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xié)合統(tǒng)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tài)工程”。
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tǒng),以及中國陜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2、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fā)展?jié)摿Φ凝嫶蟮乃こ腆w系李冰主持創(chuàng)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tǒng)工程,聯(lián)合發(fā)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創(chuàng)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fā)展?jié)摿Φ凝嫶蟮乃こ腆w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qū)域水利網絡化的典范。
后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tǒng),形成無壩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yè)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fā)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huán)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tǒng)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Richthofen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杰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后,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999年3月,聯(lián)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后,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lián)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都江堰有著悠久的歷史,自然景觀非常優(yōu)美,因此都江堰文化旅游前景看好。
都江堰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都江堰市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是山水園林城市,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條河穿城而過,靈巖山城區(qū)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qū),市域林木覆蓋率達70%,被評為“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年平均氣溫15.2℃,空氣質量和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水平。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好玩的地方有:龍池森林公園、青城山、都江堰景區(qū)和翠月湖等等;
二王廟
二王廟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后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qū)。占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筑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qū),西菀為殿宇區(qū)。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筑,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huán)境,依山取勢,在建筑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
伏龍觀
伏龍觀位于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xiàn)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于雖齊圣,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shù)典忘祖,于掩其父得無紊欽?”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于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于戰(zhàn)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qū)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端涀ⅰそ份d“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橋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都江堰城隍廟
都江堰城隍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路,坐落在玉壘山南麓、都江堰景區(qū)旁玉壘山廣場北側。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2013年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線城市。
都江堰市是以堰命名的縣級市。其實都江堰市本來叫灌縣。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灌縣正式更名為都江堰市,由一個小縣城變?yōu)榭h級市,十分自豪。灌縣在更名為都江堰市之前一直默默無聞,正式更名后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它的知名度已經超過了省會成都,但還是一個四線小城。
?
都江堰市距離省會成都不到40公里,距離成都市只有20分鐘的路程。而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經開通了通往都江堰的運輸線,對都江堰市的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都江堰市,除了著名的都江堰外,附近的二王廟、秦堰樓、被稱為“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都是著名的旅游景點。
?
雖然都江堰目前只是一個四線城鎮(zhèn),但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幸存的水利工程,對我國水利工程影響很大。而且因為離成都那么近,都江堰未來的發(fā)展是不可預測的,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也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大發(fā)展。
2020年中秋假期都江堰市接待游客55.4萬人.記者從都江堰市了解到。2020年中秋小長假期間,都江堰市共接待游客55.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8億元,融創(chuàng)文旅城三天累計接待游客19.57萬人次,全市酒店民宿累計客房出租率為74%。都江堰市將大數(shù)據(jù)引入旅游場景,對全市景區(qū)6個大型停車場實施智能化改造,實現(xiàn)“高速識別入場—提前掃碼付費—自動起桿出場”無感通行,提升車位利用率20%,增加停車位840余個。
將全市16個景區(qū)景點全部納入應急監(jiān)測平臺實時監(jiān)測,依托“一部手機游都江堰”APP等媒介實時播報游客流量和旅游容量信息,打造“信息發(fā)布+溫馨提示+預警疏散”假日服務體系。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描繪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壯觀,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舉措作了高度評價和贊揚。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第二部分寫都江堰的壯觀;第三部分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
開篇第一句話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有江堰?!遍L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耳熟能詳,而都江堰“卑處一隅”,知之識之者遠不如長城。作者以人們熟知的偉大長城,在比較的驟然間,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所要描繪的對象——都江堰上了。作為一句關鍵句,這是一句頗具見識的判斷。因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國;而天府之國每每在關鍵的時候,又為我們民族提供著庇護與濡養(yǎng)。因此,確有理由說,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多么大氣而又深邃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無數(shù)的水利工程,而已經使用了2500年,前且現(xiàn)在仍在發(fā)揮巨大效用的,惟有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為天府之因帶來了不盡福澤,李冰父子開鑿都江堰真可謂功高澤蔭萬代。
作者對所游覽過的景物描寫具體、生動,如對都江堰水流的描寫,先寫聲音,再寫作者的感覺,然后再寫水流翻卷咆哮的壯觀,使讀者有置身浩蕩水流面前的感覺。
與一般的游記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單純地描寫自然景觀而是立足現(xiàn)代,對歷史上人物與事件進行審視,并作出縱橫捭闔的評說,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給讀者以較大啟迪。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在游山玩水之中審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那種“人文山水”,那種中華文明的精髓!他不僅舉長城與都江堰對比,還有李冰的治水“三字經”與“八字真言”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與后于他的“厚厚典籍”松脆得無用之間對比,……而對“三神石人”李冰雕像的贊頌則是禮贊李冰父子的“獨特的精神世界”了!誠如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說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币蚨?,我們在讀完《都江堰》后,極自然地在人文精神方面有了升華。
秋雨先生的心靈在歷史長河中徜徉,遇英雄如遇故交知己,遇失落文人則探究其心路、心態(tài)。因而眼前之景,已非純粹景觀、言語之間,其人文精神已溶于其中。
文中修辭手法的使用貼切而又生動,尤其是對比手法。如作者評價都江堰的時候,一開始就與長城作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語言洗煉,含義深,耐人尋味。
作為“都江堰一青城山”這個復雜文化景觀中重要的構成部分,都江堰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主體工程的保護情況關系著整個遺產保護傳承。
歷史上,這些遺產經過了多次修繕、整治與重建,使都江堰能夠永續(xù)保存并且發(fā)揮著的功能。如元代吉當普改建都江堰樞紐工程,創(chuàng)建了鐵造龜魚嘴?!对搿ず忧尽酚涊d,“故以鐵萬六千斤,鑄為大龜,貫以鐵柱,而鎮(zhèn)其源,然后即工”;清道光年間曾遵循“深淘灘”之法擴展寶瓶口,通暢內江的進水;1936年都江堰內外江歲修,采用現(xiàn)代技術用漿砌條石重修了都江堰魚嘴等等。
現(xiàn)今,隨著都江堰功能的拓展,更要注重對重要水利工程遺存文物本體的保護。
路線
1.都江堰-青城山 一日游玩法
上午:二王廟到離堆公園
(注:從山頂下來的路線,不累,并且可以避免和大量一日團相遇
游玩時間推薦:2~3h
交通:
a.從都江堰客運站出發(fā)
對面公交站可乘坐公交車到達二王廟站(大家可導航公交車經過二王廟的,我忘了,不好意思),
游玩開始:
到站后沿公交路線前行5·7分可以看到二王廟售票點進入,
【敲重點:不是公交站下車對面的入門處,從那兒進入會錯過一些景點】,
進入后,右邊直行下去可以先上秦堰樓一覽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
向右沿小路直下,可以經過二王廟等一系列風景,
“二王廟正對的一面白墻上,是鄧小平題字的“造福萬代”,就是為了紀念李冰的豐功偉績”,此段摘自網絡。
下山后過索橋,可以看魚嘴之類的,
看完后右行,人多的地方你跟著去看吧,一般是導游講解,可蹭聽。
再經過飛沙堰,索橋2號進入離堆公園,可以去看伏龍觀,那里的紫薇樹我覺得好看,還有很多都江堰水利工程留下的東西,和介紹之類的,
公園-都江堰老年人帶孫子鍛煉游玩,當年答主也是其中一員…
吃:出公園門,可以去南橋吹吹河風,西街看看,去楊柳河邊吃新繁豆花【我的最愛,都江堰很好吃的小吃,芝麻水餃,豆瓣抄手,牛肉豆花】
古城里美食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想吃的同學可以大眾點評看一下,
下午出發(fā)到青城山,重點:自備干糧,爬山很累,景點礦泉水8塊一瓶,心痛
公交:都江堰客運中心到青城山一個多小時
如果14:30前抵達不了青城山的知友,建議坐纜車上山后再順山而下(坐纜車仍然需要走30分鐘左右才能抵達山頂)
青城山又得分前山后山,各自獨立,所以出行要分清,前山較后山輕松,人文景觀較多,門票90,上山差不多2~3h,下山索道比較輕松
后山比較天然,但是爬山系數(shù)比前山高,可以玩水,一路自然風光
下圖為后山,過去渣像素的照片…等我哪天再去拍過后更新
個人經驗-前山爬完過,后山從中午1點出發(fā)時間不夠半途放棄去坐索道下來了。
2.都江堰兩日玩法
day1都江堰景觀(玩法參照上文)+古城小吃美食覓食+下午看看可愛的熊貓國寶 (都江堰大熊貓基地)
都江堰大熊貓基地利用地圖導航下吧,本人還未去過,具體情況不清楚
day2 青城山,一日游,慢慢爬山。自備干糧!!這是重點
最后,祝諸君旅途愉快,都江堰歡迎你。
都江堰市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fā)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都江堰市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十分值得游覽。
最佳旅行時間
7-8月是到都江堰旅游的最佳時間。 都江堰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當每年最酷熱的夏季之時,都江堰及周邊的青城山依然保持著22℃的清涼。夏季來此,不僅可以到虹口玩漂流,還能趕上熱鬧的消夏夜啤酒節(jié),感受如狂歡節(jié)的盛況。 此外,若是想提前進入初夏享受清涼,還可在每年清明節(jié)到都江堰歡度盛大的放水節(jié)。
都江堰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點。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xié)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以此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點。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
都江堰的作用如下:
1、防洪、灌溉并舉,至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工程重在疏導,維護了生態(tài)平衡,保護了環(huán)境.
3、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擴展資料;
都江堰將原來的天然河流(岷江)截流了一部分,用來灌溉成都平原.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發(fā)展,都江堰的各個渠道,就像人身體的毛細血管一樣,遍布了整個成都,可以說天府之國的由來就是因為都江堰的存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灌溉面積已達40余縣.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qū)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tǒng),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qū)7市(地)36縣(市、區(qū))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yè)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fā)電、漂水、水產、養(yǎng)殖、林果、旅游、環(huán)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fā)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qū)規(guī)模居全國之冠.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5.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