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習俗是:插茱萸,這是重陽節(jié)的一個習俗。
茱萸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按照漢族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jié)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于《續(xù)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里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重陽這一天,采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漢族民間藥。重陽節(jié)插茱萸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至于儲光羲在《登戲馬臺作》一首詩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jié)宴群僚于戲馬臺,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jīng)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jīng)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jié),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nèi),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漢族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jié)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diào)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好玩,藍田清峪溝,在作家賈平凹眼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聞名全國的香格里拉媲美!在某種意義上,藍田清峪就是秦嶺的香格里拉。秦嶺參差高低的峰頭,都是那種地地道道的深黛色。而蒸騰的云霧忽兒絲絲縷縷,一忽兒漶漶漫漫。巖石穿戴苔衣,山穿云衣,無不妙趣橫生。云中的秦嶺,成了霓裳羽衣的嬌子。
1、白鹿原影視城2、藍田縣水陸庵3、王順山推薦理由:“天下名山此獨奇,望中風景畫中詩。”指的便是這里4、湯峪碧水灣溫泉5、藍田猿人遺址紀念館6、藍田流峪飛峽7、輞川溶洞8、白鹿原民俗文化村9、竹林畔滑雪場10、湯峪天潭溫泉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nèi)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jīng)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之首,這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qū)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陜西歷史文化悠久,尤其特色文化有如下幾點:
1、陜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陜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陜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陜北話、陜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陜南方言區(qū),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陜北方言區(qū),陜南、陜北方言區(qū)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qū)。
關中方言曾經(jīng)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tǒng)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陜西是現(xiàn)代中國革命的圣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從此,中共中央在陜北戰(zhàn)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陜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1963年發(fā)現(xiàn)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qū)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fā)現(xiàn)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陜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nèi)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shù)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fā)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xiàn)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陜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陜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另外還有非常值得一提的:
陜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回答:這里的關一般指長城的各個關隘。
關東:指山海關以東地區(qū),主要是東北三省。
關西:
1.指玉門關、嘉峪關以西地區(qū),即甘肅一帶;
2.指陜西潼關以西地區(qū)。
關中:一般是指西安周邊地區(qū),這里的關是潼關。
關內(nèi):指的是我國長城以南地區(qū),這里的關是山海關。
關外:指我國長城以北地區(qū)。特指東北三省。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陜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陜西的工、農(nóng)業(yè)發(fā)達,人口密集地區(qū),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從地理概念講,關中是指“居四關之中”而言。關中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后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關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陜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古人云:“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自西周起,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fā)掘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關中地區(qū)。
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實,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fā)源地之一。這里有數(shù)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斗雞臺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nóng)耕、房屋建筑、織布、制陶等生產(chǎn)技術,甚至還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nóng)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關中平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劇中的高人,文化的化身,在小說中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朱先生。白嘉軒的姐夫朱先生原型應該是牛兆濂。牛兆濂,字夢周,號藍川。清末關中大儒,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zhèn)新街村鳴鶴溝人。幼年聰慧過人、過目成誦,后拜三原著名理學大師賀瑞麟門下,聽柏景偉講學于關中書院,中第28名舉人,被時人尊稱藍川先生。曾講學于藍田蕓閣書院、三原清麓書院。陜甘總督升允率兵攻陜,企圖復辟皇朝。牛兆濂不顧個人安危西出禮泉,以民生之計和時局大勢曉以利害,使升允罷兵。因其故居和講學的蕓閣學舍皆在藍田灞水河川地帶,故取號藍川。
陜西巡撫方升的原型是清末陜西巡撫端方與陜甘總督升允的藝術綜合體。端方,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光緒二十四年出任陜西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巡撫。宣統(tǒng)三年四川新軍嘩變,端方和其弟端錦被殺。升允,清蒙古鑲藍旗人,歷任陜西布政使、巡撫,陜甘總督等要職。西安辛亥起義爆發(fā)后,重新被啟用,任陜西巡撫,總理陜西軍事。升允率甘軍東進,連下十余城,逼近西安。1912年2月,清帝溥儀退位,甘軍得知消息,拒不與革命軍作戰(zhàn),升允西退。
圓胖臉胖的張總督,原型為陜西督軍張鳳翙。陜西西安菊花園人,辛亥西安起義后,陜西軍政府成立,一致推選張鳳翙為“秦隴復漢軍”大統(tǒng)領兼民政長,親赴戰(zhàn)場督導。共和告成,委任為“中華民國軍政中向往和追究求自由民主的鹿兆鵬,原型為侯德甫和趙伯平。侯德甫:又名侯啟仁,1902年生,藍田縣白鹿原安村鄉(xiāng)新華村人。是藍田地區(qū)黨的早期領袖和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趙伯平:學名呈瑞,字麟征,藍田縣白鹿原孟村鄉(xiāng)康禾村人。侯德甫發(fā)展的白鹿原第一個黨員。軍閥劉鎮(zhèn)華禍害白鹿原。侯德甫與趙伯平搗毀了鎮(zhèn)嵩軍設在白鹿原西部狄寨鎮(zhèn)的糧臺。府秦省大都督”,1912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張鳳翙為陜西都督。
陜西省西安市轄區(qū)
臨潼區(qū),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位于關中平原之東,南接藍田縣,北接閻良區(qū),西北接連咸陽市三原縣,西接高陵區(qū),東接渭南市臨渭區(qū),西南與灞橋區(qū)為界。介于東經(jīng)109°05′49″—109°27′50″,北緯34°16′49″—34°44′11″之間,總面積915平方千米。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北京時間”的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就位于臨潼區(qū)。
自周秦到漢唐,臨潼一直為京畿之地,處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境內(nèi)歷史遺產(chǎn)眾多,有仰韶文化時期的姜寨遺址,烽火戲諸侯發(fā)生地驪山,鴻門宴發(fā)生地新豐鎮(zhèn)鴻門堡,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寢秦始皇陵;唐玄宗和楊貴妃休憩之地華清池,西安事變發(fā)生地兵諫亭。
臨潼美食有
01 斜口臊子面
嗦一口面,喝一口臊子,有料!斜口臊子面與岐山臊子面不同的是,那一碗淀粉勾過芡的濃稠的湯汁,這是一次帶著絲滑口感的“幾何”碰撞:丁狀的胡蘿卜、豆腐;條狀的黃花、豆皮;不規(guī)則的木耳、大肉······每一口都是滿滿當當,再使勁兒吸一口面,不同的層次在嘴里不斷的交織碰撞,順著柔和的口感滑入胃里,一瞬間,就體會到了“碳水”帶來的快樂!
02 鐵爐油饃
鐵爐油饃是烙餅的一種,但普通烙餅的它的口感卻有著天壤之別。色澤金黃、油亮鮮香,皮薄層多是它的關鍵,一口下去酥脆的餅皮瞬間在舌與齒間開裂,“咔嚓,咔嚓······”這一口絕對叫人贊不絕口,吃了還想再吃!
03 油槐狗舌頭肉加饃
肥瘦相間的鹵汁肉,搭上青紅相配的辣子,香而不膩。外表酥脆,肉的湯汁浸著餅心,薄薄的狗舌頭餅一口下去,好像是屬于你一人的狂歡的party。這唇齒間的碰撞,就是對臨潼的記憶。
04 油潑拉條子
面團和得好,師傅拉的棒,一根面就是一碗。一團面經(jīng)師傅雙手的反復彈拉和與案板的不斷碰撞,逐漸得到一根棍狀的面條。這么一道工序,一根根的拉條子早已上了勁。燒滾了的熱油往放好了辣椒面和蔥花的面上這么一澆,“滋啦滋啦”,辣椒面就在滾滾熱油里無情地翻滾著,這要到嘴里就是直接好吃到炸裂的水準了!關中老碗一端,馬路牙子一蹲,筷子一揚面一吸溜,這套標配整下來一看就是老陜西了。
05 石子饃
沒有什么比石子饃更能展現(xiàn)出這里的風情,清脆的口感像極了臨潼人民的直爽;起伏的形狀,似波瀾,就像是臨潼歷史的婉轉(zhuǎn)悠游。小麥粉混合雞蛋,圓餅不掉渣,這是你走在鄉(xiāng)間小路的最佳干糧。沒有油漬,不怕傷了春夏的長裙,養(yǎng)胃耐饑,郊游路上的救命食糧。
06 斜口蕎面饸饹
蕎面:富含膳食纖維;饸饹:冷熱通吃,四舍五入,蕎面饸饹就是一個隱形的“少女殺手”!吃法多易消化,口味豐富不長肉,我是仙女我吃它!當然蕎面饸饹也特別適合帥氣哥哥:涼的大口吃,吃得出男子氣派;熱的吃得酣暢,就是關中爺們兒的形象!
07 相橋泡泡油糕
白糖,黃桂,桃仁,玫瑰,伴著熟面粉在沸騰的油池里起舞。灼灼的高溫,輕巧的聲響。任他將面粉染得金黃,一張張薄如蟬翼的紗籠罩裹挾著餡料,就像夏日里透過泡泡袖看見少女白皙稚嫩的雙臂。泡泡油糕是油酥物中的美人,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
08臨潼拐棗是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的特產(chǎn).甜拐棗!遠看像枯樹杈兒,近看像風干的核桃仁長在樹杈兒上,吃起來是特別干特別干的甜棗味兒。
09柿子糊塌 火景柿子除鮮食外,可做多種食品,這柿子糊塌又是別具風味的一種。將火景柿子去皮摘蒂,放入面盆中搗攪成糊,加入面粉,制成柿子面糊。用手鏟將面糊攤?cè)腩A先特制的手提(用鐵片制成,外凹中凸,邊高約2厘米)內(nèi)一起入油鍋內(nèi)炸,當面糊熟至五成時,便自動脫離手提漂浮。然后翻過再炸,如此數(shù)次,待兩面火色均勻時便可食之。臨潼人炸的糊塌最佳,顏色金黃可愛,吃在口中酥脆香甜。
10水盆羊肉
湯頭鮮、肉酥爛、小伙姑娘吃的憨!
肉特別酥爛,無膻味,就著湯里的蔥花、芫荽,一口下去,那叫個香。吃完湯是要喝滴,清清的羊湯,味道鮮美不油膩,喝下去一肚子暖和,極其舒服。要是怕熱的筒子們,可以配上冰峰,同樣爽歪歪
一 .中國遠古時代的文化特點
我國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就在中華這片古老的大地上休養(yǎng)生息。
【1】從考古學研究表明,早在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元謀文化就已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刮削器種人類文化,它以元謀猿人化石中發(fā)現(xiàn)的三件石英巖打制的刮削器為代表。
由于元謀猿人化石的時代為距今約180萬年,所以元謀猿人文化代表了中國早更新世的人類文化遺物,它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種人類命運文化 。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 ,元謀文化是在距今約180萬年云南省元謀縣一帶產(chǎn)生出來的 。那個時候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 。
考古學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三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隨時間推移,又發(fā)現(xiàn)了桑氏鬣狗、云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xiàn)在這片草原和森林 ,這些動物它們大多數(shù)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
根據(jù)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fā)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即人類的起源。
“元謀猿人”的發(fā)現(xiàn)地,變成為了“東方人類故鄉(xiāng)”的發(fā)祥地 。
【2】藍田文華是中國文化歷史上,中更新世在陜西省藍田縣陳家窩村和公王嶺等地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文化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講 ,這些古人類生活在距今100萬年左右。
在藍田文化階段,人們過著原始的采集和狩獵生活,但已會使用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
所用的這些石器多發(fā)現(xiàn)在與猿人遺骸出土地相近的紅土層中,共發(fā)掘出200余件,有刮削器、石片、大尖狀器、大型砍砸器和石球等石器。尖狀器形狀和特征很像是人類早期使用的萬能工具石斧。
砍砸器是砍砸東西的用具,有大型盤狀多邊砍砸器、中小型交互打制的多邊砍砸器和小型砍砸器等。
刮削器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復刃四種形式,是用來剝?nèi)~F皮和副削木棍的用具。由于其時代過于久遠,在目前材料不足的情況下,一般暫時將它們都看作是藍田人的文化遺物。
此外,在藍田的這兩處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灰燼和灰屑等,散布范圍均不大,是他們用過火的痕跡,這說明藍田人不僅會制造和使用石器,還會使用火。
【3】從元謀文化和藍田文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民族的遠古祖先,不但能夠在制造生存勞動工具的同時 ,還會使用了火 。
用歷史比較學的觀點,從歐洲國家和伊斯蘭國家的考古學事實上來看,他們大概也就是在90萬年前左右,才在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地方找到了古人和腳印及石頭工具等化石,并沒有任何關于其它的文化的證據(jù) 。
而火,則是人類文明中,由中華民族完全建立和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征 。
二 .中國文字的特點
在文字尚未發(fā)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形等相傳的方式
【1】文字
文字是人類用符號記錄表達信息的一種方式和工具。
文字也是人類與其它動物區(qū)別的重要工具 ,也是使人類能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的主要實踐活動。使文字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文字使人類突破了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重要工具 和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
【2】中國文字的誕生和發(fā)展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象形字。它是我們的祖先通過觀察山川、日月、時間、物體等,摹其形、表其意而創(chuàng)造的。雖然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有一個越來越簡化的過程,但是它卻一直維護著原始的內(nèi)容。在社會活動過程中 雖然形成了更多的文字,那也只是在原始的內(nèi)容上加以組合來表達更寬泛的意思;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文字一直沒有符號化,這是和西方文字最根本的區(qū)別。
【3】西方文字的誕生和發(fā)展
從目前可以掌握與知道的西方文字,他主要產(chǎn)生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大約公元前1500-1000年左右,為了商業(yè)上使用的方便性,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把埃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成了字母,并把這種字母也傳到了希臘。
當字母傳到希臘后,希臘人結(jié)合本土的文化對字母進行了改進和美化,同時把腓尼基人由右向左的讀法改成了由左向右的寫法,這恐怕也就是現(xiàn)在西方文字寫法的起源 。
隨著歷史的進程,當羅馬人征服了希臘之后,希臘字母便被羅馬人予以吸收和改進。為了交流溝通的需求,對于一些發(fā)音復雜的希臘字母,羅馬人進行了單純化改進,并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字母。
從公元紀年開始,這些字母大部分都已經(jīng)完備,并開始廣泛的流行于歐洲,在以后的歲月中逐漸又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字母,形成了現(xiàn)在26個字母的體系。同時,隨著書寫和印刷的方便,又創(chuàng)造出了26個小寫字母。
所以,西方文字發(fā)展的一個脈絡就是:埃及 ~ 腓尼基~希臘~羅馬 最后被西方世界各國發(fā)展運行用到今天 。
【4】中國文字的特點
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具有著嚴謹規(guī)范的特性,尤其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之后 ,數(shù)千年來中國文字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而西方的字母文字則體現(xiàn)出來了西方文化的變化無常特征 這也導致了西方人形式邏輯條件下的思維開闊,進而發(fā)展出來了人與物之間的哲學思想文化。
中西方古代文字的差異,無疑于是雙方文明巨大差異的重要體現(xiàn)。
三.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
人類自起源之后所有的社會實踐活動,無所謂就是在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 的過程中渡過的 。
而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就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了甲骨文。在周代就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政教系統(tǒng),并達到鼎盛時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以儒、道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繁榮的嶄新局面,把我國文化推到了高峰…尤其是以儒學把人與人哲學理論推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峰 ,《道德經(jīng)》到目前為止,也是人類還沒有任何一種哲學思想與之匹配…此外,凡是歷史悠久的民族國家,都有著自己許多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個民族國家的優(yōu)秀特征 。
【1】中國文化的起源,可以說是在文字發(fā)明之前就已出現(xiàn),而西方國家則不知何在 。例如,元謀文化和藍田文化。
【2】人與自然是人類命運的最基本的關系 。拿我們中國來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這充分說明了我們祖先在認識自然永不屈服的思想實踐 。
【3】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主導人類社會結(jié)構與人類所有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換句話說,“人與人”的關系,決定了人類的文化本質(zhì)屬性和發(fā)展方向 。
【4】自然與自然的關系,可以說是主導著人類征服自然世界的重要工具~科技的興衰 。這一點在工業(yè)時代被西方國家運用到了極致與鼎盛 … 然而當信息時代到來之際,如何重新認識“科技文化”的重任 ,看看現(xiàn)世的國際范圍之內(nèi)人役世紀大戰(zhàn)的方式方法 ,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
陜西歷史文化悠久,尤其特色文化有如下幾點:
1、陜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陜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陜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陜北話、陜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陜南方言區(qū),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陜北方言區(qū),陜南、陜北方言區(qū)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qū)。
關中方言曾經(jīng)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tǒng)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陜西是現(xiàn)代中國革命的圣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從此,中共中央在陜北戰(zhàn)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陜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1963年發(fā)現(xiàn)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qū)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fā)現(xiàn)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陜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nèi)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shù)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fā)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xiàn)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陜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陜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另外還有非常值得一提的:
陜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駕車路線:全程約1582.6公里
起點:藍田
1.廣州市內(nèi)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東南方向出發(fā),行駛270米,右轉(zhuǎn)
2) 行駛30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YA18
3) 沿YA18行駛470米,過右側(cè)的潤華自選商場約170米后,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水蓮路
4) 沿水蓮路行駛4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廣花路
5) 沿廣花路行駛670米,朝G1501/G15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廣州繞城高速公路
7) 沿廣州繞城高速公路行駛4.2公里,朝內(nèi)環(huán)路/S81/白云機場/G45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大廣高速公路
9) 沿大廣高速公路行駛16.1公里,朝英德/樂昌/G4W3方向,稍向左轉(zhuǎn)進入花山北互通
2.沿花山北互通行駛2.0公里,直行進入樂廣高速公路
3.沿樂廣高速公路行駛262.1公里,直行進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4.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駛473.7公里,在岳陽/隨州/荊州/S61出口,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5.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
6.行駛2.4公里,直行
7.行駛10米,直行進入岳陽大道
8.沿岳陽大道行駛5.9公里,朝S61/監(jiān)利/天門/隨州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9.沿匝道行駛1.4公里,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岳臨高速公路
10.沿岳臨高速公路行駛26.0公里,直行進入許廣高速公路
11.沿許廣高速公路行駛123.3公里,直行進入隨岳高速公路
12.沿隨岳高速公路行駛4.1公里,直行進入許廣高速公路
13.沿許廣高速公路行駛127.9公里,過均河大橋,朝武漢/十堰/安陸/孝感方向,稍向右轉(zhuǎn)進入隨州互通
14.沿隨州互通行駛690米,過隨州互通約860米后,直行進入福銀高速公路
15.沿福銀高速公路行駛459.5公里,過楊家村1號大橋,朝西安/銀川方向,稍向左轉(zhuǎn)進入麻池河互通
16.沿麻池河互通行駛10米,過楊家村1號大橋約1.0公里后,直行進入滬陜高速公路
17.沿滬陜高速公路行駛55.4公里,在大寨/藍關出口,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駛730米,右轉(zhuǎn)進入大寨路
19.西安市內(nèi)駕車方案
1) 沿大寨路行駛260米,右轉(zhuǎn)進入關中環(huán)線
2) 沿關中環(huán)線行駛3.0公里,右轉(zhuǎn)進入王關路
3) 沿王關路行駛1.4公里,左轉(zhuǎn)進入紡九路
4) 沿紡九路行駛3.6公里,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S108
5) 沿S108行駛33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X101
6) 沿X101行駛460米,左轉(zhuǎn)
7) 行駛43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cè))
終點:白鹿原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