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會師有30名女紅軍。
本文原載于《黨史博覽》2005年第10期,作者盧振國、魯書平,原題《隨中央紅軍長征的30名女紅軍》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時,有30名女同志隨軍參加,
她們是:王泉媛、鄧六金、鄧穎超、甘棠、危秀英、危拱之、劉英、劉彩香、劉群先、楊厚珍、李堅真、李伯釗、李建華、李桂英、吳仲廉、吳富蓮、邱一涵、陳慧清、金維映、周越華、鐘月林、賀子珍、錢希均、蕭月華、康克清、曾玉、謝飛、謝小梅、蔡暢、廖似光。其中:甘棠、李桂英和謝小梅3人,
1935年3月隨紅軍到達云貴川邊時,因奉命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川南游擊縱隊或另有任務而脫離長征隊伍,各奔征程;王泉媛、李伯釗、李建華、周越華、吳仲廉、吳富蓮、康克清7人,
于1935年6月紅軍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被調(diào)動或被留在紅四方面軍。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勝利會師后,李伯釗、李建華、周越華、康克清4人到達陜北;王泉媛、吳仲廉、吳富蓮3人西渡黃河,參加西路軍艱苦作戰(zhàn)。
王泉媛曾任西路軍婦女獨立團團長,在河西作戰(zhàn)被俘后死里逃生,后來輾轉(zhuǎn)流離而淪落為民;吳富蓮曾任西路軍婦女獨立團政治委員,在河西作戰(zhàn)被俘后堅貞不屈,吞針而死;吳仲廉曾在西路軍第九軍政治部敵工部當干部,在河西作戰(zhàn)被俘后押至青海西寧,后與張琴秋、陶萬榮等一起被押到南京,入“反省院”,
1937年8月由周恩來營救出獄,于10月初回到延安。因此,參加中央紅軍長征的30名女紅軍,于1935年10月、1936年10月先后到達陜北者為24名。
古城鎮(zhèn),隸屬于江西省井岡山市管轄,位于井岡山市西北部,是原寧岡縣第一次設縣的縣城所在地,歷史悠久,有著名的“古城會議”,全鎮(zhèn)轄8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79個村民小組,人口12960人,面積62.28平方公里。
2021年井岡山全校有1942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學生數(shù)18832人,全校教職工總數(shù)1593人。
井岡山位于江西、湖南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領導湘贛邊界軍民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根據(jù)地全盛時期面積達7200平方公里,人口約50余萬。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道路的起點。井岡山的斗爭從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經(jīng)歷了創(chuàng)立、鞏固發(fā)展和堅持斗爭三個階段。
紅色旅游
組織旅游者開展緬懷的主題活動
紅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nèi)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中央決定將紅色旅游內(nèi)容進行拓展,將1840年以來170多年之間的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時期,在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奮勇抗爭、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充分顯示偉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文化遺存,有選擇地納入紅色旅游范圍,這就更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
紅色旅游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促進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紅色旅游線路和經(jīng)典景區(qū),既可以觀光賞景,也可以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斗爭知識,學習革命斗爭精神,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并使之成為一種文化。
2020年12月17日,來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2020年我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shù)超過1億人次,整個“十三五”期間,紅色旅游出游人數(shù)保持穩(wěn)定增長,在全國國內(nèi)旅游市場中維持在11%以上的市場份額。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西接湖南省,攬羅霄山脈中段,贛江中游。截至2019年7月,吉安市轄2區(qū)10縣1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西接湖南??!
古稱廬陵、吉州,素有江右望郡之稱,是江右文化發(fā)源地之一
吉安市現(xiàn)轄2區(qū)10縣1市(井岡山市),人口500多萬!
一)全日制在校生學生數(shù)18832人
1.研究生77人
招生40人,畢業(yè)29人
2.本??粕?8450人
本科生17024人,??粕?426人
招生5199人,畢業(yè)4392人
3.預科生24人
4.留學生281人
招生30人,畢業(yè)41人
(二)成人教育學生10356人
成人教育本科生5700人,成人教育??粕?656人
2021年井岡山全校有1942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學生數(shù)18832人,全校教職工總數(shù)1593人。
紅色旅游資源可歸入旅游資源8個主類、31個亞類中的“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主類和“社會經(jīng)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綜合人文旅游地”、“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居住地與社區(qū)”、“歸葬地”等亞類中。
按其形態(tài)和內(nèi)涵,紅色旅游資源還可進一步細分為8個基本類型:
(一)中國共產(chǎn)黨召開的重要會議會址。如中國共產(chǎn)黨一大會址、遵義會議會址、瓦窯堡會議會址、西柏坡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會址等。
(二)中國共產(chǎn)黨各級重要機構曾經(jīng)的所在地舊址。如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紅巖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等。
(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袖、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革命烈士等杰出人物的故居、紀念堂及先進模范集體的形成地。如毛澤東故居、毛主席紀念堂、朱德故居、周恩來故居、鄧小平故居,建國后著名的先進集體如新鄉(xiāng)七里營劉莊等。
(四)革命戰(zhàn)爭或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地。如井岡山革命紀念地、延安革命紀念地和西安事變舊址等。
(五)革命烈士陵園。如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重慶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等。
(六)為共產(chǎn)黨培養(yǎng)過人才的著名學校。如黃埔軍校、北京大學的“紅樓”等。
(七)為紀念與中國共產(chǎn)黨有關的事件建立的各類綜合性或?qū)n}性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如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等;
(八)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建設的具有特定時代背景的標志性的建筑工程。如紅旗渠、三門峽水利工程樞紐等。
當然,這樣的分類只是相對而言的,現(xiàn)實中不同類型的紅色旅游資源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如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要機構所在地常常和名人的舊居同屬于一地的建筑物等
江西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跡有100多處,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先后被列為“首批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十佳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等。
豐厚的紅色文化不僅給井岡山帶去了傳統(tǒng)的紅色觀光游客,更吸引著一批批紅色研學和培訓的學員,從以往單純的“聽講解、看展覽”變成了沉浸式的體驗學習。井岡山“沃土勝境”總經(jīng)理黃俊生告訴記者,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學生們參觀革命遺跡遺址,參加一次激烈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叢林地雷戰(zhàn)”,體驗走紅軍路、做紅軍餐,感知紅色歷史的震撼,在心底種下愛國的種子。
記者從井岡山管理局了解到,近年來,井岡山紅色培訓持續(xù)升溫,培訓人數(shù)由2014年的12.9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52.28萬人,年均增長41.88%。學員已遍及全國31個省區(qū)市和港澳臺地區(qū),特別是澳門的澳博集團、澳門十三行文化貿(mào)易促進會等企業(yè)還在井岡山設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員不僅有黨政干部,更包括廣大的企業(yè)、高校、社會團體、中小學生等眾多群體。今年,巴拿馬出入境管理局研修班在井岡山干部教育學院舉辦,實現(xiàn)了外國學員零的突破。紅色培訓已成為這片熱土最閃亮的名片之一。
井岡山的民俗文化
挖冬筍
描述:挖冬筍,是黃坳、茨坪、長坪、下七一帶客籍山區(qū)農(nóng)民所喜愛的一項采集活動。農(nóng)歷十一月以后,冬筍即開始生長,客籍人們便身背背簍,手握鋤頭進山挖筍。
紅薯絲飯
描述:紅薯絲飯是從前井岡山區(qū)的傳統(tǒng)主食,解放前,當?shù)鼐土鱾髦皇酌裰{:“薯絲飯,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边@首民謠反映了當年井岡山區(qū)的清貧生活和山區(qū)居民追求起碼的溫飽生活的意愿。
勺子碓舂米
描述:勺子碓,是井岡山客籍人用來舂米的工具。舊時人們用石頭作臼,用木棒做杵搗米。常用的有手碓、腳踏碓。山里人在腳踏碓的基礎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裝成不用人力的“自動”雅,一天能舂一擔谷,比腳碓省時省力,獨家獨戶使用,非常方便。
米湯漿被子
描述:土籍人洗被子時,都喜歡用米湯漿被子。米湯漿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凈,擰干,置于盆中,倒進米湯,反復搓揉,使被子里每個地方都沾上米湯,再擰干,即可涼曬。
狩獵
描述:客籍人狩獵活動多利用冬、春季節(jié)的農(nóng)閑時間進行。出獵人數(shù)5--10人,多至數(shù)十人,進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兩路行動:一為“蹲口”,把守野獸出入要道;二為“抄山”,指揮獵犬翻山越嶺趕出獵物。
建房
描述:井岡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禮儀有進桌、圓屋、上梁、過火等習俗。
祭窯
描述:土籍人燒磚瓦窯時,窯匠師傅造窯,點火頗為講究,有一套世代相傳的習俗,稱“祭窯”。一般的“祭窯”,實際上是祭祀火神。
出嫁當天不吃飯
在井岡山客籍民間居民中流傳著這么一個風俗習慣:姑娘出嫁的當天隨身帶好在家煮熟的雞蛋、豬肉之類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門,當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飯。無論家人怎么誠心相請,哪怕是把飯菜送進新房,也不會吃上一回,而是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以示節(jié)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給公公婆婆食,換得公公婆婆的愛戴,換來長年全家和睦過日子。這一風俗習慣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還是一直堅持吃完自己帶來的食品為止。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