造的石香。此處群山交疊,盤旋成行。東部的分枝堆積在煙嶺上,山的一半是水坑。據說里面藏著金龍。假如到了旱年,只需向山上祈禱,立刻泉水如瀑布般流下,順流而下,便可保住附近的谷谷。鄉(xiāng)間稱之為龍池瀑布。據說,藏于紅花綠葉下的一塊石頭,就是金禪師坐的地方。
位于金峰嶺北面的石筍山,“一石獨高,與諸山不相容”,山高近兩丈,又尖又直,形如新竹,亦可說是奇觀。榻榻米山高聳入云,木石交錯排列,山石鱗次櫛比,青天入地。這就是懸崖爬不上去。古時就有奇質之說。
南面為金峰嶺不遠處的船嶺,嶺棱自北向南,是一座山丘,山丘兩頭高,像一艘靜止的巨輪。這里有西竺庵,寺后有枕嶺,屏風似的頭,左右有數十畝的平地,中間有水井和池塘,可供全家人用。嶺南巖石懸垂,絢麗多姿,無邊無際。
酒埠江旅游區(qū)
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qū)于一體的綜合型景區(qū),位于攸縣東部。湖光山色、洞美石異,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清新幽然的世外桃源。目前主要景點有:酒仙湖、寶寧寺、仙境樂園、仙人橋、白龍洞。
酒仙湖
位于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qū)酒埠江鎮(zhèn)的東南部,即酒埠江水庫,建于1958年,是我國的大Ⅱ型水庫。仙湖水面面積11.2平方公里,最寬處2300米,平均寬度500米,最深處70多米,平均水深30多米。酒仙湖湖面寬闊,勾叉幽長,景色秀美,湖水清澈,平均氣溫低,盛產鱖魚、銀魚等各種魚類,湖內空氣清新,波光粼粼,兩岸青山環(huán)繞,樹木蔥蘢,造就空氣中負氧離子極高,是觀光、度假、休閑勝地?,F湖畔建成的攸女仙境園,是一個以攸女文化串聯起來的集觀光、休閑、娛樂、體驗于一體的綜合主題樂園。
1、古里古鎮(zhèn)。天下常熟,福地。古里鎮(zhèn)是一個歷史文化古鎮(zhèn),文化底蘊深厚,鎮(zhèn)內還有中國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瞿氏鐵琴銅劍樓。
常熟藏書之風甚濃,在清代達到鼎盛。當時常熟境內有大小藏書樓200多座,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鐵琴銅劍樓,它是清代中國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以藏書質量高、數量多而著稱于世。
鐵琴銅劍藏書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面積 285 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chuàng)始人是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尤為珍愛一臺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
據《宋元方志叢刊·琴川志》載,古里地勢低洼,河網密布,人煙稀少,常年草木叢生,故稱“菰里村”。元末明初形成了市鎮(zhèn),《陶退庵先生集》始用“罟”字,改稱“罟里村”。至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邑尊張公綬組書匾額“古里仁風”,才用“古里”二字。
走進古里古鎮(zhèn),時光仿佛穿梭至數百年前。如今古鎮(zhèn)的東湖書院牌坊上,還上書“古里仁風”四字。古鎮(zhèn)遠遠望去,臨水而建的文昌閣,東臨東港河,南枕青墩塘,格外雄偉壯美,也是別樣美好風光。
2、梅李古鎮(zhèn)。“東鄉(xiāng)十八鎮(zhèn),梅李第一鎮(zhèn)”,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梅李古鎮(zhèn)自古以來就備受推崇。提到梅李的由來,不得不說上這么一段歷史: 公元908年,吳越王錢鏐派遣兩位武將率軍駐扎在這里,軍隊的日常所需形成了市場,市場的繁榮又形成了城鎮(zhèn)。這兩位武將,一位叫梅世忠、一位叫李開山,梅李因他們的姓氏而得名。梅李建鎮(zhèn)距今已有整整1100年的歷史。
梅李古鎮(zhèn)聚沙塔,“七級矗蒼穹,八角鳴風鈴”,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聚沙百福寶塔共有八面七層,高32.8米,是梅李歷史文化的象征。
古塔附近51.1公頃面積被劃定為古鎮(zhèn)保護區(qū),僅僅在核心保護區(qū)就有明、清、民國傳統建筑八萬兩千多平方米,有月河橋、抗日、劉神堂、愛日精廬;涌金橋、馮家民宅、陸家民宅等。這些傳統建筑以前店后宅、前街后河為主要特點,具有蘇州派建筑風格。古街、古塔、古橋、古河道、古樹、古井點綴其間,顯現出梅李的古樸和典雅。
3、唐市古鎮(zhèn)。唐市古鎮(zhèn),舊名尤涇,又名語溪,明正統年間,由唐氏招商成市,故名。唐市古鎮(zhèn)橫跨尤涇河兩岸,東瀕金樁涇,西臨語濂涇,因集鎮(zhèn)位于常熟東南,俗稱東唐市(西唐市現屬張家港市)。
舊時的唐市人文薈萃、富甲一方,素有“金唐市”之稱,為常熟四大集鎮(zhèn)之一?!敖鹛剖小笔桥c“銀梅李”相對應的美譽,源于唐市的稻米、梅李的棉花,都是常熟農副產品交易流通的重要集散地。
古鎮(zhèn)的繁榮街別具特色,街道由長約1.2米,寬約30厘米的石板拼鋪而成俗稱石板街,長約400米,石板為明代所鋪。街兩旁是清代建筑,一般為前店后宅,上宅下店。店門多為敞開式,卸掉門板,即可開張營業(yè)。石板街上,滿見燈籠懸掛,中國紅點綴的古典韻味,尤其驚艷。
唐市古鎮(zhèn)的福民禪寺,明萬歷間建,清康熙間,倪氏重建,趙汝揆撰記。
尤涇河貫通唐市集鎮(zhèn),北連常熟,南通昆山、上海,河面上架著三座大石拱橋,溝通東西兩岸。遠處的那座便是北新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木橋,道光年間改建成三孔石拱橋。北新橋高7米,寬3.5米;中拱跨徑12米、高5.9米,左右兩孔各8米,通道51米。北新橋位分節(jié)縱聯式,橋欄拱板上有“信士劉福觀、張氏、陸丹明、彭錢氏、瞿永南、陶管成等助金建造之”題記,無年月。
此橋為常熟市僅存的三座三孔石拱橋之一,保存完好,氣勢恢宏,也是唐市古鎮(zhèn)中不可不看的一處景點。
4、福山古鎮(zhèn)。福山位于常熟市西北境,福山塘略呈縱向流經集鎮(zhèn)東部。福山以山而名,福山即殿山,其形似覆釜,本名覆釜山,又稱釜山,后人取其諧音稱福山。
福山歷史悠久,漢代建制為南沙鄉(xiāng),并置司鹽督尉署。晉咸康七年(341年)設南沙縣。梁大同六年以南沙縣改為常熟縣,并為縣治。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今虞山鎮(zhèn)),但福山仍為江南軍事要地之一,歷代派重兵駐守,并先后建有南沙城、金鳳城、福山舊城、福山總兵城等城堡。
如今的古鎮(zhèn)福山南側有“南街”,全長約500余米,寬約3.5米,碎石鋪路。街旁有古廟名“雙忠廟”,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張光斗重建,乾隆年間又增修,主供唐張亞夫、雷萬春,另供張巡、許遠神位。古街上較有名的有趙宅、曹家樓等,均為民國初期建筑,風韻猶存。
1古鶴村
三鄉(xiāng)鎮(zhèn)古鶴村,是中山市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中國最大古舊家私交易基地。青龍山宛如一條出海的巨龍,自東北向西南,把大半個古村抱在懷中。亞熱帶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山間林木清幽、溪水潺潺。村落西部原為金斗灣的一部分,400多年前還是大海,后來鄉(xiāng)民多次圍墾,逐漸填造出這片富庶的土地。
始建于同治二年、貫穿整個村落的青石路,保留了相當多的古建筑和珍稀古樹:鄭氏祠堂、樂善好施牌坊、舉人旗桿夾、土沉香樹、古榕樹等等。借助于古鶴村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東風,村內形成了華財、古鶴、明清三家大型古舊家私市場,內有古玩店500多家,各自陳列和交易著名貴的古玩、家具。古鶴村已是全中國最大的古舊家具市場,世界馳名。
據說這里是“西餅皇后”李曾超群的故居,她是香港超群西餅的創(chuàng)始人,在事業(yè)上也是歷經商海浮沉終獲成功,堪稱“勵志姐”。
古鶴村最適合游覽的時間是午后和傍晚,慵懶陽光斜掛于民宅屋檐,石板街倒映著斑駁的樹影。在青山綠水間,古舊的石墻、門樓、牌坊,沉寂的古井、古樹、古民居組成一幅寧靜古樸的畫面,時間仿佛在這里停下了腳步。
2 三社村
中山黃圃鎮(zhèn),有這樣一個古村,這里既有遠離塵囂的青山古樹,又有古老街巷的石板蜿蜒,是大隱于市的嶺南建筑活化石。
三社始建村于宋代,距今已逾800年歷史。由靈會、鼓樓和三社坊三坊組成,因此古時又稱為三坊。在宋時黃圃之地皆為海,古代三坊人背山面海,圍田建廬,四邊輻射擴展建村,形成傳統嶺南村落的梳式布局,聚宅成巷,聚巷成街,院落間面面相對,背背相依,巷道縱橫,宛如迷宮。延伸閱讀: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給后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村中現存有始建于宋代的古石板路,路分36級,故名三十六級古徑,這古徑連通著宋代碼頭,古時的黃圃人便是從這里開始,馬上駝鈴北上去內陸,南下下海洋,串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直到今天,三社依然保存著馬馱貨物的傳統。
盡管經歷了現代文明的洗禮,但長久商貿文化的繁榮還是給三社留下了鮮明的印記。這里古建筑繁多,幾乎到了三五步即邂垢一古宅的地步。至今現存有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鎮(zhèn)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古祠堂25座,現保存完好的祠堂還有5座。走在三社上街,這里依然遺存著清代的古石板路的古圍墻,古時由蠔殼、糯米、砂等夯成的土壘屋尚有遺存。
3 翠亨村
翠亨村,一個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卻因為誕生于此的世紀偉人孫中山而聞名于世,走進村中,一種“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情畫意油然而生,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將帶您走進偉人孫中山的出生和成長初期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
翠享村在中山市區(qū)東南方17.6千米處,廣(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廣州約100千米,南距澳門約30千米,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東望珠江口伶仃洋讓翠亨村有了生氣,而西靠五桂山則讓她有了靈性。據傳,在清朝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山坑邊,山林青翠,坑水潺潺,風景優(yōu)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于是在道光初年改稱“翠亨”。
中山翠亨村
在這個樹木蔥郁、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里,保存至今的名勝有楊殷故居、陸晧東故居、帥傅遺居、陸?zhàn)〇|墓、孫昌墓、翠亨賓館和中山紀念中學及完整的古民居群等,這些古建筑的裝飾藝術極為豐富,其結構、雕刻、書畫均展示了中國建筑文化的較高水平,極有研究價值。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是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開放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聽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的雕塑、孫中山試驗炸藥處—瑞接長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區(qū)、翠亨農業(yè)展示區(qū)、中山鼎、警世鐘等,逐步形成以“孫中山和他成長初期的社會環(huán)境”為主題,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立體而多元化的陳列展覽體系,充分地展現了孫中山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思想體系和革命實踐,再現出孫中山出生和成長初期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使人們更加深刻的了解孫中山這一偉大人物。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傳統的中山民居,大廳不開窗,而孫中山親自設計的房子,不單是二層的回形建筑,還在大廳中開設了四個窗口,用以采光和使室內空氣流通,打破了當時中山民居的傳統擺設。孫中山故居是座獨具特色的赭色磚兩層樓房,由孫中山親自設計,一1885和1892年分兩期建成。樓房紅墻白紋,既有廣東磚瓦房的建筑風格,又融匯了西方民居的建筑風格,可以說是一件典型的中西建筑藝術品。樓房外有一小院圍住,圍墻正門外右側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二樓南邊的房子是孫中山的書房,1893年冬,孫中山在此書房草擬《上李鴻章書》,發(fā)出了“救國救民”的信號。
1956年在孫中山故居前開辟了公園。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在故居旁興建輔助陳列館,館名由宋慶齡親筆題寫,每年國內外大批游客前往參觀游覽。
4 南塘村
南塘村是中山市南朗鎮(zhèn)豐阜湖畔東北面的一小村莊,面積僅二平方公里。背靠青山,前臨農田。南塘的先民大約于南宋年間,從南雄珠璣巷搬遷而來,迄今歷時八百五十年上下。
中山的《東鄉(xiāng)民歌》中,有這么一句:“簡姓南塘,老幼勤耕種,歷代出科舉”。南塘村中百份之八十以上是姓簡,若干戶姓肖。
簡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建于光緒丙申年(1896年),1982年小修,基本恢復原貌,為首次修繕。宗祠祠體為土木結構,坐北向南,分二進二間,中間天井,通風透光,四水歸堂之局。是難得的南越古建。
以青磚砌墻、花崗巖石柱支撐,又有花鳥木雕裝飾,這樣精致的裝飾,似乎只能用匠心獨具來形容。
北帝廟舊址是在現址附近不遠處,舊廟址四面墻壁是用蠔殼砌成,也有人稱之為蠔殼廟。北帝廟重建好之后,香火鼎盛,到90年代,村民將廟宇修復原貌,重塑神像十余尊,恢復香火。眼見所有一切,北帝廟在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飽歷滄桑歲月,嘆哉——數度變遷的北帝廟,幸喜今天新顏煥。
仁和社亭,始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該亭結構幽雅,更有詩酒琴棋,福祿壽三星圖壁畫各一幅,容貌美觀。仁和社亭上蓋是用現今最新穎的琉璃保留原有石柱楹聯,重繪壁畫,內設石臺石凳,集古今建筑工藝融于一體,使亭貌煥然一新,誠村民聚首聊天,納涼休憩之勝地也。
5 左步村
位于中山市南朗鎮(zhèn)的左步村是歷史文化名村,建于明永樂年間。600多年來,歐、孫、阮、方等姓氏在此聚居。村莊雖然面積不大,卻走出了不少歷史名人。左步孫氏的始祖孫締兒,后人尊稱他為“樂川公”,樂川公一脈擇左步而居,1912年5月,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回香山省親時,曾專程回左步的孫氏宗祠祭祖。
左步人方舉贊與孫英德合辦的發(fā)昌機器廠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yè);左步人參與了中國大陸最早落成的唐山煤礦、鐵路乃至粵漢鐵路的興建,左步人歐庚祥曾任粵漢鐵路總監(jiān)。蜚聲中外的電影藝術家阮玲玉、著名漫畫家方成、革命家歐初等也是祖籍左步。
6 鰲山村
鰲山村是黃圃鎮(zhèn)歷史最古老的村落,有眾多不可移動文物,古廟宇有3座,包括石嶺仙廟、北約觀音大廟、南約北帝廟,而古祠堂則有13家之多。
還有不可移動古文物,如古石徑、古碼頭、古樹、古墓等,村內有傳統龍舟7艘,,其中石嶺坊2艘、北約坊2艘、南約坊2艘、村委會1艘。
7 龍瑞村
龍瑞村約于南宋末年始建,南雄刺史劉少雄次子劉汝賢由珠璣巷遷來香山東鎮(zhèn)土瓜嶺,至南宋末年,其第六傳孫劉子忠,劉子平兄弟一齊分支于此,現已30傳,建村之初,因村內邊海角有一礁石,上部雕似公雞,故最初村名生雞角,后以近音字改名為山溪角。
龍瑞村有規(guī)模超大的劉氏宗祠,觀音廟,文廟,探花牌坊等歷史文物。
8 安堂村
涌安堂村開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村內祠堂林立、石路蜿蜒,素淡的嶺南民居夾道分列。九龍門牌坊位于安堂社區(qū)的九龍門大道上,從這個牌坊進入村內,就可參觀古香古色的村落和系列古祠堂。
安堂牌坊又稱百歲流芳牌坊、升平人瑞坊。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位于大涌鎮(zhèn)安堂村,于2009年被評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牌坊為四柱三間通天式牌坊,以花崗石雕鑿構筑,高7米。牌坊上“安堂”二字原為“圣旨”后改為“安堂”,正面主間橫匾刻:“昇平人瑞”,左右橫刻:“山高”、“水長”。牌坊柱下鑲嵌抱鼓石,石板上有人物花卉雕刻。
安堂村內祠堂數量多,規(guī)模大,經歷動蕩年代的洗禮后,現存約十四家。其中“雙桂堂”最為訪古探幽者所津津樂道,也就是“林氏宗祠”,還有曾多次被報道提及的“十德圖”,記載著晚唐年間林氏披公九子加女婿皆中舉,被譽“九子十登科”的千古佳話。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