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海拔最高的地方是仙峰觀,高為1315米。
劍門關風景區(qū),地處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劍門關、翠云廊兩個緊鄰景區(qū)組成了劍門關風景區(qū),總規(guī)劃面積為84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劍門關、姜公祠、姜維墓、劍閣道、七十二峰、小劍山、鄧艾墓和鐘會故壘等。
劍門關是由于我國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聞名,其集蜀道文化、三國文化、戰(zhàn)爭文化以及紅色文化于一體。
劍門山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在漫長的地質(zhì)構造運動中,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的劍門洪積堆,所以形成了巨厚礫巖,露出于地表,稱之為城墻巖群劍門關組,也稱做劍門關礫巖。
劍門關風景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全國100個紅色經(jīng)典旅游景區(qū)之一。
劍門關景區(qū)位于劍門關鎮(zhèn)的108國道線上,距劍閣縣城10公里;距廣元55公里;距成都262公里;距重慶500公里;距西安630公里。
在中國古代曾有“北有山海關,南有劍門關”的說法,劍門關也有“天下雄關”、“天下第一關”等美譽。劍門關在三國時期叫劍閣關,唐朝時才改稱劍門關。關樓可以說是劍門關的標志性景點,經(jīng)歷了多次重建。最近的記錄: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拆毀,1992年在關口東側重修了關樓,2006年被大火燒毀,512地震后,震成了危樓,得益于災后恢復重建計劃,于2009年重建。
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天水郡冀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嶄露頭角,繼續(xù)北伐事業(yè),大戰(zhàn)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蜀漢景耀七年(公元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后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與鐘會反叛,事敗被殺。
劍門關是一個五A級景區(qū),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境內(nèi)?!秳﹂T長歌》是劍門關景區(qū)內(nèi)的一個表演項目,他的崖壁演藝燈光秀選址于劍門關南門至關樓區(qū)域,長約1公里,覆蓋面積達90畝,天然崖壁為幕,星空為景,2400年歷史當歌,999米峽谷為徑,互動及觀賞全程總共約60分鐘?!秳﹂T長歌》很好地利用了劍門關千年蜀道的雄奇天險,結合了關樓、峽谷、河道、崖壁等大場景,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全包裹的空間演藝秀。
劍門關海拔最高的地方是仙峰觀,高為1315米。
劍門關風景區(qū),地處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劍門關、翠云廊兩個緊鄰景區(qū)組成了劍門關風景區(qū),總規(guī)劃面積為84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劍門關、姜公祠、姜維墓、劍閣道、七十二峰、小劍山、鄧艾墓和鐘會故壘等。
劍門關是由于我國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聞名,其集蜀道文化、三國文化、戰(zhàn)爭文化以及紅色文化于一體。
劍門山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在漫長的地質(zhì)構造運動中,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的劍門洪積堆,所以形成了巨厚礫巖,露出于地表,稱之為城墻巖群劍門關組,也稱做劍門關礫巖。
劍門關風景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全國100個紅色經(jīng)典旅游景區(qū)之一。
劍門關景區(qū)位于劍門關鎮(zhèn)的108國道線上,距劍閣縣城10公里;距廣元55公里;距成都262公里;距重慶500公里;距西安630公里。
由于季節(jié)不同,劍門關的開放時間也有所不同,4月30日~10月31日的開放時間為08:00~17:3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的開放時間為08:30~17:30。萊垍頭條
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tǒng)、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劍門蜀道沿線古跡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云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峽“飛梁架絕嶺”。頭條萊垍
翠云廊是劍門蜀道劍門關AAAAA旅游景區(qū)重要景片,是翠云廊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由近萬株蒼翠的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包含了古道、古關、古柏、古寺、古鎮(zhèn)、古村落,是迄今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線路最長的古代道路交通系統(tǒng),被譽為“世界第一古道”,“陸上交通活化石”,與“羅馬古道”早近200年,是中國古蜀道上最具代表的自然文化遺產(chǎn)符號。
劍門關位于四川廣元,游客到達劍門關后一般直接在山腳下的旅館入住,第二天一早上山游玩。避開高峰期提前訂購房間價格還是挺劃算的。而且山腳下還有很多商家和特色美食,是選購游玩紀念品的好選擇。
2
第二天一早就上山了。劍門關果然十分陡峭,爬山要費不少力呢。大家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干糧和水果,隨時補充體力。這里景色也十分壯觀,常能看見云霧繚繞的場景。
3
蜀地的三國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劍門關景區(qū)內(nèi)也有很多三國的文化元素,可以讓游客品位歷史,一飽眼福。
4
劍門關滿滿的歷史文化風味和美麗的自然景觀令人陶醉。
5
劍門關景區(qū)還是國家森林公園,樹木林立,空氣清新,堪稱天然氧吧。
6
如此集美景與人文于一體的景區(qū)真是讓人心動,有機會可一定要去體驗一下“蜀道難”?。?/p>
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劍門關隘口形成于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墻式礫巖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劍門關是劍門關風景區(qū)的標志性景點,1982年以此為核心景點設立劍門蜀道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根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后來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jīng)過此地。
劍門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zhèn),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后,開始改稱為劍門關。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jīng)千余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陜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關樓,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劍門關位于大劍山中斷處,為東峰營盤嘴,西峰金城山斷崖之間的狹谷隘口。兩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長500多米,頂部寬 100 余米,底 部 寬 50 多米?!皟裳聦χ乓邢鰸h,昂首只見一線天”。大劍溪水繞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瀉而下,地勢異常險峻。
蜀漢諸葛亮在此修筑關樓成為軍事要塞。劍門關樓歷史上屢遭破壞,又多次修復。明代重建的劍門關樓,為飛檐三重,甚為雄壯。清朝修復后的關樓,仍為三層,底層以石條砌成拱形關門。有兩扇鐵皮乳釘大門。門正中,鑲嵌“劍閣”二字。上筑堞垛,居高臨下,供瞭望射擊。向北兩邊石墻,刻有楹聯(lián)。古道穿過關門通向峽谷。二層關樓,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懸掛“天下雄關”木匾。頂樓閣檐正中,懸“雄關天塹”匾額。樓閣中空,四面窗欞。關門內(nèi)置傍壁級道,可登頂閣。
民國24年冬,修筑川陜公路時,將關樓拆毀,改成通道。在關樓遺址右側,建有三棱 形石 碑一座,上刻“古劍門關”四字。后毀,另豎長方形石碑,鐫刻“劍門關”三字。劍門關石崖上歷代名人碑碣甚多,已毀壞殆盡,今存“天下雄關”和清果親王書“第一關”等石刻。關內(nèi)外怪石嶙峋,自然形成的石胄、石猴、石兔、石龜、石蛤蟆、石龍、石虎、石鑼、石鼓、石筍、石瓶等形象,賦有美妙神奇的傳說,耐人尋味。
1959年縣人民委員會在古關樓遺址處,新建木結構亭閣一處。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劍門。郭老題詩:“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秦棧已無跡,漢磚土欲融。群峰齒盡黑,萬礫色皆紅。主席思潮壯,人民天下雄?!庇诹⑷菏謺靶坳P漫道真如鐵”大字隸書條幅。
劍門關城樓高19.34米,基座長19.16米,寬13.6米。依據(jù)冷兵器時代作戰(zhàn)特點,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門,獸吞銜環(huán),金釘固門。關樓采取三層歇山式屋頂?shù)臉嬙欤拿孳幋?、環(huán)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采用側腳,角柱采用“生起”等明代傳統(tǒng)手法營造成“敵樓高踞、堞垛森嚴”的明代建筑風格。充分展示古關樓那種“一石臨空天府狀,兩山如壁劍門雄”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渾而壯觀的本色。
劍門關景區(qū)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省級地質(zhì)公園,蜀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的核心區(qū)域,是全國知名景區(qū)。每年從國內(nèi)外到劍門關景區(qū)來觀光旅游的游客特別多,自從2015年成功創(chuàng)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以來,年接待游客百萬以上。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1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