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很多呀,在文藝復(fù)興前有雅典衛(wèi)城,最具代表性的帕提農(nóng)神廟和勝利神廟,他們設(shè)計師分別是伊克蒂諾和卡利克拉特.
在文藝復(fù)興時期,一個很有名的建筑是由布魯奈萊斯基設(shè)計的佛羅倫薩大教堂,其獨有的圓頂被認(rèn)為是人類藝術(shù)史上不可能再超越的,最雄偉最壯麗的建筑.
還有胡安.德.埃雷拉設(shè)計的圣洛倫王家修道院,它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宗教建筑之一,是西班牙最為典型的文藝復(fù)興建筑.還有米開朗琪羅設(shè)計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有很多的,比如還有喬托.迪.邦多納設(shè)計的鐘樓,還有圣保羅大教堂,在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其主要建筑多以教堂和修道院為主,進入巴洛克及洛可可時期和古典建筑時期,巴洛克建筑上教會腐化墮落的一個映襯,而洛可可建筑則是宮廷奢靡沒落的真實寫照,這段時間的宮殿建造也是最有代表性的.
我只是隨便列出了一些,供參考一下.
還有我們中國的建筑也是非常偉大的,像故宮等等,其在歷史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tǒng)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qū)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dāng)于9時到11時。
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
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nèi)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
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來計時的?!半u鳴”“人定”,借助于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征。
“食時”“晡時”,借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
其余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征來命名的。 由于季節(jié)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后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于計時器即鐘表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后為次日。
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后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
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huán)使用,一周期為12個。
經(jīng)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捎糜谟涗浤?、月、日、時辰。
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jì)年時,每個地支對應(yīng)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jì)月時,每個地支對應(yīng)二十四節(jié)氣自某節(jié)氣(非中氣)至下次節(jié)氣,以交節(jié)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nóng)歷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歷書注明某陰歷月對應(yīng)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yīng)。
紀(jì)時時,每個地支對應(yīng)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xiàn)在的。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tǒng)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qū)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dāng)于9時到11時。
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
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nèi)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
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來計時的。“雞鳴”“人定”,借助于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征。
“食時”“晡時”,借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
其余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征來命名的。 由于季節(jié)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后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于計時器即鐘表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后為次日。
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后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
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huán)使用,一周期為12個。
經(jīng)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可用于記錄年、月、日、時辰。
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jì)年時,每個地支對應(yīng)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jì)月時,每個地支對應(yīng)二十四節(jié)氣自某節(jié)氣(非中氣)至下次節(jié)氣,以交節(jié)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nóng)歷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歷書注明某陰歷月對應(yīng)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yīng)。
紀(jì)時時,每個地支對應(yīng)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xiàn)在的。
起源發(fā)展 原始發(fā)展 最早的計算工具,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shù)或者記錄歷史。
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jié)編成的。 還有古希臘人的安提凱希拉裝置,中國的算盤等。
中國古代最早采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這種算籌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dāng)材料的。
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里可隨身攜帶。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lǐng)域中的另一項發(fā)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近代發(fā)展 17世紀(jì)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英國數(shù)學(xué)家納皮爾發(fā)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fā)明了計圓柱型對數(shù)算尺,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shù),指數(shù)函數(shù)和對數(shù)函數(shù),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fā)展,也為現(xiàn)代計算器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成為現(xiàn)代社會應(yīng)用廣泛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xué)家帕斯卡發(fā)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lián)鎖的齒輪,一個轉(zhuǎn)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zhuǎn)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shù)字撥進去,計算結(jié)果就會出現(xiàn)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
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后,一直要到20世紀(jì)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xiàn)。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采納,您的采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艾。
這有很多呀,在文藝復(fù)興前有雅典衛(wèi)城,最具代表性的帕提農(nóng)神廟和勝利神廟,他們設(shè)計師分別是伊克蒂諾和卡利克拉特. 在文藝復(fù)興時期,一個很有名的建筑是由布魯奈萊斯基設(shè)計的佛羅倫薩大教堂,其獨有的圓頂被認(rèn)為是人類藝術(shù)史上不可能再超越的,最雄偉最壯麗的建筑. 還有胡安.德.埃雷拉設(shè)計的圣洛倫王家修道院,它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宗教建筑之一,是西班牙最為典型的文藝復(fù)興建筑.還有米開朗琪羅設(shè)計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有很多的,比如還有喬托.迪.邦多納設(shè)計的鐘樓,還有圣保羅大教堂,在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其主要建筑多以教堂和修道院為主,進入巴洛克及洛可可時期和古典建筑時期,巴洛克建筑上教會腐化墮落的一個映襯,而洛可可建筑則是宮廷奢靡沒落的真實寫照,這段時間的宮殿建造也是最有代表性的. 我只是隨便列出了一些,供參考一下. 還有我們中國的建筑也是非常偉大的,像故宮等等,其在歷史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測量時間的有: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測量長度的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后來有元前2400年出現(xiàn)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xiàn)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銅卡尺,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標(biāo)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biāo)卡尺適合測量 測量質(zhì)量:我國古代人民最早是使用天平來測量質(zhì)量的。天平的本質(zhì)是等臂杠桿(古稱衡),支點在中間,兩端分別掛上待測物體與砝碼(古稱權(quán)),西漢后,權(quán)衡器逐漸轉(zhuǎn)化為不等臂的桿秤、秤砣,其實古代,人們只能憑借感覺定量物體的多少,如以“手捧為升”量糧食.我國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測量糧食的多少仍是用升、斗、合等來測量其容量,再逐步過渡到用石、鈞、斤、兩等測量其質(zhì)量.
根據(jù)太陽來判斷,不是有句話,日上三竿,表示到了中午現(xiàn)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
當(dāng)年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zhèn)多設(shè)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
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現(xiàn)時的十五分鐘。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yīng)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yán)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xiàn)代天文學(xué)的說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
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食堑奈玳T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以下為“字”,關(guān)于“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qū)和福建廣東的閩南語地區(qū)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jù)語言學(xué)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
“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jù)《隋書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xì);‘忽’如最細(xì)的蜘蛛絲”。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yīng)于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yīng)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臺上見過。
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晝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只盛水的銅壺從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豎放一個箭形浮標(biāo),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后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晝夜共有二十四份,與二十四個節(jié)氣相對。
注意,這分不是現(xiàn)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xì)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xì)小的芒。
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xì)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nèi)有了轉(zhuǎn)變?!案笔且环N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
從酉時(今之晚上七點)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七點至九點一擊,為一更;九點至十一點兩擊,為二更;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三擊,為三更;一點至三點四擊,為四更;三點至五點五擊,為五更;此時天亮了,不再打更。
夜半或半夜之說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聲》,沒有實指某點時唱,而是一段時間唱。若要實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實指了,如三更半夜,實指了三更。
又如過了半夜,實指“過了”,這時就有說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時點,在正三更處,即子時四刻,現(xiàn)之零點正。另外,在古軍隊營寨里也有打更的,不過擊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質(zhì)的,叫做“金柝”。
除了用日月星晨來衡量時間外,古人還用水漏,沙漏,日晷[北京故宮保留著最完整的]等方法來計算時間。更早的就是看。
太陽知道早上和下午看月亮知道晚上,沒有具體的時間感念日晷又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
當(dāng)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于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cè)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cè)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xué),他的學(xué)問是靠母親的教導(dǎo)和自修得來的。
他的成功,應(yīng)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dǎo),才使原來被人認(rèn)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
長大以后,他就根據(jù)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fā)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fā)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
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袄速M,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p>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叭松虝毫耍嘞朕k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p>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彼值皖^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zhuǎn)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shù)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p>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shù)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zhǔn)確,又節(jié)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jié)省時間,多做事情??!”歷數(shù)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
"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
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chǎn)。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rèn)識更深刻。
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財害命。
"法拉第中年以后,為了節(jié)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xué)創(chuàng)造上,嚴(yán)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xué)無關(guān)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xué)院主席的職務(wù)。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
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么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當(dāng)代青少年多數(shù)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么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科學(xué)家、實業(yè)家和獨立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20世紀(jì)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zhǔn)備了厚厚一疊發(fā)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fā)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fā)言時間僅為一分鐘。
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xué)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
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biāo)準(zhǔn)就是在保證質(zhì)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節(jié)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長了人的壽命。
——魯 迅我以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得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
——李大釗必須記住我們學(xué)習(xí)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紛繁。
我們應(yīng)該力求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斯賓塞一個人越知道時間的價值,越倍覺失時的痛苦呀!——但 丁◇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天可補,??商睿仙娇梢?。日月既往,不可復(fù)追。
(曾國藩)◇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gòu)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荒廢時間等于荒廢生命。
(川端康成)◇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郭沫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魯迅)◇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華羅庚)◇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別林斯基)◇要找出時間來考慮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號還是負(fù)號。
(季米特洛夫)◇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明日復(fù)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今日復(fù)今日,今日何其少。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41.808秒